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作者:王利兵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650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735.0(7.5折) 定价  ¥9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版权信息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本书特色

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质检技术人员、企业设计人员的参考用书。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化学品安全与检测相关技术进行介绍,共分为化学品安全概论、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化学品安全检测技术和化学品安全与包装四篇。**篇重点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品发展状况及安全管理现状等,并着重对化学品安全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阐述;第二篇则围绕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展开叙述,对化学品安全评价所涉及到的技术及其方法进行概要介绍,尤其是环境迁移和机遇毒理学的风险评估理论;第三篇则对安全评价所涉及到的技术方法进行阐述,从基础理化指标、物理危害、健康与环境危害的确认,以及有害物质测试技术等进行全面介绍;第四篇为化学品全与包装,对化学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相关技术,以及包装可能对环境进行的污染等方面阐述化学品安全相关技术,从确保化学品安全角度对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品包装容器设计与制造要求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介绍。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目录

目录
**篇 化学品安全概论
第1章 化学概论 3 
1.1 基本概念 3 
1.2 气体、液体和溶液 12 
1.3 热化学 23 
1.4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30 
1.5 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40 
1.6 化学品种类与化学工业发展 51
参考文献 66 
第2章 化学品安全概述 67 
2.1 危险化学品基础 67 
2.2 化学品的危害及分类 68 
2.3 危险化学品分类 69 
2.4 发达国家的化学品安全管理 75 
2.5 我国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 83 
2.6 化学品重特大事故案例 95 
参考文献 109
第3章 燃烧与爆炸的化学基础 111 
3.1 燃烧爆炸的基本原理 111 
3.2 燃烧爆炸动力学 126 
3.3 气体爆炸极限 132 
3.4 可燃液体的燃烧 136 
3.5 可燃固体的着火 140 
3.6 粉尘爆炸 144 
3.7 炸药爆炸 147 
参考文献 151 
第4章 化学物质的毒理学基础及作用机制 152 
4.1 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152 
4.2 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 159 
4.3 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及机制 165 
4.4 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168 
4.5 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175 
4.6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186 
参考文献 190 
第5章 化学品生物蓄积与生物转化过程 191 
5.1 化学品的生物蓄积 191 
5.2 化学品的非生物转化 214 
5.3 化学品的生物降解 220 
5.4 化学品的生物转化 224 
参考文献 237 
第6章 化学品安全科学理论与方法 241 
6.1 安全评价理论基础 242 
6.2 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和系统论 260 
6.3 事故学理论体系 270 
6.4 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理论 298 
参考文献 329 
第7章 化学品安全国际规范 330 
7.1 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 331 
7.2 联合国《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 338 
7.3 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 349 
7.4 国际民航组织《危险货物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 351 
7.5 其他国际规范 352 
参考文献 374 
第8章 化学品安全与检测标准 375 
8.1 国内外标准化体系现状 375 
8.2 我国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379 
8.3 发达国家化学品标准体系现状 383 
8.4 国外化学品管理经验的启示 387 
参考文献 388 
第二篇 化学品安全评价技术
第9章 化学品的环境迁移理论与规律 391 
9.1 化学品的迁移过程 391 
9.2 化学品在大气中的扩散 405 
9.3 化学品在水体中的扩散 441 
9.4 化学品在土壤中的迁移 481
参考文献 509
第10章 化学品的环境迁移模型 511 
10.1 化学品的环境迁移 511 
10.2 化学品在大气中的迁移模型 516 
10.3 化学品在水体中的迁移模型 522 
10.4 化学品在土壤中的迁移模型 528 
10.5 化学品在多介质中的迁移模型 532
参考文献 542
第11章 化学品安全评价技术与方法 546 
11.1 风险管理过程 546 
11.2 化学品安全评价 553 
11.3 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558 
11.4 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果分析 570 
11.5 化学品安全评价报告 583
参考文献 589
第12章 化学品的毒理学基础和风险评估 591 
12.1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法 591 
12.2 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概述 603 
12.3 欧盟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管理 616 
12.4 美国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管理 627 
12.5 日本化学品风险评估和管理 632 
12.6 OECD化学品管理程序 638
参考文献 650 
第三篇 化学品安全检测技术
第13章 化学品基础理化数据检测技术 653 
13.1 熔点/熔点范围 653 
13.2 沸点 657 
13.3 密度 659 
13.4 蒸气压 662 
13.5 水溶解度 670 
13.6 分配系数 673 
13.7 水中解离常数 685 
13.8 表面张力 688 
13.9 黏度 692 
13.10 脂溶性 701 
13.11 颗粒物粒度分布 703 
13.12 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 705
参考文献 705
第14章 爆炸物 707 
14.1 爆炸物的判定流程 707 
14.2 爆炸物的判定试验 717
参考文献 796
第15章 易燃气体、氧化性气体和高压气体 797 
15.1 易燃气体、氧化性气体和高压气体的判定流程 797 
viii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15.2 易燃气体、氧化性气体和高压气体的判定试验 800
参考文献 802
第16章 易燃气溶胶 803 
16.1 易燃气溶胶的判定流程 803 
16.2 易燃气溶胶的判定试验 805
参考文献 810
第17章 易燃液体 811 
17.1 易燃液体的判定流程 811 
17.2 易燃液体的判定试验 813
参考文献 815
第18章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 816 
18.1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的判定流程 816 
