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84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66.2(6.8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00:00:00
中 图 价:¥73.5(7.5折)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15862
  • 条形码:9787100215862 ; 978-7-100-21586-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本书特色

知往鉴今,探索“中庸”之道的价值意蕴;执两用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在厘清各历史时期“中庸”价值观演变的基础上,考察其“得天为性”的本体论、“执两用中”的方法论、“达德至诚”的实现论与“天人合一”的价值论。全书过渡合理,笔墨轻重有度,值得一读。 ★全书结构清晰,对“中庸”的阐释从字到词、由浅入深,哪怕毫无基础也可阅读;★对中庸价值本体论、方法论、现实论和境界论的阐释角度新颖,值得再研究;★“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之一,可搭配丛书其他书籍,以全面了解中华文化。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内容简介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是“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所列书目。全书以中庸价值观念的起源与形成为线索,在厘清秦汉宋明清等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考察中庸思想的价值本体论、价值选择的方法论、价值理想的实现论和境界论等四个方面;探讨各个历史时期“中庸”观念的演变过程及差异,以及儒家哲人对中庸价值观念的不同理解,从而对儒家中庸观念进行梳理,着重阐释“得天为性”“执两用中”“达德至诚”“天人合一”等概念,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庸”的价值意蕴。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目录

导言

**章 “中庸”价值观念之起源与形成
**节 “中”范畴的本义及引申义
一、“中”范畴的本义及起源
二、“中”范畴的引申义
第二节 中庸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社会“失范”:中庸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学术下移:中庸学说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三节 中庸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一、先秦时期中庸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二、汉宋两朝中庸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三、明清两朝中庸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章 “得天为性”——中庸思想的价值本体论
**节 由天而性
一、“天”
二、“命”
三、“性”
四、“天命之谓性”的内涵
第二节 由性而道
一、“率”
二、“率性”的内涵
三、“道”
四、“率性之谓道”的内涵
第三节 由道而天
一、“修”
二、“教”
三、“修道之谓教”的内涵

第三章 “执两用中”“执中用权”——中庸思想价值选择的方法论
**节 “过犹不及”“执两用中”
一、“过犹不及”
二、“执两用中”
第二节 “执中用权”
一、“经”与“权”的概念释义
二、先秦时期“经权”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三、汉宋时期“经权”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四、明清时期“经权”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
第四章 “达德至诚”——中庸价值理想的实现论
第五章 “天人合一”——中庸价值理想的境界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节选

  既然前文论述在施政方面要以“仁”为“经”,是不是只要施以仁政,就会天下太平呢?当然不是,孔子虽然提倡要以“仁”施政,但是孔子却不会偏执在施行仁政这“一端”,他主张要在施仁政的同时加以“刑”,以此配合“仁”来治理国家。也就是说,孔子的施政方针就是以“仁”为“经”,以“刑”为“权”。例如,《荀子》一书中对孔子用“刑”有过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①孔子代理鲁国的相国,当政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孔子的学生怀着忐忑的心情询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孔子刚刚当政就先杀了他,就不怕引起人们的误会吗?孔子回答道,人有五种罪恶:一是内心通达而险恶,二是行为邪僻而坚定,三是说话虚伪而善辩,四是善于记诵怪异之事而十分广博,五是顺从错误而加以润泽,而少正卯一人就同时具有了这五种罪恶,所以这种人必须要杀。此外,孔子还主张在治理国家的同时既要严肃又要讲诚信、节约财务、爱护子民,要根据农时来使用民力,使百姓遵照道理去做。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在施政过程中要坚持以“仁”为“经”,以“刑”为“权”,这些思想都为后世的“经权”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修养方面  古代凡是想在天下发扬明德的人,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想要治理好自己邦国的人,必须首先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顿好自己家族的人,必须首先修养好自己的品德。由此可知,一个人如若想要成就平天下的宏伟大业就必须以修身为基础,从自身做起。孔子认为,执政者的修养水平不仅关乎政治的成败,还关乎人民是否能够得到幸福。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执政者自身的修养水平的高低以及道德观念水平的差异,有修养的执政者存在,那么这些政教就能被施行。如果执政者没有很好的修养,那么这些政教就不能够被施行。那么如何才能修养自身,达到有修养的水平呢?孔子认为,聪明的人不迷惑,他们会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提高自身修养;仁德的人不忧愁,他们会将仁的思想进行推广,传达自己的思想;勇敢的人不畏惧,只要他们心中怀有信念,就会勇往直前。也就是说,“知”“仁”“勇”三个方面构成了君子修身的主要内容,成为无数君子追求的目标。  **,关于“知”在“权变”方面的论述。  《论语·阳货》篇载道:“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①喜爱聪明而不喜爱学习,他的弊病就是放荡不羁。孔子从小有志于学习,虽然孔子对“知”极为看重,并且认为“知”是能够成才的条件之一,但是孔子不仅仅只强调“知”的作用,还强调“知”要与“权”进行结合,如若两者*终达到了“和”的状态,那么这样的人才就会既有智慧又懂得权变,*终会成就一番大事业。既然“知”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知”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知”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知”包含了知识、认知、了解、把握的意思。《论语·里仁》篇载道:“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②不要忧愁自己没有职位,而应该忧愁自己用什么胜任其位;不要忧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另一方面,“知”通“智”,包含了聪明、睿智、智慧的含义。

执中致德——中庸价值观念的历史考察 作者简介

  高涌瀚,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并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在《道德与文明》《湖北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    陈道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湖北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出版专著5部,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江汉论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