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适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适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B5 页数: 248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73.5(7.5折) 定价  ¥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适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7657
  • 条形码:9787030727657 ; 978-7-03-072765-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适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做了概述,指出了其过度开发问题,并做了严重性分析、案例评析、且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在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评价模型后,探索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主要思路和具体的对策措施。

适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其过度开发问题 1
**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现状 1
一、少数民族地区概述 1
二、旅游资源定义及分类 4
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类型 5
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25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及其严重性 28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问题 28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严重性 30
第二章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典型案例评析 37
**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成果评述 37
一、相关旅游策划、旅游规划及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调查 37
二、涉及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过度开发的旅游规划评述 38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案例评析 48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案例概述 48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典型案例 49
三、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典型案例分析小结 74
第三章 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原因的分析 76
**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主观原因 77
一、旅游资源开发主体方面的原因 77
二、其他方面的原因 87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客观原因 90
一、旅游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 90
二、旅游资源开发经济方面的原因 99
三、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方面的原因 101
四、旅游资源本身的原因 103
第四章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探索 109
**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评价概念辨析与模型构建 109
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评价概念辨析 109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评价模型构建 112
第二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主要思路 129
一、旅游资源适度开发重要理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129
二、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的重点战略、基本规程与初步模型 133
第五章 防止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对策措施 139
**节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法律法规体系 139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机制 139
二、完善旅游规划标准,规范旅游规划程序 157
三、优化旅游资源产权制度 165
第二节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执法力度 172
一、更新旅游资源保护执法的理念 172
二、推进旅游资源保护综合执法 173
三、实行旅游资源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 174
四、提高相关执法人员素质 175
五、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建立执法监控系统 175
第三节 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监督惩戒机制 176
一、积极接受国际组织的监督 176
二、坚持政府主导的监督机制 177
三、加强旅游行业协会(组织)的监督 178
四、强化基层监督机制 179
五、建立行政管理内部监督机制 181
六、运用多种监督手段 181
第四节 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激励机制 182
一、针对政府部门的激励机制 183
二、针对旅游企业的激励机制 184
三、针对当地居民的激励机制 186
参考文献 189
附录 193
后记 234
展开全部

适度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节选

**章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其过度开发问题 随着我国旅游资源利用与开发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然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当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日益凸显。 **节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概述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全国人口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为14.435亿人,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25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89% 。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部、西北部及西南部等,呈现地域辽阔、带状分布的特点(图1-1)。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民居住,各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同胞的权益,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1954年,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使之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有力地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详见附表2~附表4)。有的自治地方以一个少数民族为主体自治民族,有的则以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自治民族。按照目前我国的行政区划,省级民族自治地方有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5个自治区。自1980年以来,我国把少数民族聚居的青海、云南以及贵州三个省份纳入了享受民族自治区部分政策待遇的地区,并贯彻执行至今。 受历史、自然、区位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汉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处于我国边疆、偏远的地区,区位条件无法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地形地貌多为高原、山地、沙漠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艰难,导致其交通便捷性不强,铁路、高速公路网络不完善,物流、人流不畅,信息闭塞,发展缓慢。例如,西藏和青海、云南、贵州的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地域广,腹地深,多为高原、山地等,道路、通信等设施欠缺,经济基础薄弱,产业效益低下,甚至不少少数民族同胞依然是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生活水平难以提升。 我国始终坚持实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多次大规模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不断增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进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脱贫攻坚等政策的扶持下,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多项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的进步幅度居于全国前列,缩小了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以来,国家实施了众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的大政方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之所以如此,主要得益于我国始终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以及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文化”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基本方针及重要任务,始终把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的工作之一。 然而,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现阶段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诉求依然强烈。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独*、民族风情浓郁,是我国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开发得天独厚。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发展民族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以及边境旅游等,能够促进其经济文化发展、民族和谐、城乡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表1-1)。为了使本书的研究成果与我国目前民族政策实施范围一致,特将调查研究的主要范围确定为:5个自治区、3个享受民族自治区部分政策待遇的省份和除以上省区之外的所有自治州和自治县(旗)。 二、旅游资源定义及分类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长期以来,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定义、类型、价值以及应用等方面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就其基本属性,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在《中国旅游大辞典》中,自然旅游资源是指吸引人们前往旅游的自然景观,由自然界的地貌、水体、气候、生物等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要素所构成。通常,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有着特定的条件和历史演化阶段,受到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的侵蚀与溶蚀、冰雪作用、重力作用、风的吹蚀与堆积、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等多种环境应力的作用,并涉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的对流层的相互作用;而且,其分布受自然地理差异性规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及广域性、地域性的特点。自然旅游资源又可分为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和生物景观类等四个类别 。下文分别按这四个类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及开发进行论述。 人文旅游资源,是由各种社会环境、居民生活、人类历史、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所构成的一系列景观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的历史与现实、文化创造的结晶,鲜明地反映出人类各个时期的生活、生产和文化状况,又可分为古迹与建筑、民俗风情、宗教文化、文学艺术、风物特产等五个类别 。下文即按此五种类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及开发进行论述。 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及类型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高品质的自然旅游资源,极具观赏价值。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五大地貌类型齐全;奇山、险峰、草原、沙漠、海滩、瀑布、溶洞、雨林等自然美景均有分布;气候气象变幻莫测、景象万千;部分地区至今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态群落,拥有大面积的森林和许多珍稀动植物,且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各少数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拥有精美奇特的建筑、风味独*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奇特神秘的宗教仪式、珍稀罕见的古迹文物、五彩缤纷的婚恋节庆等。如今,这些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不少已经被不同程度地实施保护或者开发利用,有的已成为世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风景名胜区等。如图1-2~图1-6,以及附录的附表5~附表7、附图1所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