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分析化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60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44.3(7.5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微信公众号

分析化学 版权信息

分析化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如下部分:仪器分析简介,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其他分析方法等。本书拟设置18个章节:首先主要介绍光学分析方法,含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红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X射线光谱法等;其次介绍电化学分析方法,含电位分析法、电解分析法与库仑分析法、伏安法与极谱分析法等,再次介绍色谱分析法,含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毛细管电泳与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等,*后介绍热分析与有机元素分析法。教材内容将针对工科学生的培养目标,重点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用途,学会在面对分析测试问题时能合理选择仪器分析的方法和仪器设备,建立相应的分析测试方法和途径,培养形成采用仪器方法解决实际分析问题的理念和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化学 目录

目录前言第1章 绪论 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1.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11.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1.2.3 无机分析、有机分析和生物分析 21.2.4 常量组分分析、微量组分分析、痕量组分分析和超痕量组分分析 21.2.5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 21.2.6 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31.3 定量分析过程 31.3.1 样品采集、样品分解和试样制备 31.3.2 干扰组分的分离和分析方法的选择 41.3.3 分析结果的表达和对分析结果的评价 41.4 化学分析法概述 51.4.1 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特点 51.4.2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51.4.3 滴定分析方法和方式 51.4.4 滴定分析中常用的量入式和量出式量器 71.5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81.5.1 基准物质 81.5.2 标准溶液 81.6 滴定分析中的有关计算 91.6.1 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 91.6.2 被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11参考文献 13思考题和习题 14第2章 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检验的质量保证 162.1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162.1.1 准确度和误差 162.1.2 精密度与偏差 172.1.3 准确度与精密度之间的关系 192.1.4 公差 192.1.5 误差的分类及减免误差的方法 202.1.6 误差的传递 212.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32.2.1 有效数字的概念和位数 232.2.2 数字的修约规则 242.2.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42.3 分析化学中数据的统计处理 252.3.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52.3.2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302.3.3 显著性检验 312.4 可疑值取舍 342.4.1 四倍法 342.4.2 Q检验法 342.4.3 格鲁布斯法 362.5 一元线性回归 362.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382.7 分析质量保证与控制 402.7.1 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402.7.2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412.7.3 分析质量控制 432.7.4 分析质量评价技术 45参考文献 47思考题和习题 47第3章 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93.1 样品采集 493.1.1 固体样品 503.1.2 液体样品 523.1.3 气体样品 533.1.4 生物样品 543.2 样品制备 553.2.1 固体样品的前处理 553.2.2 分析测定用样品的处理 573.2.3 微波在样品处理中的应用 633.3 测定前的预处理 643.4 测定方法选择 65参考文献 67思考题和习题 67第4章 酸碱滴定法 694.1 溶液中离子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694.1.1 活度和活度系数 694.1.2 影响离子活度系数的因素 694.2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和酸碱解离平衡 704.2.1 酸碱质子理论 704.2.2 酸碱解离平衡 714.3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及分布系数 724.3.1 一元酸溶液的分布系数及分布曲线 734.3.2 二元酸溶液的分布系数及分布曲线 744.3.3 三元酸溶液的分布系数及分布曲线 754.4 酸(碱)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754.4.1 溶液中的相关平衡方程 754.4.2 强酸(碱)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774.4.3 一元弱酸(碱)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784.4.4 多元弱酸(碱)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794.4.5 混合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814.4.6 两性物质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834.4.7 弱酸弱碱盐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834.5 酸碱缓冲溶液 844.5.1 缓冲溶液的定义及类型 844.5.2 缓冲溶液中H 浓度的计算 854.5.3 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 864.6 酸碱指示剂 874.6.1 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874.6.2 指示剂的pH 变色范围 884.6.3 混合指示剂 894.6.4 指示剂用量对变色的影响 894.7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894.7.1 强酸强碱之间的滴定 894.7.2 一元弱酸和弱碱的滴定 934.7.3 多元酸、混合酸、多元碱的滴定 964.7.4 终点误差 984.