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31.8(6.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5.3(7.2折)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09025
  • 条形码:9787559809025 ; 978-7-5598-0902-5
  • 装帧:68g轻涂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本书特色

来自主导西方柏拉图研究的G. 弗拉斯托斯流派的解读,揭开苏格拉底的真实面孔及死亡之谜。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内容简介

在西方历目前,苏格拉底之死乃标志性事件,这也使得《申辩篇》历来受到思想史家关注。虽然《申辩篇》文本较简洁,但也深具迷惑性。本书依据西方柏拉图研究的G. 弗拉斯托斯流派的读法,并不追求微言大义以“发现”苏格拉底的内心,而是力图逻辑的一致以“抵达”苏格拉底的表面。 在作者看来,大多数人将苏格拉底描绘成很伟大的反讽家,这与苏格拉底真诚的自我表露相矛盾。苏格拉底的无知乃是否认人拥有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知识,而不是所有知识。因此人依然可以而且必须拥有人的美德,而这也意味着过经过省察的生活,避免自大和应受谴责的恶。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目录

序言

柏拉图著作缩写

**部分?假苏格拉底

1. 1 开场辞

1. 2 针对流行污蔑的辩护

1. 3 苏格拉底对科学和演讲术的否认

1. 4 苏格拉底使命的信仰源头

1. 5 德尔斐为何赞扬苏格拉底的智慧

1. 6 人的智慧

1. 7 专门知识

1. 8 非专门知识

1. 9 苏格拉底否认有知识

1. 10 苏格拉底的伦理信仰

第二部分?驳斥美勒托

2. 1 新指控

2. 2 省察美勒托

2. 3 动机

第三部分?真苏格拉底

3. 1 阿波罗的卫士

3. 2 服从法律

3. 3 苏格拉底的使命

3. 4 知识、美德和幸福

3. 5 有意作恶和不可及的美德

3. 6 伤害和受益

3. 7 苏格拉底的私人政治

3. 8 教育

3. 9 替代性惩罚

3. 10 真正的奥林匹克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展开全部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节选

