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精装)

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精装)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114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10.0(7.5折) 定价  ¥68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精装)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3205858
  • 条形码:9787573205858 ; 978-7-5732-0585-8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精装) 本书特色

本书构筑汉藏及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文明史观,提出“汉藏文明”概念,利用西藏自治区及全国其他各省区留存的佛教文物资料将汉藏文明交流与发展的历史观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阐释“汉藏文明”是汉藏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往中自然形成的客观事实。本书提出的“汉藏与多民族文明交流”是指在汉藏文明交流的基础上辐射出的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文明特质、具有可辨识特征的物质文明史,而非仅“汉”与“藏”或诸相关民族各自的文明史。全书以汉藏早期文明交流为起始,在大的历史及地域文化背景之下,梳理七至十三世纪唐、宋、吐蕃、辽、回鹘、西夏、南诏大理等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史实,建构具有学理逻辑的汉藏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叙述与文明史观。

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精装) 内容简介

本书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铭与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艺术史学(含建筑、工艺美术史等)、历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字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汉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步辇图》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对宋、辽、西夏、南诏大理等多民族艺术史作了细致考辨。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藏传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文化遗存,将西夏文化视为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与扩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梳理了元代多民族政治关系史,研究了毗沙门、西南地区大黑天信仰与图像的变化与意义,考察了夏鲁寺文物的艺术史价值,并从藏语词汇变化考察西藏金铜制造及与周边文明的联系。第六章重点考察了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官道上*重要的关隘——居庸关,从居庸关过街塔看11-13世纪的佛教图像与信仰发展。本书主要研究范围为7-13世纪的汉藏及其他多民族文明交流史研究,其重点在于汉族、藏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史,其中以汉藏文明交流为核心,兼及历史时期的辽、西夏、吐蕃、回鹘等多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本书讨论的特定历史阶段的汉藏多民族文明主要是以文物与美术遗存体现的。本书选择反映汉藏民族文明发展的典型个案作为基本内容,以点筑面,构筑多民族文明关系史的立体框架,将7至13世纪汉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史实穿缀其中,形成汉藏民族个案与多民族整体史实的历史叙述。本书以各民族的摩崖碑铭与造像、寺塔石窟及壁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古学、艺术史学(含建筑、工艺美术史等)、历史学、民族学、语言文字等多学科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汉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础。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步辇图》考察唐蕃文明交流。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对宋、辽、西夏、南诏大理等多民族艺术史作了细致考辨。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考察了吐蕃-西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藏传佛教文物、莫高窟西夏石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文化遗存,将西夏文化视为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与扩展。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梳理了元代多民族政治关系史,研究了毗沙门、西南地区大黑天信仰与图像的变化与意义,考察了夏鲁寺文物的艺术史价值,并从藏语词汇变化考察西藏金铜制造及与周边文明的联系。第六章重点考察了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官道上*重要的关隘——居庸关,从居庸关过街塔看11-13世纪的佛教图像与信仰发展。本书主要研究范围为7-13世纪的汉藏及其他多民族文明交流史研究,其重点在于汉族、藏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史,其中以汉藏文明交流为核心,兼及历史时期的辽、西夏、吐蕃、回鹘等多民族之间的文明交流。本书讨论的特定历史阶段的汉藏多民族文明主要是以文物与美术遗存体现的。本书选择反映汉藏民族文明发展的典型个案作为基本内容,以点筑面,构筑多民族文明关系史的立体框架,将7至13世纪汉藏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史实穿缀其中,形成汉藏民族个案与多民族整体史实的历史叙述。

