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作者:关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2.3(7.0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830964
  • 条形码:9787522830964 ; 978-7-5228-3096-4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内容简介

前言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又译列菲伏尔),法国有名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国共产党早期很好的理论家和马克思著作的译介者。作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奠基人和西方后现代空间研究转向的开拓者,列斐伏尔的理论生命漫长、研究主题“与时俱进”。他既是卢卡奇(又译卢卡契)、葛兰西的“同时代人”,也是马尔库塞、福柯、萨特、拉康等人的“同时代人”。其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始终贯穿一个主题——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问题。列斐伏尔所面对的是被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异化了的日常生活。对列斐伏尔而言,摆在他面前的关键任务是直面日常生活全面异化的现实情况,在对日常生活展开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以日常生活批判为基础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转变。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提出,主要源于两大背景:一是在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长期以来被西方哲学界所忽略的生活命题的重新反思;二是对现实世界中日常生活问题的批判性考察。列斐伏尔指出,以往的哲学研究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十分不公正。列斐伏尔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凸显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由之,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目的就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证明以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为基础,对上层建筑问题进行分析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二是向哲学家们证明,哲学理论研究不能把日常生活作为琐碎的无用之物而弃之不顾,相反,哲学理论要充分重视日常生活研究。列斐伏尔指出,从哲学的历史来看,那些以哲学家身份出现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而实际上他们却生活于想象的世界当中,当他们企图通过哲学尽力实现所谓人类的可能性的时候,他们的弱点也就暴露无遗了。实际上,日常生活是一个不可能在哲学之外得到理解的概念。哲学和日常生活是无法分割的,两者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只有在互补中才能实现各自的意义和价值。日常生活使哲学的真理具有了现实性,哲学使日常生活的现实具有了真理性。所以,在列斐伏尔看来,正确的理论态度是正视并尊重日常生活,因为真正的答案是去重新发现日常生活,并为它的转变做出贡献。列斐伏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尝试建立关于日常生活的清单并加以分析,这样我们既能够揭示出日常生活的基础性意义和丰富内涵,还能够理解日常生活的局限性和贫乏,从而重新使理论思维焕发出创造力,也使日常生活的本真意义得以显现。清晰地理解、分辨日常生活及其诸种现象并探索其本质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列斐伏尔构筑了以《日常生活批判》三卷本为基础,加之被他视为《日常生活批判》第四卷的《节奏分析:空间、时间和日常生活》,并辅之以包括城市、空间等研究的宏大体系。在《日常生活批判》**卷中,列斐伏尔对何谓日常生活做了初步阐释,指出日常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剩余物,也就是说,它是被那些所谓的更高级的、更专业化的结构性活动拣选并排除出来的、剩下来的鸡零狗碎。但那些专业化的、技术化的所谓的各种高级活动之间也因此留下了需要日常生活加以填充的真空。日常生活具有整体性,它与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密切相关,并以自身的整体性将它们包含在内。日常生活包容着这些活动之间的差异、矛盾甚至冲突,但它更是它们的纽带和共同的根基。不仅如此,对列斐伏尔而言,日常生活虽然十分复杂,却饱含生动的态度和诗意的气氛。生活日复一日,它具有重复性,看似是程序化的,是由一个个平常的每一天所堆砌的,或者是由各种琐碎和平庸的事物所构成的。但即使是*普通、*不起眼的生活形态,也是对*为普遍的社会生活状态和历史文化秩序的表达。因此,日常生活并非平平无奇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冲突和神秘的,这种矛盾和冲突也蕴含着反抗性的力量,蕴含着生命的活力和追求。在列斐伏尔看来,日常生活是以人的活生生的身体为载体的,是以对世界万物的依赖与吸纳为先决条件的,因此它是一种既不同于自然时空又不同于心灵时空的独特的身体性实践时空。以此为基础,日常生活是任何理性方法论都无法还原与消解的理性与感性的混杂物、沉淀物,我们既不能贬低、抛弃它,也不可高估它。相对于形形色色的专业化、局部化、碎片化社会分工活动而言,日常生活既是这些活动的产物,又是任何这些活动所无法涵盖的剩余物。在表现上,日常生活既是重复与循环的时间与过程,又是直线性的即不断发展的时间与过程。日常生活还可以被看作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汇聚地、混合物。日常生活还表现为一系列时间与空间距离关系,近与远、亲与疏都在其中展开。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难以把握的对象,列斐伏尔提出了要将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品的口号。而其原因就在于,虽然我们很难定义、穷尽日常生活,但日常生活的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之成为反抗资本主义制度下异化的现实生活的决定性本质的体现。