18.2 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物质和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物质的判定试验 821
参考文献 826
第19章 自反应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827 
19.1 自反应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判定流程 827 
19.2 自反应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的判定试验 831
参考文献 871
第20章 氧化性物质 872 
20.1 氧化性物质的判定流程 872 
20.2 氧化性物质的判定试验 875
参考文献 877
第21章 金属腐蚀剂 878 
21.1 金属腐蚀剂的判定流程 878 
21.2 金属腐蚀剂的判定试验 878
参考文献 880
第22章 急性毒性 881 
22.1 急性毒性的分类和判定 881 
22.2 急性经口毒性 888 
22.3 急性经皮毒性 907 
22.4 急性吸入毒性 913
参考文献 927
第23章 皮肤腐蚀性/刺激性 928 
23.1 皮肤腐蚀性/刺激性的分类和判定 928 
23.2 急性皮肤腐蚀性/刺激性试验 935 
23.3 体外皮肤腐蚀性——经皮电阻试验 938 
23.4 体外皮肤腐蚀性——人类皮肤模型试验 943 
23.5 体外皮肤腐蚀性——膜屏障试验 946 
23.6 体外皮肤腐蚀性——重组人表皮模型试验 950
参考文献 953
第24章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 955 
24.1 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的分类和判定 955 
24.2 急性眼损伤/眼刺激试验 960 
24.3 牛角膜混浊和通透性试验 965 
24.4 离体鸡眼试验 968
参考文献 972
第25章 呼吸或皮肤致敏作用 973 
25.1 呼吸或皮肤致敏作用的分类和判定 973 
25.2 呼吸或皮肤致敏试验 977
参考文献 991
第26章 生殖细胞致突变 992 
26.1 生殖细胞致突变分类和判定 992 
26.2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 995 
26.3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999 
26.4 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 1004 
26.5 哺乳动物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 1008 
26.6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012 
26.7 啮齿动物显性致死试验 1016 
26.8 哺乳动物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1019 
26.9 小鼠斑点试验 1023 
26.10 小鼠可遗传易位试验 1025 
26.11 体内哺乳动物肝细胞程序外DNA合成试验 1028
参考文献 1032
第27章 致癌性 1033 
27.1 致癌性的分类和判定 1033 
27.2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联合试验 1037 
27.3 慢性毒性试验 1043 
27.4 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 1048 
27.5 亚慢性吸入毒性试验 1051
参考文献 1055
第28章 生殖毒性 1056 
28.1 生殖毒性的分类和判定 1056 
28.2 孕期发育毒性试验 1063 
28.3 一代繁殖毒性试验 1067 
28.4 两代繁殖毒性试验 1070 
28.5 生殖发育毒性试验 1076 
28.6 结合重复染毒的生殖发育毒性试验 1080
参考文献 1084
第29章 靶器官毒性 1085 
29.1 靶器官毒性的分类和判定 1085 
29.2 啮齿动物28天重复经口毒性试验 1094 
29.3 啮齿动物90天重复经口毒性试验 1098 
29.4 非啮齿动物90天重复经口毒性试验 1102 
29.5 重复经皮毒性试验(21天/28天) 1106 
29.6 亚慢性经皮毒性试验(90天) 1108
参考文献 1111
第30章 吸入危险 1112 
30.1 吸入危险的分类和判定 1112 
30.2 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28天) 1115 
30.3 亚慢性吸入毒性试验(90天) 1121
参考文献 1127
第31章 水生环境危害 1128 
31.1 水生环境危害的分类和判定 1128 
31.2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1143 
31.3 鱼类早期生活阶段毒性试验 1149 
31.4 鱼类幼体生长试验 1157 
31.5 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1163 
31.6 溞类急性活动抑制试验 1172 
31.7 生物富集流水式鱼类试验 1175 
31.8 鱼类延长毒性 14天试验 1183 
31.9 蚯蚓急性毒性试验 1187 
31.10 鸟类日粮毒性试验 1191 
31.11 鸟类繁殖试验 1195 
31.12 蜜蜂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200 
31.13 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 1203 
31.14 鱼类胚胎和卵黄囊吸收阶段的短期毒性试验 1206 
31.15 快速生物降解性改进的MITI试验(Ⅰ) 1211 
31.16 快速生物降解性改进的MITI试验(Ⅱ) 1215
参考文献 1219
第32章 化学品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1221 
32.1 动物试验替代方法 1221 
32.2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1223 
32.3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实例 1226
展开全部

化学品安全科学与技术 节选

**篇化学品安全概论 第1章化学概论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内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关系。现代科学证实,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物质永远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化学变化就是物质的运动形式之一—物质的化学运动。研究化学的目的在于认识物质的性质及物质化学运动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应用于生产。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为了从本质上掌握化学变化的规律,必须首先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此外,化学变化中还常出现放热、吸热、光、电等现象。总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伴随变化发生的现象的科学。 自然界的物质种类繁多,但它们基本由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118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其中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较为复杂,数量也远远超过由其他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的总和,这些复杂的碳化合物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主要成分。因此,化学又初步划分为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是专门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学;无机化学则是研究除碳元素以外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 1.1基本概念 1.1.1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1.元素与原子 元素又称化学元素。化学元素的现代概念是:元素是原子核中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例如,不论存在于单质或化合物中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因为它们的原子核中都含有8个质子,核电荷数都是8。