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形象德育论

作者:孙婷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1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78.5(7.2折) 定价  ¥10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形象德育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17043
  • 条形码:9787522717043 ; 978-7-5227-170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形象德育论 内容简介

  形象德育是德育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德育研究的新课题。人们生活在形象构成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将形象纳入德育研究的视野,系统探索形象德育的基础理论问题,才能使形象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由自发上升到自觉,由经验上升到科学。  《形象德育论》首次以“形象德育”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形象的基本观点为科学指引,以人类社会中的具体形象德育活动为实践基础,阐述并回答形象德育的价值和依据、内涵与本质、类型与结构、过程与规律、路径与方法等重要论题,力图推进形象德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

形象德育论 目录

**章 形象德育研究引论
**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德育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
二 德育实效提升的客观要求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形象德育的研究思路
二 形象德育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形象德育的依据
**节 形象德育的内在依据
一 形象德育的生理基础
二 形象德育的思维基础
三 形象德育的能力基础
第二节 形象德育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形象德育的论述
二 中国古代社会关于形象德育的论述
三 国外社会关于形象德育的论述
第三节 形象德育的实践依据
一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象德育实践
二 西方主要国家形象德育的探索
三 中国共产党形象德育的有益探索

第三章 形象德育的解析
**节 形象德育的内涵
一 形象与形象德育
二 形象德育与理论德育
第二节 形象德育的本质
一 形象德育的本质规定
二 形象德育本质的理解
第三节 形象德育的特点
一 直观性
二 生动性
三 渗透性
四 感染性
五 体验性
六 示范性

第四章 形象德育的结构
**节 形象德育的构成要素
一 艺术形象德育
二 生活形象德育
三 自然形象德育
四 虚拟形象德育
第二节 形象德育的结构分析
一 内在结构
二 结构缺陷
三 结构优化
……

第五章 形象德育的规律
第六章 形象德育的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形象德育论 节选

  《形象德育论》:  深入理解和分析形象德育的丰富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形象德育是依托和运用形象育德的活动。没有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就没有形象德育。生动具体的形象是形象德育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各种生动具体的形象,形象德育就难以有效展开,也难以真正存在。形象德育既不是赤裸裸图解政治、图解道德、图解概念,也不是像理论教育那般直接端出原理、概念,忽视细节的真实描述,用理论分析代替人物内心情感的剖析。形象德育的过程,一刻也离不开对于形象的把握和运用,始终要求人们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来参与,感官参与又充分地调动了人的情感经验,产生了大量的丰富的情感联想,这些联想来源于受众以前的生命经验,受众会在情感反应模式中找到与该形象对应的感情类型,也就是会引起受众产生大量的“预设”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朴素而强烈的,比如,对于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同情,2008年奥运会时期对抢夺火炬者的愤怒和对火炬保护人金晶的敬佩和喜爱,等等。  然而,生动具体的形象,并非自然而然地都能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产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形象有两种,一种是各种各样直观存在的形象,。它虽然能够为人们所感知,但并非都能自然而然地启迪人、教育人。一种是典型化的生动具体的形象,指经过高度集中概括和凝练,能够反映和承载一定的思想意蕴、价值观念、情感体验的生动具体的典型形象。这种形象,不仅是生动具体的,而且是概括凝练的,并与人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发生关联、产生契合,只有这种形象,才能唤醒人的审美意识、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激发人的情感共鸣,产生育人价值。形象德育的形象,主要指后一种形象。这是因为,典型化形象一方面与自在物具有同构化特征,在感性特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它决然不等同于自在物,只有当人们以自在物为中介,对自在物的特征进行处理、加工、虚化,集中力量反映和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体现一种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时,才被赋予了精神的品格,具有了育人之效。自在物是作为育人的形象的背景和母体,形象携带着自在物的基因,其精神气质是包蕴于自在物之中的,需要人们去发现、挖掘进而显现。而人们在捕捉形象的感性特征时,也并不是一股脑地照单全收,而是会凭借自己的经验,或忽略或强化一些东西,获得对于形象的个性化的感受,受到启发和教育的程度和效果因人而异。如,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人们经常见到,并可用感官感知它的存在,是一种原始的、素朴的作为自在物而存在的形象,而“大水”这种典型化的水形象,集中展现了水的禀性、底蕴、形态与气势,更能吸引和感染人,引发人的深思。《说苑·杂言》里记录了子贡和孔子对君子为何见大水必观的交流。君子观水,实乃一场精神之旅,君子是水的观察者、体验者和感悟者,置身大气磅礴之水,体会天地衍变,摄取大水魂魄,于自然之气中感受生命之气,其所思所想,所感所叹,充满了智慧哲思,给人无尽的遐思与启迪。  第二,形象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基于形象的双向互动过程。形象德育,说到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形象为纽带和桥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形象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发现形象、塑造形象、传播形象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感知形象、认同形象、效仿形象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影响着形象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和人的认识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会阻碍或推动形象的发展,双方对这种联系的态度肯定与否,决定着形象的效能和生命力。一定的形象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桥梁和纽带,离开了一定的形象作为中介,双方就无法相互作用和影响。不过,虽然都是以形象为桥梁和纽带,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形象德育双向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教育者起着主导的作用,受教育者起着主体的作用。教育者通过发现、塑造、传播一定的形象,对受教育者的认识、价值和情感发挥着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教育者在发现、塑造、传播形象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形象来影响受教育者的认识、价值和情感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主导着整个形象德育的进程。受教育者通过感知、认同、效仿一定的形象,对自身认识、价值和情感的建构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并对教育者的发现、塑造、传播形象的活动起着重要的参与、评价、调适和激励作用。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发现、塑造、传播的形象关不关注、认不认同、效不效仿,评价和反响如何,直接关系到形象德育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形象德育活动,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基于形象、源于形象、诉诸形象的一种认知、情感、价值的交流、对话、沟通与理解,正是这种对一定形象的交流、对话、沟通与理解,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价值的生成、建构和发展。  形象德育要从现实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感性出发,寓理性于感性之中,寓道理于形象之中。形象德育的过程,不能舍去生活中有意义的、丰富的、有生活气息的情节、形象、场面等,从发现形象到塑造形象,从形象的选择到形象的传播,无时无刻能脱离感性材料,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主体丰富的情感活动。形象德育,需要生动具体的实践和人物,充满有情有义的生活场景、鲜活多彩的生活画面,使形象思维顺畅地发生作用并和抽象思维发生联结,而不是充斥着概念、理论和说教。20世纪90年代,希望工程选取“大眼睛”这一典型形象,将公益慈善理念具体化,以一幅《我要读书》的照片,通过一个孩子充满期盼的大眼睛,无声却有力地表现了无数孩子内心强烈的对知识的渴望和诉求,深深地触动了受众的内心,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人们纷纷播撒爱心、慷慨解囊,捐建希望小学,社会各界资助的希望小学很快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此,明亮坚韧、乌黑透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便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流传甚广,效果极好。这种巨大的冲击力、感染力、影响力是抽象的理论绝不可能产生也绝不可能比拟的。  ……

形象德育论 作者简介

  孙婷婷,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在《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江汉论坛》《红旗文稿》等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参)编教材、论著两部,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五项。获教育部思政司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博士论文奖、广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腾讯优秀教师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