列斐伏尔认为日常生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一方面,日常生活具有“汇聚”的意义,它是一切活动的汇聚之处,是联结它们的纽带,也是其共同的根基;另一方面,只有日常生活才能使人类的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以总和的形态显现出来,从而克服个体主义的局限性。对日常生活展开研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生活展开批判,不是对细枝末节的批判,也不是单纯的现象分析。日常生活是人类重大问题的汇集地,是思辨地探究*为深刻的人类问题的突破口。对个体而言,人们无法设想自身能够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对社会权力控制与资本的统治而言,人们也同样无法想象它们能够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但是,个体对日常生活的深层结构与根本统治力量的认识和感受是被遮蔽的,也是匮乏的,这种匮乏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也是社会生活的本真性在日常生活中隐而不显以及异化弥漫的重要原因。但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获得的感受,甚至其智慧也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包含着觉解的端倪和机会的,并且人类的日常生活不仅是多面的、混杂的、充满矛盾的,还是具有地方性和历史性的,而列斐伏尔提出的把日常生活作为艺术品的口号就具有了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有助于激励人们改变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而改变生活状态。列斐伏尔尤其注重从消费这一维度对日常生活加以分析。列斐伏尔敏锐地意识到,生产的地位已经逐渐被消费取代,消费甚至成为日常生活的主题。在生活中,每种物体和产品都获得了双重性的存在——可见的和虚拟的存在,而凡是能够被消费的都转变成了一种消费的符号,消费者依靠这些符号,它们取代了现实且掩盖了真实的世界。波德里亚也指出了符号所具有的虚幻、透明意义。在消费所主导的社会中日常生活逐步失去了自身的创造性和意义。列斐伏尔发现,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创造力和生产性的人正在逐渐消失。也就是说,人已经在由消费和科学理性所筹划与建构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他只能被动地去消费那些提供给他的各种消费品,他的生产功能或者创造性正在被消费功能取代。在这一情况下,人这一日常生活主体的无意识甚至自我欺骗、自我麻痹等都是列斐伏尔思考的问题,因而对“新人”的建构也成为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内容。列斐伏尔认为,商品消费已经具有了意识形态性,在它面前,人们是被整合与规划的,他们已经丧失了对自身生活的掌握能力。不仅如此,列斐伏尔还将这一问题从个体层面的分析推向了社会层面的考察和批判。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再有本质统一的社会现实结构,也不再有共同的历史进步与发展的理想或价值目标,也没有了统一的自觉的阶级意识或意识形态,而只有流行的消费导向和盲目从众的文化无意识”。作为一位敏锐的哲学家,列斐伏尔在讨论消费问题的过程中触及了消费与时尚的关系,他对追求时尚这一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典型现象做了非常有意义的分析,推动了时尚与消费问题的哲学研究,启发了大批研究者。列斐伏尔认为:“艺术是摆脱异化特性的生产劳动,是生产者和产品、个人与社会、自然生物与人类的统一体。”他非常重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作用,指出:“音乐节奏不仅提升了美学和艺术原则,而且还具有道德功能。在音乐节奏与身体、时间乃至作品的关系中,它阐释了日常生活。音乐节奏通过净化使自身得以纯净。*后,尤其是它为日常生活的苦难、缺陷与失败带来了慰藉。音乐具有多种功能,这就是节奏的价值。”赫勒也认为:“如果人终有一天会获得社会地扬弃异化的成功,以便主体同日常生活的非异化关系*终成为典型的,那么主体以创造与人相称的日常生活为宗旨而对异化的反抗其本身,就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时尚消费已经成为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存续的重要手段。在社会生活中,它不仅起到了遮蔽、掩盖甚至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并且成为资本主义财富创造和社会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苏利在《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与时尚的内在关联做了深入思考,指出:“审美品味,即鉴赏与享受的能力对促进消费正发挥着靠前的重要作用。”阿苏利深刻地指出了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将审美品味变成了诱导消费的工具和手段,时尚消费已经成为关系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体系前途和命运的重要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在自身理论研究的晚期,列斐伏尔系统地提出了节奏分析理论。列斐伏尔认为,节奏分析理论不仅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其整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分析理论的核心旨趣是将节奏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重新思考日常生活的异化问题。贯穿节奏分析理论的逻辑主线是日常生活何以被异化,又是以何异化的,以及我们如何克服异化这一系列问题。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标志着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已经逐步走入了微观层面。对节奏普遍性的说明是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理论的起点。列斐伏尔通过对自然节奏、人类社会节奏和身体节奏的客观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揭示,论证了节奏的普遍性及其作用方式。列斐伏尔指出,对人类而言,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特有的身体和生活节奏,这是人类社会节奏化的“一般原理”。