本书的**个目的是:对柏拉图的《申辩篇》给出细致的解释,以飨具有不同背景和兴趣的读者——他们面对并试图解决由这个简洁却具迷惑性的文本所激发的、既有分析性又有历史性的诸多问题。随之而来的第二个目的是:按照《申辩篇》中的样子理解苏格拉底本人。 虽无必要过度强调,但理应简洁地阐明**个目的。就像《新约》,《申辩篇》也是我们日常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新约》,《申辩篇》承受着(suffers)——如果这个词恰当的话—— 一个几乎人人都有所感念的世界历史人物作为主角。就像《新约》,《申辩篇》是一个更大整体(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式对话)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种关系中看待它、理解它。就像《新约》,《申辩篇》是跨学科的文本研究对象,古典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法律、政治和宗教的研究者以其特有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就《申辩篇》进行写作之人,必然陷入与《申辩篇》本身、苏格拉底式对话以及多种多样的解读者的复杂对话之中。 为了把这篇对话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我竭力把《申辩篇》当作独立的著作。为了证明某个解释、充实某个理论细节或非此无法解决的某个难题等次要目的,我也参阅与苏格拉底有关的其他对话和古代著作,否则就难以达到这些目的。展开自己的论证时,我必然遇到各种有力解释中*具代表性的一个。但我从未试图纵览与苏格拉底或《申辩篇》有关的、为数众多却又令人失望的二手文献。我相信,若这样做,写出的书会更厚,但绝非更好、更有用。 现在谈谈我的第二个目的。 长期以来,研习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人就六个问题争辩不休:诘问法问题(苏格拉底用于询问和辩驳的独有方法),苏格拉底的无知问题(或苏格拉底的知识),苏格拉底的美德(aretē)问题,苏格拉底的教育问题,苏格拉底的政治学问题,以及苏格拉底的反讽问题。对苏格拉 底的阐释,通常被归结为这六个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式。 《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将自己展现为这种人:他就美德质问他人,若他人给出不恰当的回答,他会利用诘问来省察或驳斥这些回答。然而,他还将自己展现为阿波罗的仆人,其神圣使命不止于驳斥人们,还要使人们关注美德和灵魂甚于其他一切。问题在于执行使命的方式是否适应使命本身:苏格拉底为何认为证明了一个人面对诘问无力捍卫自己对美德的看法,就能使这个人关心自己的灵魂? 除了将自己展现为运用诘问法的阿波罗的仆人,苏格拉底不作任何断言,正像俗语所刻画的“苏格拉底仅仅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然而,他所作出的其他具体判断强烈表明,他必定确切地知道他所说的不知道的东西。其中*明显的——其他的苏格拉底式对话远比《申辩篇》更为明显——就是苏格拉底伦理学中并不招人喜欢的悖论:美德即知识;意志薄弱(akrasia)是不可能的;无人有意作恶。那么,“苏格拉底一无所知”究竟何意?“苏格拉底确实知道”又是何意?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无知这个双面问题。 苏格拉底悖论使得苏格拉底的无知问题更加尖锐。因为如果苏格拉 底真诚地否认知识,而知识又是美德的必要条件,那么苏格拉底必定既无知识又无美德。但是,他看起来有美德,也将自己展现得有美德。这就是苏格拉底的美德问题。 苏格拉底通常被描绘为世间曾有过的*伟大的教师。然而他否认自己是一个教师,针对败坏青年的控告所作的辩护就是这种否认。随之而来的难题即苏格拉底式教育问题。 如果使某人经得住诘问省察的那类知识是美德的必要条件,那么,看起来只有少数人才能有美德。如果只有具备美德之人才能良好地统治、管理,那么,看起来政府应该掌握在有知识的少数人而非无知的多数人手中。这看起来是反民主制的。但应该看到,只有当这种知识真的有可能为人们所拥有时,对苏格拉底而言,当他本人既拥有又传授这种知识时,上述观点才是真正的反民主制。因此,苏格拉底的知识问题、美德问题、教育问题,是苏格拉底政治学的核心。苏格拉底针对美勒托的控告所做的辩护,也以这些问题为核心;因为许多人相信控告源自人们的疑虑——苏格拉底是阿尔基比亚德和克里底亚的老师,而这两人是 雅典民主制的臭名昭著的敌人。 环绕苏格拉底的一系列问题中,*后一个是苏格拉底式反讽。许多人论证过,如果苏格拉底既否认知识、否认教育他人,又拥有他所否认的知识、用诘问教育他人,那么,他的这种否认必定是反讽。这是要在苏格拉底诘问式的、提升灵魂的使命中,发现反讽的合理作用。这已经很难了,但困难不止于此:苏格拉底的这些否认并不局限于诘问的情境中,还是他针对美勒托所作辩护的关键部分。如果我们诉诸反讽以求解决苏格拉底式无知和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必须合理地解释反讽在辩护中的作用。 《申辩篇》提出了上述所有问题,以及其他许多问题。但是,由于它的独特本性,它也提供了有益于处理这些问题乃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许我会证明这一点。 在其他苏格拉底式对话中,苏格拉底的对话者被诘问法的强光缠住。对话者的观念,尤其是伦理观念受到细究;他们对伦理观念的理解程度、他们的自我认识受到探查,而苏格拉底本人及其看法却几乎失声了。与它们相比,《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试图描绘自己,解释其独有智慧的独特本性,并为自己的做法(modus operandi)辩护。这就是他对自己及自身行为的理解。这就是他的自我认识——我们所拥有的*丰满的、唯一的苏格拉底自画像。《申辩篇》将苏格拉底置于特定的社会 和历史背景下,对此背景,我们有相当多的相互独立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无论是关于雅典法律、德尔斐神谕、希腊宗教,还是关于公元前399年的雅典政治状况,为我们把握苏格拉底提供了某种切入点;若非如此,我们将缺少这种切入点。细致入微的自画像与历史背景的有力结合,使得《申辩篇》成为深刻理解苏格拉底的丰富的原材料。 让我简要地指出我们将揭示的内容——诘问省察的目的在于劝勉人关心美德胜过财富或其他传统的善:只要能表明人们已然相信美德比其 他那些事物更有价值,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即使事实上美德并非更有价值,诘问省察也能够提升人们的灵魂,使受到无尽省察之人,从自以为拥有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 - 知识(craft-knowledge)的自大(hubris)—— “*可耻的无知”——中解脱出来。诘问省察就是侍奉阿波罗,因为剥除了人们的自大,就带来了阿波罗*为珍视的东西——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苏格拉底知道或声称知道许多事物,例如,哪些事物与美德有关以及美德是什么,而他自称知道的这些事物是以诘问省察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但是,他的无知仅仅适用于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 - 知识,这种知识等同于政治技艺,他真的缺少这种知识。实际上,他认为除了神,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这种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这种专门知识等同于美德,由此可以推出苏格拉底并没有美德。但是,苏格拉底从未说过自己有美德。与此相反,竭力避免不知自以为知这种*可耻的无知之后,苏格拉底说,他并非有意地(或 应受惩罚地)行恶。自大泛滥成灾,苏格拉底自然而然地成为众人中*有美德(或者*接近有美德)之人。 苏格拉底在诘问省察中提炼出来的是对话者的信念。这些信念早已经(潜在地)存在了。苏格拉底并未透露自己的信念。正因如此,他否认自己在教别人的说法才是可信的。再者,他提炼出的并非技术上或智力上超常的东西,而是被广泛接受的东西。实际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苏格拉底才向所有人而非仅仅智力超常的少数人发问;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过省察的生活适合于所有人。因而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苏格拉底对雅典的诘问使命、他的诘问式哲学,从根本上讲是民主的。 由于苏格拉底真的在否认知识,由于他的美德(即从未有意行恶)与他并不拥有的、作为美德的必要知识相兼容,由于否认教别人的说法是可信的,所以,苏格拉底的否认本性上并非反讽。尽管有传统上所认为的智慧,但大多数时候,苏格拉底的真意就在于他所说的字面意思中。 这些问题中的苏格拉底是真实的,为自身生命辩护时的苏格拉底同样是真实的。他的辩护基调是合理的、积极的、非逃避的,并且是严肃的、非反讽的。面对正式控告,他证明了自己的无辜。当辩护者把自己刻画为侍奉阿波罗的哲学家,把自己刻画为(不是利用毫不质疑的宗教信仰,而是使用诘问省察和人类智慧)献身于神灵的人,那么这种辩护就是合适的。

新民说/(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 作者简介

C. D. C. 里夫(1948—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哲学教授,治学方向为古希腊哲学。著有《哲人王》(1988)、《理性实践》(1992)、《爱之惑》(2005)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