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重建中的反思 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3版)

重建中的反思 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3版)

作者:杨耕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2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重建中的反思 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3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214264114
  • 条形码:9787214264114 ; 978-7-214-26411-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重建中的反思 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3版) 本书特色

《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主题的转换这一根本点出发,重新考察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并在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界划中重新定位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着“否定性的辩证法”,同时又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因而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这是作者杨耕教授在“重读马克思”和面对当代的视域融合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探索、新见解。在这部著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代学人沿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以理性的自觉打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阐释的理论空间。 从反思的角度入手,对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深入研究,拓展出新的哲学视野,为当代中国学界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重建中的反思 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3版) 内容简介

本书把历史唯物主义置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重新审视、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性质、内容和功能,明确提出:从理论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根本点来看,唯物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物质”不是“抽象的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哲学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并终结了形而上学这种传统的哲学形态;历史唯物主义从实践出发去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高度统一。

重建中的反思 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3版) 目录

导 论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征 1

一、 法国唯物主义的两个派别:机械唯物主义与现实人道主义 1

二、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0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形而上学 20

**章 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 32

一、 社会与自然的相互渗透及其中介 32

二、 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38

三、 人对自然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45

四、 否定性的辩证法 51

五、 实践:人类世界的本体 57

第二章 社会的个人与个人的社会 61

一、 “有生命的个人”与“现实的个人” 61

二、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66

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8

四、 “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72

第三章 社会的本质、结构和有机体的特征 76

一、 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76

1

二、 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81

三、 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83

四、 社会有机体及其特征 91

第四章 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97

一、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98

二、 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派生形态和超越形态 106

三、 人类总体历史的进程与具体民族历史的进程 113

四、 社会历史过程与自然历史过程的区别 117

第五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121

一、 历史规律的实践性、总体性和重复性 121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26

三、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31

四、 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 135

五、 历史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活动的选择性 141

第六章 价值尺度与历史尺度 149

一、 价值尺度的取向与历史尺度的坚守 149

二、 价值关系: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153

三、 价值观:价值关系应然状态的期盼与展示 157

第七章 意识与意识形态批判 165

一、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65

二、 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168

三、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171

四、 重演:意识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本质关系 175

五、 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178

六、 意识形态批判 186

七、 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的统一 191

2

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重建中的反思

第八章 实践反思与“从后思索” 197

一、 从黑格尔的思辨反思到马克思的实践反思 197

二、 “从后思索”法:认识历史的根本方法 206

三、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原则 209

四、 “从后思索”法的基本要求 213

五、 “从后思索”法与批判的历史哲学 217

六、 历史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 220

第九章 科学抽象与思维建构 230

一、 感性具体、抽象规定、思维具体、实践理念 231

二、 科学抽象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234

三、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基本环节 236

四、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根本原则 240

五、 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的实质:思维的建构 244

六、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249

第十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253

一、 自由与必然:人类活动的本原性矛盾 253

二、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变 256

三、 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261

四、 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266

附录一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观点与思路 272

附录二 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重读《神圣家族》 301

附录三 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

———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319

附录四 历史唯物主义:基于概念史的考察与审视 332

附录五 重读马克思与走进马克思

———我的学术自述 352

参考文献 373

3

目 录

**版后记 377

第二版后记 380

第三版后记 383


展开全部

重建中的反思 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第3版) 作者简介

杨耕,1956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被评为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韬奋出版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