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1004.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1004.8.2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碱的测定 1014.8.3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碱的测定 1024.8.4 极弱酸碱的测定 1044.8.5 非水滴定法 105参考文献 106思考题和习题 106第5章 配位滴定法 1095.1 配位平衡 1095.1.1 稳定常数 1095.1.2 分布系数 1115.1.3 累积质子化常数 1115.2 EDTA及其配位反应 1135.2.1 EDTA在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1135.2.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1145.3 副反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 1155.3.1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 1165.3.2 EDTA的副反应系数 1185.3.3 条件稳定常数 1195.4 配位滴定基本原理 1215.4.1 配位滴定曲线 1215.4.2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1235.5 配位滴定终点的判断 1245.5.1 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1245.5.2 配位滴定对指示剂的要求 1275.5.3 指示剂的封闭与僵化 1275.5.4 两种特殊的指示剂 1285.6 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及准确滴定的判别 1295.6.1 终点误差的计算 1295.6.2 准确滴定的判别 1305.7 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1315.7.1 *高允许酸度 1315.7.2 *低允许酸度 1325.7.3 金属指示剂适宜的酸度范围 1325.8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和方法 1345.8.1 降低干扰离子游离浓度 1345.8.2 控制酸度实现分步测定 1365.8.3 使用其他配位滴定剂 1365.9 配位滴定的方式与应用示例 137参考文献 140思考题和习题 140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446.1 氧化还原平衡 1446.1.1 概述 1446.1.2 条件电极电势 1456.1.3 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 1466.1.4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506.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526.3 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546.3.1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546.3.2 滴定曲线及误差 1566.3.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1606.3.4 氧化还原滴定的终点误差 1616.4 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的应用 1626.4.1 高锰酸钾法 1626.4.2 重铬酸钾法 1646.4.3 碘量法 1666.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706.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171参考文献 175思考题和习题 175第7章 沉淀滴定法 1777.1 概述 1777.2 莫尔法 1787.2.1 滴定曲线 1787.2.2 滴定条件 1807.2.3 应用 1817.3 福尔哈德法 1827.3.1 滴定条件 1827.3.2 应用 1847.4 法扬斯法 1857.4.1 滴定条件 1867.4.2 应用 187参考文献 188思考题和习题 188第8章 重量分析法 1908.1 重量分析法概述 1908.1.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1908.1.2 重量分析法的一般测定过程 1918.1.3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1928.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938.2.1 同离子效应 1938.2.2 盐效应 1948.2.3 酸效应 1958.2.4 配位效应 1968.2.5 其他因素 1968.3 沉淀的类型与形成过程 1988.3.1 沉淀的类型 1988.3.2 沉淀的形成过程 1988.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008.4.1 共沉淀 2008.4.2 后沉淀 2018.4.3 获得纯净沉淀的措施 2028.5 沉淀条件的选择 2028.5.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2028.5.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2038.5.3 均相沉淀法 2038.5.4 有机沉淀剂 2038.6 重量分析法在工业分析中的应用示例 204参考文献 206思考题和习题 206第9 章 吸光光度法 2089.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089.1.1 光的基本性质 2089.1.2 物质的颜色与光的互补性 2099.1.3 物质对光产生选择性吸收的原因 2109.2 光吸收定律 2109.2.1 朗伯-比尔定律 2109.2.2 吸收光谱 2119.2.3 吸光系数 2129.2.4 吸光度的加和性 2129.3 分光光度计及其测量误差 2139.3.1 分光光度计 2139.3.2 仪器测量误差 2159.4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 2169.4.1 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2169.4.2 影响显色反应效果的因素 2169.5 测量条件及测量误差控制 2189.5.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2189.5.2 测量狭缝的选择 2189.5.3 参比溶液的选择 2189.5.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199.5.5 待测溶液浓度的选择 2199.6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2209.6.1 定性分析 2209.6.2 定量分析 2209.6.3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示例 222参考文献 224思考题和习题 224附录 226附录1 常用基准物质的干燥条件和应用 226附录2 弱酸的解离常数 226附录3 弱碱的解离常数 228附录4 常用的缓冲溶液 228附录5 常用酸碱指示剂 229附录6 常用混合指示剂 229附录7 常见金属离子与一些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230附录8 EDTA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5℃,I=0) 237附录9 一些金属离子的lg?M(OH)值 238附录10 EDTA的酸效应 238附录11 金属指示剂的lgαIn(H)值和pMt值 239附录12 标准电极电势 239附录13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18~25℃,I=0) 245
展开全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