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通常而言,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是动态平衡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影响日益凸显,甚至干扰和破坏了自然节奏。因此,列斐伏尔指出,事实上存在关于节奏乃至关于控制节奏的斗争,这一斗争的实质是社会节奏对自然节奏的干扰、占据和破坏。列斐伏尔认为,在身体上这种干扰和破坏表现得尤为明显。资本主义制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列斐伏尔节奏分析理论思考的核心问题。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节奏规训”控制了日常生活。列斐伏尔的“节奏规训”与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作为权力类型的“规训”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福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规训社会,规训是一种权力类型,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术、程序、应用层次和目标。福柯认为,这种权力带有普遍性,它必然要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作为权力机制,它监督、控制着社会生活,但也生产着并不断强化自身。福柯以否定性的态度对待规训社会,他指出:“居心叵测的怜悯、不可公开的残酷伎俩、鸡零狗碎的小花招、精心计算的方法以及技术与‘科学’等等的形成。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制造出受规训的个人。这种处于中心位置的并被统一起来的人性是复杂的权力关系的效果和工具,是受制于多种‘监禁’机制的肉体和力量,是本身就包含着这种战略的诸种因素的话语的对象。在这种人性中,我们应该能听到隐约传来的战斗厮杀声。”但显然,对列斐伏尔而言,他和福柯存在显著的区别。在福柯这里,对身体的看管仍然服务于对精神的控制,但列斐伏尔则从身体的角度出发,更为关注对身体的规训。列斐伏尔认为,融入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就必然需要接受其所施加的规训方式。列斐伏尔还认为,“节奏规训”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特殊的异化方式。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节奏控制方法的揭示,列斐伏尔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节奏异化以控制日常生活的“特殊原理”。列斐伏尔深刻地指出,对节奏的控制导致了对立效应的产生,甚至可能由于超过限度而发生“破裂”。这种“破裂”是极具破坏性的,在身体上可能表现为某种功能的损坏或者丧失,在精神上可能表现为失常或者病态,对社会而言,它也可能带来某种特别的冲突和斗争。列斐伏尔认为,虽然每个个体都能感知节奏、内化节奏甚至反抗节奏的控制,但是对节奏的分析必须依赖具有独特技艺的节奏分析学家。节奏分析学家的工作是以自身身体为起点,调动综合感官去倾听社会节奏,尤其是感知资本主义的节奏及其异化性,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诊断。列斐伏尔从对节奏普遍性的论证出发,通过论述节奏与人类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节奏控制的方式、方法,*终落脚于资本主义制度下日常生活的异化及其后果分析,提出了以变革节奏来反抗与克服异化的总体目标。列斐伏尔的节奏分析理论力求使人们回归健康的日常生活,回应了其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所遗留的问题。但列斐伏尔以精神分析学家为参照,构建了节奏分析学家这一具有独特技巧的节奏分析主体,反而削弱了节奏分析理论自身的深刻性。列斐伏尔将对身体节奏的分析视为自身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列斐伏尔以节奏分析为起点,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节奏异化,揭示了身体节奏异化的严峻性和破坏性,并将身体节奏异化作为异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列斐伏尔看来,身体节奏是在自然节奏和社会节奏的双重建构中逐渐形成的。由于人的身体首先是作为自然物而存在的,在自身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身体获得了来自自然、宇宙的节奏。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将社会的理性节奏不断纳入身体节奏之中,这些社会的、理性的、数字化的、可定量分析的节奏虽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身体的自然节奏,却叠加在身体的自然节奏之上。这个肉身/身体的节奏从构成上看,表现为多元节奏的复合。每个器官、每项机能都具有自己的节奏。在正常情况下,身体的节奏处于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一旦出现节奏失调,随之而来的将是身体功能性的失衡甚至是某种疾病的产生。列斐伏尔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身体的节奏复合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节奏日益影响甚至控制身体节奏,干扰着身体的自然节奏,带来了身体功能性的节奏紊乱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等问题。列斐伏尔试图以身体为联结点,通过分析身体上社会节奏和自然节奏的并存关系,以资本主义条件下身体的功能性紊乱与节奏失衡,折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在列斐伏尔那里,节奏分析理论的工作不是简单地将身体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将身体作为研究的起点。列斐伏尔将身体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身体问题,作为理解资本主义以及当今时代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无论是以个体为视角思考社会,还是以社会为视角反观个体,均以身体为开端。列斐伏尔指出,正是节奏的失衡与异化使身体深陷困境之中。同时,这种身体的困境成为当今时代*为突出的异化方式。