2016年6月8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新发现或合成的4种元素分别命名为Nihonium(Nh,113)、Moscovium(Mc,115)、Tennessine(Ts,117)和Oganesson(Og,118),至此,人们共发现或合成了118种元素[3]。根据它们所形成的单质的性质,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两大类。世界上存在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就是由这些元素以不同方式互相结合而成的。 2.核素和同位素 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便是一种核素,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质量数,质量数为该原子的质子数及中子数之和。由于一种元素的质子数是固定不变的,如氧元素的质子数为8,碳元素的质子数为6,因此上述两种核素可分别简写为和。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不同核素互称为同位素,因为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例如,和三种核素同属氢元素。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原子间的相对质量分数是不变的。这个相对质量分数也称“丰度”。通常使用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由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的质量和相对质量分数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值。 3.原子质量、分子质量和式量 由于大多数元素含有同位素,因此元素的原子质量实际上是该元素包括各种同位素的平均原子质量。同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实际上是该元素包括各种同位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和平均原子质量虽然都是以碳12为基准,但两者概念不同。对于同一种元素,虽然相对原子质量和平均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平均原子质量有单位u,而相对原子质量则是一个没有单位的相对量。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只要知道组成分子的元素及其原子数目,就可以写出分子式,计算出分子质量。分子质量等于组成该分子的各原子的原子质量的总和。和相对原子质量一样,相对分子质量也是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式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都可以称作式量。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一样,都是没有单位的相对量。 4.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在核外做高速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试验证明,原子是电中性的,所以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其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数相等。 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不同,核电荷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也不同。将已发现的118种元素按核电荷数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起来得到的顺序号称为元素的原子序数,通常用1表示。 原子序数(Z)=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是一种电中性的微粒,其直径约为。原子核更小,其体积约为原子体积的,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此原子的质量由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称为原子的质量数,通常用A表示。 原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5.元素周期律 人们已经发现的118种元素,构成了自然界千千万万种性质各异的物质。为了了解各种物质性质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现将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按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并将它们的一些主要性质列于表1-1中。 由表1-1可以看出以下规律。 1)原子半径 由碱金属元素锂和钠到卤素氟与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2)化合价 11号到17号元素依次再现了3号到9号元素的化合价递变规律,即元素的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3)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从锂到氟是由*活泼的金属元素逐渐过渡到*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从钠到氯是由很活泼的金属元素逐渐过渡到很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4)*高价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 从锂到氟、从钠到氯对应的氧化物水合物的碱性依次减弱,酸性依次增强,即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上述基础上明确指出:元素的性质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呈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早期有名的元素周期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是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内在原因。 根据元素周期律,把元素以表格的形式排列起来就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6.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表格形式称为元素周期表。它反映了元素的个性与共性,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相互关系。元素周期表有多种形式,也有长式和短式之分,目前广泛使用的是长式周期表。长式周期表的结构介绍如下。 1)周期 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排,每个横排为一周期,共7个周期。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周期只有氢和氦两种元素,称为特短周期,它们只有一个电子层。 第二周期有8种元素,它们有两个电子层。第三周期也有8种元素,它们有3个电子层。第二、三周期称为短周期。 第四、五周期各有18种元素,它们分别有4个和5个电子层,这两个周期称为长周期。 第六周期有32种元素,它们有6个电子层,其中57号到71号元素因性质非常相近,在周期表中只占一个方格,称为“镧系元素”;第七周期也有32种元素,这些元素有7个电子层,其中89号到103号元素因性质相近,在周期表中也只占一个方格,称为“锕系元素”。第六、七周期称为特长周期。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元素性质周期的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除**周期外,每周期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数都是由1个逐渐增加到8个,相应的元素从碱金属开始,*后是惰性气体。除氦的*外层电子数为2个外,其余惰性气体原子的*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 2)族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统称为第珊族外,其余每一纵行为一族,共16个族。族又分为主族和副族。周期表左边2个族和右边6个族都是主族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