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美学史论

中国美学史论

作者:吴功正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5cm 页数: 176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7.4(5.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美学史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513240
  • 条形码:9787569513240 ; 978-7-5695-132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美学史论 本书特色

通史在胸,断代在握,打破美学史研究理念和书写方式的精美之作 美学大师吴功正先生遗著取精用宏,凝练节制,实现了把美学史还给美的崇高追求 《中国美学史论》是“美学史论稿”丛书中的一本,也是吴功正先生关于中国美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著是作者研究经验的学理总结和凝定,涉及美学史观、研究理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书写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著者打通学科边界,整合学术条块,高屋建瓴,采用出土文物的新成果,揭示了审美经验和审美规律,破译了中华美学之密码。

中国美学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学者吴功正的*新力作, 建构了美学史研究的全新谱系, 灼见迭出。本书既有总论, 重申了美学史的研究理念、程序和书写方式, 又有分论, 阐述了出土文物和文化遗存与中国美学史的紧密联系。作者采用“略小而存大, 举重以明轻”的方法, 从美学史研究的细微之处入手, 注重把握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的演变和发展, 因此《中国美学史论》又可看作一部中国美学思想史或中国美学范畴史。

中国美学史论 目录

**章 中国美学史研究概论 001 **节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领域 001 第二节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观念、内容 005 第二章 建构中国美学史学科体系 014 **节 以人为本位的美学史基点 014 第二节 美学史框架的具体建构 016 第三节 美学史地位的实际定位 018 第四节 美学史的话语系统 022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理念、程序和书写方式 025 **节 面对、细读文本 025 第二节 坚守学术立场 028 第三节 书写方法、程序 031 第四章 出土文物(文献)与中国美学史 036 **节 出土文物(文献)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意义 036 第二节 出土文物(文献)和传统文物(文献)的“二重证据法” 042 第三节 出土文物(文献)对中国美学史基本经验、原则的积淀和确定 044 第五章 文化遗存与中国美学史 049 **节 仿石斧解读 049 第二节 陶器解读 051 第三节 玉器解读 053 第四节 华夏文化—美学史的晨曦曙光 055 第六章 中国史学史与中国美学史 057 **节 史实之于美学史 057 第二节 史撰之于美学史 061 第三节 史论之于美学史 064 第四节 史传之于美学史 068 第五节 史学—美学之范式建构 071 第七章 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美学史 078 **节 美学史内在地进入思想史 078 第二节 美学史的独立品格及其转化机制 082 第三节 思想史和美学史的整合、融会 085 第八章 中国宗教史与中国美学史 090 **节 宗教界—士夫界社会交际方式的审美文化意义 090 第二节 宗教史—美学史影响生成与深化的现象陈述 094 第三节 宗教史—美学史普遍型经验的价值范式 101 第九章 鲁迅与中国美学史研究 106 **节 理念:美学史观以美学观为先导 107 第二节 首创:系列性美学史原创识见、观念的提出 113 第三节 方法:多元化美学史方法论的运用 127 第四节 意义:近现代中国美学史研究上的大纛 133 第十章 郭沫若与中国美学史研究 139 **节 早期:在先秦美学史的研究上 139 第二节 晚期:在美学史研究上的缺失 152 第十一章 闻一多与中国美学史研究 161 **节 多领域的美学史研究成就 161 第二节 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美学史结晶 167 第三节 史识 诗情 哲思 172
展开全部