他指出,本质上资本是在蔑视生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对身体和生活节奏的宰制是其社会统治的基础性部分。因此,一方面,列斐伏尔所理解的身体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肉体组织性存在;另一方面,身体的存在状态及其活动方式则是节奏性的。身体节奏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复合物,这是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列斐伏尔节奏分析视域下的身体研究,以身体具体的感性存在为起点,达至对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节奏异化的一般分析,提供了一种对身体的新理解。同时,通过节奏分析理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也转向了微观领域。“我知道,异化就在我唱的爱情歌中或在我所写的诗歌中,在我签的支票中或在我进入的商店中,在我瞥见的招贴中或在杂志的设计中。恰恰在人被定义为‘拥有’的时刻,我知道,人正丧失自己。”但是,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仍然包含着解放的因素,它在等待人们去倾听、体会和挖掘。科西克、科拉科夫斯基与赫勒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列斐伏尔的同路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是在东欧现实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也成为20世纪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包含诸多对人的现实生活境遇的深刻洞察,并对之加以深刻的理论反思。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既与列斐伏尔分享了诸多重要议题,同时又格外注重以具体的、感性的甚至非思辨的方式展开日常生活研究,特色鲜明、内容独特。与列斐伏尔相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日常生活研究不是*终落脚于微观的身体研究,而是从日常生活本身所包含的细微事件、过程等入手剖析日常生活的矛盾与问题,但他们与列斐伏尔在批判资本逻辑主导下人的生存困境这一关键问题上殊途同归。正是在上述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日常生活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目录

前 言**章 日常生活批判的筹划与新生活方式的奠基  一 日常生活研究合法性的奠基及其总体性理论筹划  二 “新人”与通达日常生活本真现实性  三 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与“美好生活”的建设任务第二章 日常生活的神秘性与戏剧的功能  一 日常生活的不平衡及其戏剧效果  二 “笑”对日常生活异化的揭示  三 澄清日常生活的神秘性第三章 日常生活与国家  一 日常生活视域下的国家  二 国家认同与日常生活认同  三 国家理论的意义第四章 日常生活异化与节奏分析  一 节奏与日常生活  二 节奏与身体  三 自身节奏和他者节奏第五章 身体问题  一 作为节奏复合体的身体  二 节奏异化与身体困境  三 身体节奏诊断  四 有关身体问题的拓展研究第六章 日常生活的审美解放  一 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二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批判  三 日常生活的美学乌托邦第七章 日常生活与时间  一 时间理论的出场  二 时间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时间与资本主义统治第八章 日常生活与城市权利  一 何谓“城市权利”  二 城市权利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继承与发展  三 城市权利理论的意义第九章 日常生活与都市革命  一 时间、空间与身体的生命意蕴  二 参与性主体及其生命的解放性  三 以都市社会为核心的新生活的可能性第十章 日常生活与“加速批判”  一 时间结构对日常生活的规制  二 节奏与“加速批判”  三 对节奏和加速的分析与评价第十一章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研究  一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资源  二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建树  三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的价值第十二章 科西克论日常生活的本真呈现与审美解放  一 科西克对日常生活问题的研究  二 日常生活的异化与艺术解放  三 科西克日常生活研究的意义第十三章 科拉科夫斯基的日常生活理论  一 科拉科夫斯基日常生活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 科拉科夫斯基日常生活理论的核心内容  三 科拉科夫斯基日常生活理论的特点与评价第十四章 赫勒论日常生活  一 系统化日常生活研究的尝试  二 对异化的反抗与对应然世界的追求  三 日常生活的审美解放  四 赫勒日常生活理论的分析与评价第十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日常生活维度  一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日常生活的基础性意义  二 日常生活变革的重要性  三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日常生活研究结 语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

关巍,1982年生,辽宁锦州人,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多年来致力于列斐伏尔思想的整体性研究,助推以其为核心线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再研究;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家“星丛”研究,以此为基础介入以日常生活批判为基底的人的数字化生存与日常生活变迁前沿问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yu部项目2项、其他省级课题11项、市级重点课题4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科学家》《理论月刊》《现代外国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