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作者:赵培军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32开 页数: 187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9.2(7.0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版权信息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内容简介

  20世纪之交,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疾风劲吹,凭其摧枯拉朽之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自我检省的时代当口。早期现代新儒家认为,中国脱离贫弱离不开西化的发展道路,但不盲目热衷、迷信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发展盛势,应以审慎的视角理性考量其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作用。基于此,早期现代新儒家积极赞同西化,却又明确主张重释儒家文化源头真谛。早期现代新儒家虽没有作为成熟的学术流派得到当时学界认可,但他们在西化浪潮中探求中国未来发展之路,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认识与评价态度,通过人文关怀将中西文化相济为用作为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准绳,是关注了中国的长远发展与人类整体的生存利益。所以,早期现代新儒家致力于在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之间寻求双向、互逆的融合路径,不仅为思想界如何调和科学技术与人文两种文化关系提供新的研究角度,也突破儒家文化传统科学技术观,为儒家文化实现内在延续与发展找到新的生长点,并为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后继学者奠定了研究基调与理论方向。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共六章节,内容包括导论、理论内核:人文关怀的取用原则、理论基础:生命价值的哲学理论、理论特征:中西思想的相济为用、理论价值:生存理念的独特思考、结语。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供相关学者阅读。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目录

**章 导论
**节 科学技术观研究缘起
一 科学技术发展问题之思
二 科学技术负面作用之实
三 中国西化科学技术之问
四 科学技术观研究之意义
第二节 现代新儒家学派之形成与发展
一 早期现代新儒家形成之历史缘由
二 早期现代新儒家形成之现实原因
三 现代新儒家学派发展之实际状况
第三节 早期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
一 早期代表人物的定位
二 早期代表人物的选择
第四节 早期现代新儒家科学技术观研究现状

第二章 理论内核:人文关怀的取用原则
**节 科学技术应用中的产物
一 简述中西方思想界对其认识
二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 对科学技术社会功用的评价
第二节 科学技术观的思想内核
一 肯定科学的认识作用
二 审视技术的实践作用
三 人文关怀的取用原则.

第三章 理论基础:生命价值的哲学理论
**节 生命哲学理论的影响
一 重识感性的西方生命哲学
二 体悟生命的儒家生命哲学
三 生命哲学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直觉主义理论的影响
一 科学认识对象的有限性
二 技术应用后果的未知性
三 人文关怀价值的普适性
第三节 宋明时期儒学的影响
一 梁漱溟之百姓日用现代化
二 张君劢之存心养性现代化
三 熊十力之体用关系现代化

第四章 理论特征:中西思想的相济为用
**节 彰显西方文化的科学技术精神
一 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精神的形成
二 中国西化的历程及其主要目的
三 塑造中国科学技术精神的条件
第二节 发扬儒家文化积极人世精神
一 儒家文化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
二 梁漱溟:现代化之乡村建设路径
三 张君劢:现代化之民主宪政路径
四 熊十力:现代化之内圣外王路径

第五章 理论价值:生存理念的独特思考
**节 对同时代学派科学技术观超越
一 与激进西化派科学技术观对比
二 与传统保守派科学技术观对比
第二节 对儒家传统科学技术观的超越
一 调整传统“道”“器”关系
二 实现儒家文化的时代衔接
三 启示儒家文化的增殖研究
第三节 科学技术观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 协调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
二 复兴儒家文化道德与理性的合理性
三 尝试科学技术与人文互逆的可行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节选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从其思想源头看,就已经具有思辨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这是它们后来擅长逻辑地建构理论与准确地进行实验验证的基础,这种思想源头为西方后来诸多学科能够不断突破提供了基础条件。当然,这些条件经过文艺复兴等运动之后,不断地复苏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从而使近乎中断了漫长的一千多年的西方国家,迅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爆发出惊人创造力。所以,在早期现代新儒家看来,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与它们在古典时期奠定了良好的科学与实验的习性密切相关。  其次,近代以来的中国缺乏核心文化要素引领。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代表之一,在进入近代之前与西方的各种交流,并没有因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自身主流文化有所影响和破坏,甚至至今还被公认为是四大文明中唯一能够具有本土延续的文化。在早期现代新儒家看来,中国丰富的古代文化思想,也几乎涉及社会发展的所有领域,只是中国着实缺乏近代以来的西方科学技术,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古代文化中没有科学技术;如熊十力认为中国没有出现类似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文化更多是社会制度的原因,“科学亡绝,咎在专制,非中国从古无科学也”。又如梁漱溟通过研习儒家文化典籍后认为,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儒家文化很难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才可能推动本土科学技术发展,这是由于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基本没有遭受太大波折的缘故。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较为醒目的历史阶段,大致可以简单归纳出三个:**,是从中华文明生发期开始至隋唐以前(公元前4000年一公元6世纪)。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阶段,其中心内容主要关涉天文历算、冶金铸铜、农桑医卜等方面,其中因为农学、天文、数学及医学具有丰富的实践作为基础,这四个领域也相对而言具有更加成熟的理论体系,整体特点也是体现在十分注重实际的应用效果。第二,从隋唐至宋元时期(公元6世纪-14世纪)。与西方正值所谓黑暗的中世纪相比,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至隋唐、宋元时期已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新的历史高峰。尤其是宋元时期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当时西方国家只能在极个别的领域与中国相媲美,更多领域则是远远不及的,“因为建立于隋唐以来雄厚经济基础上众多的科技成就只是进入宋元以后才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和充分的显示:天文历法上有沈括、郭守敬的创造;四大数学名家(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的成就位居世界*前列。技术上,王桢的《农书》、一系列中医学著作、32锭水轮纺车、水运仪象台和《武经总要》、大城市建设的《营造法式》、船坞和水密隔舱、煤冶金和大风扇鼓风的出现分别代表了我国农业、医疗、机械、建筑、造船、冶炼等世界的一流成就,更不要说臻于成熟的四大发明了”。而且,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而提出的“李约瑟之问”,已经表明在人类历史正式进入近代之前,中国自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后的历史成就,相比同时代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是遥遥领先的。第三,明末清初至近现代时期(14世纪-20世纪中叶)。农业文明基础又加上闭关锁国,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为衰落的阶段,中国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被西方工业化国家近乎全面超越。早期现代新儒家认为,正是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与以农业文明为主流的社会发展相互依赖程度太深,从而很难突破既有的认知领域而形成更有创见的理论体系。而且,在早期现代新儒家看来,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都多受中国古代实用思想的影响,它们虽因改善日常生活之需而对科学技术有所青睐,但对科学技术的理论与经验达到一定程度后终究很难继续推进和深入,更是缺少对近现代以来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追求,从而根本无法达到新科学实用目的——“寻求科学真理的一个真正目的必然对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起作用”——的高度。  ……

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科学技术观 作者简介

  赵培军,1979年生,安徽天长人。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思想史、科学认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和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5项;荣获南京市政府第十二、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被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推选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