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作者:郝京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16开 页数: 26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6(7.0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6033175
  • 条形码:9787576033175 ; 978-7-5760-331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本书特色

创新范式 新理念·真问题·活案例 揭示课标精神实质,打造课堂育人样板 1. 立足新课标,提炼出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本质、基本、核心的问题,以及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过程中*关键、突出、重要的问题,并基于劳动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以及课程标准新理念进行回答和回应。 2.既帮助教师理解2022年版新课标的内容要义,明确教学实践的指导思路,深入浅出地解读课程标准,重在对教学的实际指导,兼顾理论引领和提升;又通过实例呈现具体的教学实践路径,示范教学关键策略,使教师既能通过案例进行实操演练,又能把握策略进行迁移应用。 守住立足点: 高扬“育人为本”之鲜明旗帜 选好出发点: 遵循“课程方案”之基本精神 找准切入点: 以“关键问题”承载核心理念 致力突破点: 以“实践案例”落实核心素养 做实创新点: 以“案例式解读”悟课程标准 瞄准落脚点: 以“沉浸式研读”促学以致用 编辑推荐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如何开发和设计劳动项目? 如何做好劳动课程评价?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内容简介

劳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新增加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增加是基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人劳动素养缺失可能引起的个人素质和综合国力衰退的担忧。增加劳动课程,制定劳动课程标准,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决策。和以往偏重劳动技术课程不同的是,此次课标强调的是包含四个面向的劳动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外延内涵的变化对基层学校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劳动素养的后两个维度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数。本解读就是想为教师解困:用教师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析相关理论,用典型的案例为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标准既分年段又分领域和任务群,这为书的结构和内容的撰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书将全方位覆盖劳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不会有结构性的缺失。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目录

**部分 “课程性质”解读 / 1
01 如何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 / 2
02 为什么要强调“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 / 8
03 如何认识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技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 14

第二部分 “课程理念”解读 / 20
04 为什么要增设劳动课程? / 21
05 如何基于劳动课程的内容结构设计劳动课程? / 26
06 为什么要倡导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 / 30

第三部分 “课程目标”解读 / 36
07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 37
08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 41
09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 47
10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 51
11 如何理解劳动素养四个方面之间的联系? / 56
12 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筹划思维和设计能力? / 63

第四部分 “课程内容”解读 / 72
日常生活劳动 / 73
13 怎样进行“清洁与卫生”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73
14 怎样进行“整理与收纳”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80
15 怎样进行“烹饪与营养”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87
16 怎样进行“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92
生产劳动 / 97
17 怎样进行“农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97
18 怎样进行“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103
19 怎样进行“工业生产劳动”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110
20 怎样进行“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119
服务性劳动 / 125
21 怎样进行“现代服务业劳动”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125
22 怎样进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任务群的内容设计与实施? / 131

第五部分 “劳动素养要求” 解读 / 136
23 如何基于劳动素养要求设计小学阶段劳动课程的评价方案? / 137
24 如何基于劳动素养要求设计初中阶段劳动课程的评价方案? / 144

第六部分 “课程实施”解读 / 151
劳动项目开发建议 / 152
25 如何开发和设计劳动项目? / 152
26 如何落实劳动项目开发的注意事项? / 160
劳动过程指导建议 / 166
27 劳动实践课程中教师如何做好劳动过程指导? / 166
劳动周设置建议 / 171
28 如何设计劳动周? / 171
学校与家庭、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建议 / 177
29 如何指导家庭协同开展劳动教育? / 177
30 如何指导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 / 185
课程评价建议 / 191
31 如何做好劳动课程评价? / 191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 201
32 如何统筹利用劳动课程资源? / 201
33 如何建设和利用好校内劳动课程资源? / 205
34 如何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劳动课程资源? / 212
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建议 / 219
35 新增的劳动课程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哪些挑战? / 219
36 如何帮助教师提升劳动课程教学的学识与能力? / 224
37 如何加强劳动课程教学研究的组织建设? / 228

其 他 / 234
38 劳动教育中如何保障安全问题? / 234
39 如何结合各种节日开展劳动教育? / 238
展开全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节选

