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互联网+”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研究

“互联网+”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1-01
开本: B5 页数: 21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6.2(7.7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互联网+”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42155
  • 条形码:9787030742155 ; 978-7-03-074215-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互联网+”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论述\"互联网+教育\"对我国教育生态重构的意义与价值。

“互联网+”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将在阐述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教育生态建构的要求与挑战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互联网+教育"对我国教育生态重构的意义与价值,分析跨区域同步教学重构教育生态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书中将就目前我国上的跨区域同步教学与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的探索实践,以大量丰富的资料,总结出了跨区域教学与教研的中国模式和经验,包括提炼有效经验、分析既有问题和展望下一步研究及其实践的方向。

“互联网+”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生态观 1
一、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生态之关系 2
二、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国家要求 8
三、信息化视角的教育生态建设 13
四、重构教育生态的信息化挑战 22
第二章 “互联网+”教育的生态观 31
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状况 32
二、“互联网+”教育的生态特征 41
三、“互联网+”教育的生态建构 48
第三章 跨区域同步教学生态建构 57
一、把握重构教育生态的关键 58
二、跨区域同步教学的内涵解读 64
三、跨区域同步教学的生态模式 71
第四章 跨区域同步教学的前期试点 81
一、前期试点及成效 82
二、试点遇到的挑战 90
三、试点产生的启示 96
第五章 跨区域教学共同体建设 103
一、跨区域教学共同体的含义 104
二、跨区域教学共同体的案例 109
三、跨区域教学共同体的特点 119
第六章 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 129
一、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依据 130
二、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体系 134
三、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实践 139
四、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144
五、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挑战 151
第七章 国家*名师跨区域教研教学 157
一、名师团队基本情况 158
二、小学教学教研案例 164
三、初中教学教研案例 173
第八章 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县域模式 181
一、云端教研,深耕质量 182
二、便捷研训,建设常态 187
三、精准发力,实践提升 190
四、丰富教研,持续跟进 195
后记 201
展开全部

