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高职中医基础课/配增值)

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高职中医基础课/配增值)

作者:徐宜兵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92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40.3(7.2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高职中医基础课/配增值) 版权信息

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高职中医基础课/配增值) 本书特色

全套教材在上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重点突出各学科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宗旨,同时紧密结合各学科知识能力评价需求和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纸数融合、医教协同,供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类专业使用。

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高职中医基础课/配增值)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第5轮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国家和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上版教材基础进行全面修订,以期反映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成果,职业教育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本版教材强化教材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思想的根基,以近期新课程要求为标准,增加部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内容,如临床病案等;增编思政元素,完善二维码等数字内容,体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加强纸数融合,发挥数字化教学优势和特点,以更好适应全国中医药专科教育的需要。

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高职中医基础课/配增值) 目录

绪论 / 1
一、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3
四、 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6
五、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7
六、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8
七、 中医药文化 /14
八、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18
**章 哲学基础 / 20
**节 精气学说 /20
一、 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1
二、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1
三、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4
一、 阴阳的概念和特征 /24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5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9
第三节 五行学说 /32
一、 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33
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4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7
第二章 藏象 /41
**节 五脏 /42
一、 心 /42
二、 肺 /45
三、 脾 /48
四、 肝 /51
五、 肾 /55
第二节 六腑 /59
一、 胆 /60
二、 胃 /61
三、 小肠 /62
四、 大肠 /62
五、 膀胱 /63
六、 三焦 /63
第三节 奇恒之腑 /65
一、 脑 /65
二、 髓 /66
三、 女子胞 /66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67
一、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7
二、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70
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71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 / 73
**节 精 /73
一、 精的基本概念 /73
二、 精的生成 /73
三、 精的贮藏与施泄 /74
四、 精的生理功能 /74
第二节 气 /75
一、 气的基本概念 /75
二、 气的生成 /76
三、 气的运动与气化 /76
四、 气的生理功能 /77
五、 气的分类 /79
第三节 血 /81
一、 血的基本概念 /81
二、 血的生成 /82
三、 血的运行 /82
四、 血的生理功能 /83
第四节 津液 /83
一、 津液的基本概念 /83
二、 津液的代谢 /84
三、 津液的生理功能 /85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86
一、 气与血的关系 /86
二、 气与精的关系 /87
三、 气与津液的关系 /87
四、 血与精的关系 /88
五、 血与津液的关系 /88
六、 精与津液的关系 /88
第四章 经络学说 /90
**节 经络的概念与经络系统的组成 /90
一、 经络的概念 /90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9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92
一、 命名 /92
二、 走向与交接规律 /93
三、 分布规律 /93
四、 表里相合 /93
五、 流注次序 /93
六、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9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01
一、 奇经八脉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101
二、 奇经八脉的循行和功能 /102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105
一、 沟通联系作用 /105
二、 运输渗灌作用 /106
三、 感应传导作用 /106
四、 调节平衡作用 /106
第五节 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07
一、 阐释疾病病理变化 /107
二、 指导疾病的诊断 /107
三、 指导疾病的治疗 /108
第五章 体质 /109
**节 体质的概述 /109
一、 体质的概念 /109
二、 体质的构成 /109
三、 体质的基本特点 /110
四、 体质的评价标志 /112
第二节 体质的影响因素 /112
一、 先天禀赋 /112
二、 年龄 /112
三、 性别 /114
四、 情志 /115
五、 饮食 /115
六、 劳逸 /115
七、 环境 /116
八、 其他因素 /116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17
一、 平和质(A 型) /117
二、 气虚质(B 型) /118
三、 阳虚质(C 型) /118
四、 阴虚质(D 型) /118
五、 痰湿质(E 型) /118
六、 湿热质(F 型) /118
七、 血瘀质(G 型) /119
八、 气郁质(H 型) /119
九、 特禀质(I 型) /119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19
一、 体质与病因 /120
二、 体质与发病 /120
三、 体质与病机 /120
四、 体质与辨证 /120
五、 体质与治护 /120
六、 体质与养生 /121
第六章 病因 /122
**节 外感病因 /123
一、 六淫 /123
二、 疠气 /129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30
一、 七情内伤 /131
二、 饮食失宜 /132
三、 劳逸失度 /134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35
一、 痰饮 /135
二、 瘀血 /136
三、 结石 /137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38
一、 外伤 /138
二、 虫兽伤 /139
三、 寄生虫 /140
四、 药邪 /140
五、 医过 /141
六、 先天因素 /142
第七章 病机 /143
**节 发病 /143
一、 发病机理 /144
二、 发病类型 /146
第二节 基本病机 /147
一、 邪正盛衰 /147
二、 阴阳失调 /148
三、 气血失常 /151
四、 津液失常 /153
五、 内生“五邪” /154
第三节 疾病演变 /156
一、 病位传变 /156
二、 病性转化 /157
三、 疾病转归 /158
第八章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160
**节 养生原则 /160
一、 养生的意义 /160
二、 养生的基本原则 /161
第二节 预防原则 /162
一、 预防的意义 /162
二、 预防的基本原则 /162
第三节 治疗原则 /164
一、 治则的概念 /164
二、 基本治则 /164
第四节 康复原则 /169
一、 康复的意义 /169
二、 康复的基本原则 /169
附录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 171
主要参考书目 /175
展开全部

中医基础理论(第5版/高职中医基础课/配增值) 作者简介

教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20余年,具有多年相关专业课程教学经验,一线骨干教师,参编多部教材编写。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