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作者:钟志凌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8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3.2(7.2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版权信息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内容简介

对“人”的关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从青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就致力于对人本身的思考,他们探寻人是什么、人何以存在、人在物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人的实践动因等问题,留下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本书稿从思想文化领域对“人”的研究这一宽广视域中,去探寻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深入解读其文本,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人学思想轨迹及主要观点,很后落脚于现实社会生活场景中探寻马克思恩格斯人学思想的当代启示,以期为当代社会如何关心人,从人本身的需要出发,对更好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提供一些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目录

前言

**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文化渊源
(一)古希腊文化中的“人”
(二)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研究
(三)近代西方哲学对“人”的研究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形成轨迹
(一)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献中“人”的理论轨迹
(二)唯物史观形成中“人”的理论轨迹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为坚守人民立场提供理论依据
(二)为弘扬人文精神提供价值导向
(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认识工具

第二章 人的主体性
一、主体与主体性
(一)基于对象性认识的主体
(二)主体性的多重维度
二、关于人的主体性界说
(一)何以重视人的主体性
(二)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多样化认识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
(一)人的主体性在劳动实践中生成
(二)人的主体性在异化劳动中分离
(三)人的主体性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确立
(四)人的主体性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四、马克思恩格斯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反人类中心主义与正确发挥人改造自然的主体性
(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选择的统一
(三)工业文明与防止科技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
……

第三章 人的存在及属性
第四章 人的本质
第五章 人的利益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论及当代启示》:  (四)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从类的角度来认识人的本质。类特性主要讲的是人作为一个拥有共性的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单从与动物比较的角度去研究人的本质是不够的,动物靠本能生活,人改造世界却有多种尺度,基于所处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社会地位,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及个体在人生经历等方面的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是生理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性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性。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虽然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但也有很多自己独立的认识。  马克思深入到社会组织与人的关系之中,去认识人的本质。在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译到马克思的话语是:“如果在考察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末家庭等等就是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人永远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的共有本质体现在人是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在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译到马克思的话语是:“如果在阐述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这些社会存在方式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看作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么家庭等等就表现为主体所固有的特质。人始终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但这些实体性东西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共有的东西。”此版本译语是“人是这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此处的实体性东西,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其表达的也是人的普遍性本质都是要通过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等组织来体现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写于1843年,那时马克思的世界观还没有发生彻底改变,但他已经隐约感觉到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精神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社会现实环境之中。他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研究,认识到了单从类本质去认识人是不够的,他指出,没有与共同体分割开来的个体的人,在触及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的时候,“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马克思认识到,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做深入研究,才能全面把握人的本质。  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的世界观的逐渐形成,马克思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把人作为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去考察,深入分析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深入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含义,可以先采用分解的方法。马克思加入了“在其现实性上”这半句话,是表明反对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永恒不变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形而上学观点,而认为应该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认识人的本质问题。如何解读此处提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这样对“社会关系”的阐释,他们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列宁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由个人的活动组成的。”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指一切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换言之就是社会。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的就是社会是由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怎么理解“人的本质”的字面意思呢?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自身。事物质的外在表现具有多样性,处于不同的关系中,质就不一样。但是,决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质应为本质。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