“互联网+”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研究 节选

**章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生态观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中国教育发展确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基本方向。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经过几十年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自此,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引。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教育现代性的增长,教育信息化程度加深,尤其是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重构教育生态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一、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生态之关系   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生态的变革,充分、安全地发挥技术的促进作用,促进教育系统性改进,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对教育生态的调整与重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生态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厘清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对教育生态变革的要求。   (一)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解读   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伴随教育形态变迁的教育现代性增长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设备与手段、教育管理制度及人的现代化等,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差异性、终身性、多样性、开放性、国际化、创新性、信息化等特征。针对教育现代化,有多种不同的认识与界定。   1.过程说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以现代信息社会为基础,以先进教育观念为指导,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变革的过程,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程”①。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旧教育模式向新教育模式演变的历史进程,具体表现为改革进程、复杂的系统进程、全球进程、长期进程、不可逆进程、进步进程等9个方面。②从此种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不是静态的教育形态的特征表述,而是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其内涵的一个概念。   2.要素说   教育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从宏观角度来看,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等③;或者包括教育“硬件”与“软件”的现代化,又以“软件”的现代化为核心;或者表现为教育全民化、终身化、非制度化、民主化、主体化、国际化等⑤。从微观层面而言,教育现代化包括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设备现代化等方面。从要素层面而言,教育现代化包含教育整体的现代化,涉及教育的宏观与微观内容。   3.关系说   教育现代化关系说指的是将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现代性”与“教育形态”二词关联起来。其中,教育现代化的变迁是教育的现代化要素不断聚焦、创生、累积、转化的过程,教育现代性是教育现代化的实质与内容,正向的教育形态的变迁往往意味着教育现代性的增长,而负向的变迁可能形成“逆现代化”“现代化断裂”“现代化被延误”等。教育形态的变迁是指教育的各个层面的变化、演进过程,主要是指教育结构(行政管理体制、学校结构、课程结构等)分化和教育功能增生、改变的过程。   4.综合说   我国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部分,自身又作为一个整体、多层的有机系统。因此,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全面的整体的现代化。从教育形态、教育认识、教育内容、教育职能、教育机构、教育阶段等角度来看,教育现代化有不同的目标系统,综合来看,也就是宏观层面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设施、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目标系统的现代化。①总体而言,教育现代化不是教育部分或个体的现代化,而是教育整体的现代化,并促进与之相关联的社会系统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伴随教育形态变迁的教育现代性的动态增长,囊括教育系统的多领域、多视角、多层次、多结构的现代化。当前,教育现代化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差异性、终身性、多样性、开放性、国际化、创新性、信息化等多方面的特征。   (二)教育生态的内涵与特征   从词源方面分析,“生态”一词源起于希腊语“oekologw”,意指“住所”或“栖息地”,属于生物学词汇。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E.)提出作为专业术语的“生态学”(ecology)。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A.G.)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至此,生物学领域对于聚焦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研究逐渐增多,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充学科研究边界。   1.教育生态学   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从纯生物学研究转向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道路,典型事例即1976年美国教育家克雷明(Cremin,L.)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凸显出“生态学”研究已经延伸至教育领域,让对以人的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研究成为不能忽视的教育课题②。在一定程度上讲,随着学科分化及研究视域的拓展,“生态学”已从与自然环境相关的“环境学”逐渐演化成与哲学、政治学等学科属性类似的显学,“生态”成为人们认识社会中的“人”“事”“物”的思维取向和专业立场。   聚焦到教育领域,“教育生态”是教育活动构成要素、主体之间交互关系存在、维系与调整的样态与空间。人类进人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的教育生态处在信息技术融人教育系统使其产生变更的境遇,对于“教育生态”的研究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研究有必要审慎对待的重要论域。   2.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   教育生态亦称教育生态系统,是指以教师、学生、行政人员为主体,持续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系统由主体与环境两个部分构成。   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主要指教师(教育者)与学生(学习者)两类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不只局限于学校内,校外诸多机构人员也承担着教育的职责。因此,家庭、校外培训机构、社区等场所的教育实施者也属于教育者。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又以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为纽带,是教育主体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育生态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因素,即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指地理环境、人口结构、自然资源及环境污染情况等。社会生态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教育经费投入、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生活方式、信息技术与国际政治局势等。文化生态环境主要指民族意识形态、风俗习惯、教育观念、舆论情境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艺术情境、媒体宣传等。   教育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结构体系相互交错、渗透的动静结合的网状结构。从宏观角度来看,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指教育生态内部构成与外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与指导教育发展战略的关键。从微观角度来看,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则应关注学校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主要解决学校内部与学校外部之间的能量、信息交换问题。具体来说,教育生态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如从教育水平来看,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人员来看,可以分为行政人员结构、教学科研人员结构、教辅工勤人员结构;从资金来看,可以分为物资设备、资金分配等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课程结构、教学结构等角度进行分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3.教育生态系统的特征   教育生态系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如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同时也具有独有的特征与运行方式。概括说来,教育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开放性。教育生态系统并不是封闭的结构,而是与外界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如新兴技术的发展,必然对教育生态系统要素造成冲击,相关科技知识将会被引入教材内容,进而引起教师、学生以及相关教学内容的调整。二是目的性。教育有其特定的目的,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教育生态系统的目的与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密切相关,同时教育目的也对相关环境起反作用。三是有序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有序性表现为教育生态系统培养的人才层次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从微观角度来看,课程与教学的组织等也离不开相应的次序。四是整体性。教育生态系统包含诸多要素,并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层级、各个要素之间协调一致,有助于发挥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五是相对稳定性。教育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或者说是一个动态稳定的过程,如学制、课程、教材、教育政策等都具有一定的年限,以保证教育的稳步发展与相对稳定。当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强大外力,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规模疫情等情况的时候,教育生态系统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从各个层面做出变革,呈现出“运动”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在探讨教育生态时,主要从宏观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到微观的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关注外部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对教育生态进而对教育者的教学活动与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影响。   (三)教育现代化的教育生态   教育现代化对教育生态的构成(主体与环境)与结构(主体与环境间的关系)有着明确的指导与要求,教育现代性的增长则涉及教育生态中环境的改变、外部环境与主体关系的重构。总的来说,教育现代化与教育生态的关系可归结如下。   1.教育现代化要有良好教育生态为保障   教育现代化某种意义上就是激活学校教育细胞,而学校现代化恰好依赖于教育生态的重建,没有健康的教育生态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换言之,要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如加强教育条件、教育主体的现代化,构建完善的教育体制,提高治理能力,全面、综合地打造教育生态。   从教育生态内部看,教育主体现代化需要依托教育生态的现代化,反过来说,教育主体的现代化也能创造教育生态的现代化。从微观角度来看,学校现代化不应该仅是单纯的标准化、流水线与机械化,应该用生态化发展的观念,为学校发展提供持久动能。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