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理论阐释 《课标2022》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劳动观念是指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认知和总体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与快乐,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能正确理解劳动对于个人生活、家庭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和人类发展的意义,懂得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能崇尚劳动,牢固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观念。” 劳动观念是劳动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课标2022》对劳动观念的界定不仅揭示了社会倡导的劳动观念的认知内容——劳动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进步的意义,劳动对人类产生、价值创造、财富积累的意义,更揭示了劳动观念包含的情感态度、行为倾向等成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树立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等观念。 《课标2022》表述的是社会主流文化倡导的劳动观念,是国家意志在劳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要把国家倡导的劳动观念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劳动观念。学生熟悉、理解、牢记这些观念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但倡导的劳动观念与个体实际具有的劳动观念不是一回事,个体的劳动观念是个体劳动经验、劳动体验的理性升华,是个体实际感知的知识,是与个人关联的有意义的、内化的知识。个体的劳动观念对个体的行为及行为倾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它是劳动素养中*重要的因素。 《课标2022》非常概括地指出了劳动观念形成的关键要素——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让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就够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的观念是一个感性与理性、认知与体验相互交织和影响的复杂过程,任何单一或割裂的教育方式——单纯讲道理或单纯劳作,都是难以奏效的,劳动实践是劳动观念形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劳动观念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在劳动情境中获得劳动经验,在劳动体验基础上引发个体积极的思维加工。教师应根据要培养的劳动观念的具体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设计有挑战性但又是有可能完成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劳动体验、积极的思维加工,以获得劳动观念的自我建构。 劳动课程设计要为学生创设能积累有益劳动经验的劳动情境,使学生浸润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经验中,使他们获得丰富又真实的劳动经验。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是放松的,也是充满创意的。 劳动课程设计还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愿意且有创意地解决问题,这是驱动性问题设计的关键。好的驱动性问题应该具有这样的品性: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为学生释放创意提供机会,有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感兴趣。具有这种品性的驱动性问题能让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能心甘情愿地投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且乐此不疲。 劳动课程的设计还要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加工活动,以使学生获得对经验意义的理解,并巩固和内化劳动经验对自己的影响,逐渐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劳动观念。 案例解读 案例3-1 当半天的小老师 这是一次由专家和学校领导精心策划的“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的教育活动。 9月10日,学生正在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庆祝教师节。这一天下午,全体老师放假,学校却不停课。全校84个班的学生怎么办? 由学生自己上课,而且是按课表正常上课! 在学校行政会议商榷此次活动时,几乎所有学校领导都抱着质疑的态度:这样的放手可行吗?这么大的一个学校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上课,真的放心吗?全体教师会议上,所有老师也都面面相觑:我们每一堂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学生能行吗?纪律能维持吗?*后校长拍板:“放心,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就交给孩子自己管理吧!前期准备工作也让孩子们自己准备,老师只负责协助他们,每个年级留下一个行政巡逻就行。” 就这样,学校*特殊的一个教师节拉开了帷幕。6年级与2年级结对,5年级与1年级结对,3、4年级自主上课。下午共三堂课,每个班分成三大组,每组再进行分工,每个学生都要参与上课。 早在一个星期前,学生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了,选择主题、制订计划、制作课件、准备道具等。主讲、记录、纪律管理,分工到人,各司其职。每个班每个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遍一遍试讲,还请来了班级学科老师帮助指导。 教师节这一天,校园格外安静,也格外热闹。走进每个教室,都能看到“小老师”正有模有样地给低年级学生上着课:有绘本阅读,有英语表演;有教唱歌的,也有教手工制作的……为了哄住1年级的小朋友,大哥哥大姐姐们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活动结束后,学校收集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以评估活动的有效性。 学生的反馈 校长:同学们,感觉如何? 生:当老师太不容易了!脚都站麻了! 生:1年级小朋友太难哄了,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喝水! 生:可是小朋友说很喜欢我讲故事,说我比他们老师讲得还要好! 小老师们兴奋地你一言我一语,讲得停不下来。 校长:这么辛苦的话,这样的活动还想不想再搞? 生:想!想!希望学校能多搞一些这样的活动! 教师的反馈 镜头的另一边,放假休息的老师们正拿着手机,通过教室里的实时监控观察课堂情况。课开始不久,群里就炸开了锅。 “这个活动当真好!” “孩子们都渴望有属于自己的舞台!” “体验是*好的教育!” “孩子们比我们想象得更棒!” “我们老师退一步,我们的孩子能进一大步!” “这样的活动意义深远,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同伴的榜样力量无穷啊!” “活动带给学生的教育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无法给予的,比我们说一百遍‘老师很辛苦’有效得多,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周到细致地安排一个活动,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这种体验是真实的,是能影响孩子们一生的。” 从此,每年教师节“当半天的小老师”活动成为学校的保留节目。 ◎评析 这是一个精彩的“了解不同职业劳动者的辛苦”“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的真实案例。 精彩之一:真实情境 大部分教师都认可情境对学生认知加工及价值体验的重要性,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也能考虑情境的创设,但较多考虑的还是虚拟的情境。真实情境不是创设,而是选择,教师不大愿意选择真实情境有很多原因,如活动组织的难度、经费和安全问题等,但学生对真实情境的感知及体验更真实、更直接。该小学选择在教师节让学生当半天的小老师,肯定比在其他时间安排学生模拟当老师更真实,学生由此获得的经验也更丰富、更真实。 精彩之二:任务驱动 让学生分组上三节课的任务具有好的驱动性任务的品质。三节课内容各异,有学科课程,有活动课程,能为小组中各有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每节课怎么上又有多种设计方案,或讲或演或动手,学生根据自己听课的经验,尽可能设计出能调动低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型,烧脑程度不亚于解数学难题。此外,还有分工问题,大家平时对同学性格的认知在讨论分工问题时被激活:让*会讲的同学担任主讲,让不严自威的同学维持纪律,让有表演天赋的同学讲故事或演课本剧……小组每一个成员都有活干,都能获得归属感,都能体验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当活动能够满足人的某种价值需求,这种价值又能在活动中得以体验时,这样的活动就值得肯定。 精彩之三:反思提升 反思是以自己做过的事或经历过的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其得失利弊进行分析、总结、批判,是观念形成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半天的小老师”的反思既有学生的,也有教师的。学生的反思反映在校长、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除了校长与学生的即兴对话,还有事后班主任与学生的结构性对话,语文老师让学生写相关作文也是一种反思方式。对活动体验的积极反思有利于学生劳动观念的形成。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 作者简介

丛书主编 李铁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杨九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编审,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主编 郝京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研制组组长,《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制组副组长。主要研究领域:课程设计、科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含劳动教育)。深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年,首创用 “小学生必须做的100件事”覆盖儿童的经验领域,且作为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模式。100件事按四个主题领域——亲近自然、走入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活展开,每个主题领域都包含诸多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事件,该模式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喜爱。主要成果:主持两届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主编小学科学教材(苏教版)并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