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精装) 目录

导论 交往、交流、交融:汉藏文明的形成与多民族中华文明史理论体系的构建 **章 汉藏多民族文明形成的基础: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 **节 西藏地区岩画与阴山、贺兰山一系岩画的关联 第二节 西藏的三界神话与宇宙观念及西藏神话的系属与特征 第三节 西藏山神神话体系与西南诸族及东亚神话 第四节 西藏的战神与风马旗幡及汉藏五行观念 第五节 独脚鬼与猫鬼神:汉藏多民族信仰的融合 第二章 七世纪至九世纪唐蕃文明的交流与形成期的汉藏文明 **节 藏区吐蕃本土艺术遗存 第二节 汉藏边境大日如来八大菩萨摩崖造像 第三节 吐蕃统治的敦煌与丝路汉藏文明中心的形成 第四节 敦煌藏经洞出土护身符:连接早期汉藏交流的纽带与媒介 第五节 从温姜多密檐塔看吐蕃宗教建筑的演化与多民族文明交流 第六节 从毗沙门天王族属的转换看汉藏多民族文明的趋同潮流 第七节 《步辇图》与吐蕃时期汉藏政治文化交流 第八节 吐蕃缠头与南诏头囊 第九节 多民族交融语境中的五台山佛教圣地建构及其视觉呈现 第三章 (上)汉藏文明新时代的复兴与交融:十至十三世纪辽、回鹘、西夏多民族美术的联系 **节 佛教的中兴与贝叶经图像在多民族地区的传播:敦煌莫高窟76窟《八塔变》与贝叶经图像传播 第二节 辽塔密教图像配置与宋辽密教体系 第三节 从佛顶尊胜陀罗尼到释迦三尊像:真言密教的具象趋势 第四节 《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与唐密在大理国的传播 第五节 大理国密教佛王信仰与禅宗传持的密化 第六节 11—13世纪多民族传播的炽盛光佛信仰 第七节 西藏西部夏石窟舍身饲虎图与丝绸之路《金光明经》相关内容 第八节 敦煌旗幡画、宋代宣和装与唐卡的起源 第三章 (下)汉藏文明新时代的复兴与交融:十至十三世纪辽、回鹘、西夏多民族美术的联系 第九节 中原美学与丝路西域样式的融合:多民族文明框架中的回鹘艺术 第十节 托林寺迦萨殿药师图像与13一14世纪西藏西部阿里地区药师传承信仰 第十一节 扎塘寺与西藏法华图像及11—13世纪多民族艺术史的重构 第十二节 西夏元时期的版画、雕版印刷术与多民族文明的缀合 第十三节 宋代西北地区汉藏多民族文明交流与洮砚的兴盛 第十四节 11—13世纪佛经经书封盖的变化与佛教文化的中兴 第十五节 从宁夏须弥山景云寺至圆光寺时期住持僧的变化看西北地区多民族宗教的交融 第四章 消失的王国与永远的桥梁:西夏文化与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多元与扩展 **节 蕃夏文化交流与西夏的藏传佛教文物 第二节 敦煌莫高窟第465窟与密教图像的体系化 第三节 榆林窟第3窟壁画与西夏佛教汉藏圆融 第四节 施宝度母与救难观音:东千佛洞第二窟观音图像的源流与多民族文化交融 第五节 唐宋、吐蕃至宋元时期佛教艺术神圣与世俗的转换:宝胜如来、伏虎罗汉、行脚僧、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关系的辨析 第六节 西夏元时期佛教绘画的上师帽式与教法传统 第七节 河西走廊唐僧取经图像与多民族的文化交流 第五章 元代汉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 **节 文物史籍叙述的元代汉藏多民族政治关系史 第二节 飞来峰与江南西夏蒙元系石刻及所见汉藏文明观念的冲突与调适 第三节 云南大黑天的信仰和图像流变 第四节 夏鲁寺龙凤御榻与13—14世纪汉藏多民族佛教图像重构 第五节 夏鲁寺甘珠尔殿“佛说法图”与13世纪汉藏多民族佛教图像重构 第六章 汉藏与多民族文明的记功碑 **节 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汉藏多民族地区多体六字真言的流布 第二节 从藏语词汇变化看西藏金铜制造、金铜造像及其与周边文明的联系 第三节 汉藏交融中的过街塔 第四节 居庸关过街塔造像义蕴与13世纪佛教图像的重构 第五节 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记忆:元明以来汉藏结合式佛堂建筑的文化图景 附录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七至十三世纪汉藏与多民族文明关系史(全二册)(精装) 作者简介

谢继胜 宁夏平罗县人,宁夏大学文学学士、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博士,1998-1999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史研究,发起组织国际学术例会“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倡导并推动建立西藏艺术史研究中汉藏佛教艺术史观的理论体系,以多民族共创中华文明史的视角研究中国艺术史。著作有《风马考》《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图像重构与风格创新:9-13世纪汉藏等多民族艺术研究》;主编与合作撰写有《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元明清北京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江南藏传佛教艺术:飞来峰石刻造像研究》等,另有论文70余篇。获“中国藏学珠峰奖”二、三等奖共三次。开设本科基础课程有“丝绸之路艺术”“宗教美术史专题”;研究生课程“基础藏语与藏族文化”“西藏艺术史”“汉藏佛教艺术史研究专题”等。
王瑞雷 甘肃庄浪人,艺术史学博士,现任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第七届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之江社科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汉藏佛教艺术史、丝绸之路与跨喜马拉雅地区佛教艺术交流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托林寺经殿壁画研究:历史、图像与文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在艺术学、考古学、民族学、敦煌学与宗教学等领域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