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时代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时代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159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66.1(6.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73.4(7.2折)定价  ¥10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时代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88163
  • 条形码:9787030688163 ; 978-7-03-06881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时代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书特色

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方面设计了我国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从而指导培养本科生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实践。

新时代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在分析国内外典型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本科生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与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实现途径;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方面设计了我国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从而指导培养本科生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实践。

新时代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类型 1
1.2 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理论 17
1.3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28
1.4 高校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41
1.5 本章小结 43
第2章 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45
2.1 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45
2.2 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51
2.3 本章小结 63
第3章 国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64
3.1 国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64
3.2 国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89
3.3 本章小结 92
第4章 我国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93
4.1 我国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93
4.2 我国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途径 96
4.3 本章小结 102
第5章 河北省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104
5.1 河北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04
5.2 河北省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途径 114
5.3 本章小结 116
第6章 河北省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机制 118
6.1 设计思路 118
6.2 调整培养方案 123
6.3 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 130
6.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31
6.5 本章小结 133
第7章 石家庄铁道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机制 134
7.1 石家庄铁道大学与物流管理专业简介 134
7.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38
7.3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43
7.4 本章小结 147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148
8.1 结论 148
8.2 展望 149
参考文献 152
展开全部

新时代高校本科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节选

第1章 绪论1.1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与类型1.1.1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1.1.1.1 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界定为了准确、客观地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有必要从分析“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入手,把握这一概念。首先,在汉语中,“模”的基本含义是“法”,《说文解字》对“模”的解释是:“模,法也。”(许慎,2010)“法”指借助一定的工具(模具、方法)来制造物品。在中国古代,因制作材料的不同,又将“模”分为不同的种类,《中文大辞典》称:“以木曰模,以金曰溶,以土曰型,以竹曰范,皆法也。”(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1982)随着语言的发展,“模”在“法”这一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引申义。《词源》称,“模”的意义有三:模型、规范;模范、偕式;模仿、效法(商务印书馆编辑部,1981)。因此,从词性来看,“模”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从词义来看,“模”既可以指制作产品的方法,也可以指充当标准的事物,但强调的是事物的型、范或式,即结构。“式”指的是样式、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认为“模式”的基本含义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16)。《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辞海编辑委员会,1989)。从以上辞典给出的释义来看,“模式”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模型或样式,尤其着重于事物的结构;其二是方法或操作标准,即能够让人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模仿或复制。在软科学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形态构造功能和实践指导功能,以及具有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某种活动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模式并不能被简单地归于内容与形式范畴或目的与结果范畴,它属于过程范畴。向洪(1987)将“人才培养模式”解释为,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品种和素质。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要重视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全面性人才。二是合理规划学生的知识结构,使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基础理论扎实、知识视野开阔,并具有运用知识、开拓知识的能力。三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层次,形成社会需要的“宝塔形”人才结构,合理协调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四是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建立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合理安排招生比例,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其次,在高等教育的语境和现实中,人才培养必须解决七大问题:一是教育理念的确立;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三是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择;四是人才培养主体的开发;五是人才培养途径的选择;六是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七是人才培养制度的保障。可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包括培养的理念、目标、客体、主体、途径、模式及制度七大要素。教育理念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关于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目标价值、职能任务以及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也是教育主体对人才培养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具体教育观念。提出教育理念的目的在于回答“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问题。教育理念可以具体分为国家、高校和教师等不同层次,其中,国家层次的教育理念是国家对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价值取向、功能目标、系统结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以及财政投入等方面的认识和构想,它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的指挥棒,对高等教育乃至国家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和教师层面的教育理念主要反映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具体表现在质量观、教学观、科研观、管理观、评价观、学生观等方面。培养目标的含义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它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是对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品格和适用方向等的具体规定。培养主体是指由培养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和管理者所构成的群体,主要解决“由谁培养”的问题。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高校是培养活动的设计主体,院、系、所是组织主体,教师和导师是实施主体,教学管理者是管理主体。培养客体是培养主体施加教育教学影响的对象,即“培养谁”。相对于培养主体而言,大学生是培养活动的客体。但在培养活动中,大学生既是客体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因为教育者施加的外在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和外化,才能变成大学生内在的知识、能力、品格等素养。培养途径是指“借助什么载体”或“通过什么方式”来培养人才,如课程教学、学术交流、试验实践等。培养模式(培养过程)是指“按照什么样子”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如课程如何安排、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导师指导什么、如何考试等,以及如何对这些环节进行调配等。