中国美学史论 节选

史识 诗情 哲思 闻一多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就主体的文化功能而言,把文、史、哲、美四者打通,融汇一体,即以文学为对象,哲学为精神,史学为引领,美学为基点,文、史、哲全部拢聚起来,*后得心应手地解读了美学史的一系列现象。 用诗心体察诗人。《说唐诗·王绩》说道:“陶渊明是以士大夫身份乔扮作农夫,对农民生活作趣味的欣赏,拿审美的态度来看它,正如城里人下乡,见乡村生活有趣,于是模仿起来,比原来实际的乡村生活更显得新奇可爱。这种审美观念是纯粹的主观成分,把一切实用观点摆开,而陶渊明能够长期保持这种欣赏的生活态度,因而难得。陶诗的特点在于诗人对大自然长久作有趣的看法,天真的看法,表现出一种小孩儿似的思想感情。”这种体察是体验式的设身处地,是感同身受,是心灵的感应和认知。闻一多的那一番立论,也是用的纯美学论,这样,就是用主体的审美之心来体验对象的审美之心。 用诗情点赞诗人。闻一多在审美上对孟浩然平淡美*为赞赏,这是他个人的审美兴趣、审美倾向所致。《说唐诗·孟浩然》评价孟浩然道:“孟浩然的感情比较平衡,如一泓秋水,平静无波,故少感伤作品。感伤是诗的*大敌人,盛唐大家只有孟氏是例外。”他用“清油点灯,有光而无烟”为比喻,说明“孟浩然对思想和诗境净化的成就”。他列举了《听郑五惜弹琴》《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赞美道:“诸作简直像没有诗,像一杯白开水,唯其如此,乃有醇味。古今大家达到这个造诣水准的也不甚多。”又举《晚泊浔阳望香炉峰》等四首诗说:“写得平淡极了,几乎淡到没有诗的地步。可是这的确是*孟浩然式的诗。”“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他认为“孟浩然人是诗的灵魂”。 以哲思感知诗家。闻一多的诗美学有哲学的深度,他善于用哲思感知诗家的精神,提升哲理意味。他在《说唐诗·陈子昂》中评道:“在人生万象中,谁都有感慨,子昂的感慨独高人一层,原因是他人的感慨都是由个人出发而联想到时空大无穷极,而子昂能忘记小我,所见为纯粹的真理,但又不是纯客观的。”用时空哲学作为切入点,闻一多认为,“关于时间的境界,子昂近于庄子;空间的境界……当近于邹衍。”他又认为,陈子昂独从哲学的“‘玄感’下笔,摆脱陈套,所以独高”。他指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仅有宇宙意识,而且有历史意识”,并从哲学史、思想史上加以探源:“发现他诗中的宇宙意识是来自正始,社会意识是来自建安,而与晖上人酬答诸诗,则达到向往自然的太康境界了。”这就把陈子昂的诗深化解读了,提升了其思想含义。 以想象复现诗歌。闻一多本身是诗人,他极其善于运用诗的审美想象,复现原作的风神,将其化为美的画面,也就成为读者二度鉴赏的文本对象。例如对《诗经·芣苢》,他写道: 现在请你再把诗读一遍,抓紧那节奏,然后合上眼睛,揣摩那是一个夏天,芣苢都结子了,满山谷是采芣苢的妇女,满山谷响着歌声。这边人群中有一个新嫁的少妇,正捻那希望的玑珠出神,羞涩忽然潮上她的靥辅,一个巧笑,急忙地把它揣在怀里了,然后她的手只是机械似的替她摘,替她往怀里装,她的喉咙只随着大家的歌声啭着歌声——一片不知名的欣慰,没遮拦的狂欢。 这里有画面,有人物,人物有心理活动,有情绪表现等等,化为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同时,又贯注原始的生殖崇拜精神。闻一多在《诗经篇上·匡斋尺牍》中认为《芣苢》是“母性本能的*赤裸*响亮的呼声”,加浓了原作的思想色彩。 闻一多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素质,他作为作家、诗人,有其他研究者所未备的来自生活的阅历、经验、体验和感受。他把这些巧妙地转化在对美学和美学史现象和规律的描述与揭示之中。因此,就特别使人觉得亲切,感同身受。他在《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中写道: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因为,它究竟只是一个手段,打破郁闷烦躁的手段;也只是一个过程,达到雨过天青的过程。手段的作用是有时效的,过程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所以在宫体诗的园地上,我们很侥幸地碰见了卢、骆,可也愿意能早点离开他们——为的是好和刘希夷会面。 这段描述饱含生活实感,像是在感受日常情景,但又是在描述诗美学史的过程,其日常性使其恍如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用日常性表达审美性,闻一多在生活和美学间用创新性意识和手段架起了通道。 文、史、哲、美四位一体铸就了闻一多美学史研究的晶体。他是一位超一流的指挥家,执棒指挥中国美学史超一流的交响乐队,舞台上活跃着他飘逸动人的身姿,潇洒漂亮,舒卷自如,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总之,闻一多在现代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高山仰止的巅峰性成就。

中国美学史论 作者简介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