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作者:佚名
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396
本类榜单:古籍销量榜
中 图 价:¥10.4(3.7折) 定价  ¥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9195438
  • 条形码:9787539195438 ; 978-7-5391-954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本书特色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为中国现存*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了阐述《黄帝内经》这部书的学术思想,帮助后学者更好地阅读原书,编者佚名在书中每篇之前添加了说明,对该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在篇末对部分篇目作了简要的评析。在白话文的翻译上也参考了国内已出版的许多版本。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内容简介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是分册《黄帝内经》。编者佚名在书中每篇之前添加了说明,对该篇的主旨进行了概括,在篇末对部分篇目作了简要的评析。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目录

序言
上古天真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论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咳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际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一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一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一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展开全部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系列 节选

  《黄帝内经/线装中华国粹》: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日: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译文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病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病邪在肌肤才治疗;再差的,病邪在筋脉才治疗:更差的,病邪在六腑才治疗;*差的,病邪在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的湿气,感染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医生,有时从阴引阳。有时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凭此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就不会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面色和脉象,先辨别病症的阴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病人的病痛所在: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与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尺肤寸口的脉象,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的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疗: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疗: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疗。  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溃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抑收法:病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是属阴还是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实的适宜用泻血法,气虚的宜用升补法。  简评  本篇是中医学阴阳理论*重要的文章。文中论述阴阳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联系自然界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各种征象加以论证。提出早期治疗的意义,针刺、诊病及治疗的基本原则。文中提出人体的运动生化规律与天地自然规律是一致的,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性命之理。这种理念在今天可能很多人会难以理解,甚至会被认为十分荒诞,但阴阳理论自古以来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一些人对中医理论的质疑,只能说明其中蕴含的科学真理尚未被人们完全认识而已。  本篇提到的“七损八益”说是历代医学家争论颇多的话题。对其中含义各有不同的解读。这是中医理论在发展中的学术深化现象。《内经》重视房事与养生和疾病的关系,对房事过劳所产生的疾病和发病机理作了较详细的阐述,为中医房事养生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篇后一部分从阴阳、左右、彼我、表里相对的角度提出的治疗原则,完全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的诊疗理念。特别提到医家要“见微得过”,注意对微细征兆的诊察,才能发现隐匿的重大病患,这在临床医学中有重要价值,其中提出治病应依据发病的不同阶段和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国文化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伟大思想,是中医学取得良好疗效的哲学根据。  本篇中的养生治病名言很多,如“治病必求于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成胜苦”、“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成伤血,甘胜成”等。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