因此,培养模式指对培养过程进行设计与建构,强调的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形态。人才培养制度重点描述的是培养主体与培养客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行为规范与资源保障机制,解决的是“用哪些制度来保障人才培养”的问题。人才培养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关,如考试选拔制度、招生制度、教学制度、科研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就业制度等,这些制度形成的制度链或制度网*终构成了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狭义的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的中观和微观过程相关,主要指与大学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相关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主要包括分流制度、专业与课程设置制度、学分与选课制度、导师制度、学术交流制度、实习实践制度、评价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人才培养制度在大学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董泽芳,2012)。再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重要的要素系统。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虽与人才培养系统紧密相关,但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系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才培养系统涉及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主体、对象、途径、模式及制度七大要素。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是*重要的子系统。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培养主体和培养客体是相对明确稳定的要素,双方对培养目标的确立已经形成共识,培养目标已经明确指向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途径的选择难度相对较小,而难度*大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培养制度的改革。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专业设置的方式是否能适应学生的需求,课程的质量和结构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和形式是否科学合理,教学制度的制定和教学管理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等等。这既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所要专注的领域,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本质特征。因而,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中一个*复杂、*有活力、*富于变化,也是*重要的子系统。*后,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模式的一般特性,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模式的一个特殊种类,它除了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性、实践操作的模范性与可仿效性等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合规律性。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同时遵循高等教育的个适规律、外适规律和内适规律,即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相适应,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与高等教育自身的文化、结构、功能等要素的协调发展相适应。二是目的性。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个性与社会性和谐发展。三是开放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创新不能仅局限于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封闭式地进行,而必须在与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互动中进行。四是主体性。人是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各个不同环节主体的作用是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要求。五是多样性。大学生个性的丰富性与差异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性和多变性,以及高等教育结构的多维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多样性。六是保障性。保障性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上的保障,而且包括制度上的保障。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式样。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两者内涵并不相同。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的是按照目标和要求对人才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间涉及确立教育理念、设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主体、选择实施对象、确定培养路径、优化培养过程、保障制度七个方面。目前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系统中,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已经在国家层面达成共识,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变革,但大方向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培养主体和实施对象是系统中已经相对稳定的因素。至于人才培养模式,其重点是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它是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培养途径,也是人才培养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系统的一部分。现在,在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重点和难点,如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这些也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性因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创造性等特点。1.1.1.2 人才培养模式与其相关概念的区分要深入理解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还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与其相关概念,如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进行区分。1)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模式根据《教育大辞典》,教育模式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教育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比如,日本学者村井实曾将社会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的教育模式概括为手工模式、农耕模式和生产模式,其共同点是都不把儿童当人看。他主张现代教育应该是人类模式,即把儿童当人看待。二是反映某个国家教育制度特点的教育式样。比如,法国模式强调国家办学、集中统一,美国模式提倡地方分权、开放多样。三是指某种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反映活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和杜威的教学模式(顾明远,1998)。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模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区别来看,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模式的内涵不同。教育模式的内涵更为丰富,既可以指宏观的国家教育制度特点,也涉及微观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则只聚焦和适用于人才培养活动,重点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适用范围侧重于中观的高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教育模式作为保障,但人才培养模式并不等同于教育模式。其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模式的外延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包含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对人才培养过程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的简约概括。而教育模式根据其内涵的不同,有不同的外延。就其**种含义来说,二者的外延基本相同;教育模式第二种含义的外延则涉及国家层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有交叉之处;教育模式第三种含义的外延主要包括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和方式,只针对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方面,小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外延。从二者的联系来看,教育模式的**种含义比较笼统,实质上涉及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的问题,从而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接近。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概念是相同的。2)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词语释义》对教学模式的解释为:高等学校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从教学整体出发,为实现某项教学任务而归纳提炼出的稳定和具体的教学活动范式。*早对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专著为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书中对教学模式所做的定义为:“选择教材、构成课程、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典范。”巴班斯基按照教学形式和方法的不同的结合方式,提出了程序教学型、问题教学型、讲解再现型、再现探究型等教学模式(顾明远,1998)。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内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总的来讲,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途径;而教学模式在宏观上指国家教育制度问题,涉及国家层面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在微观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