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作者:田野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02-01
开本: 16开 页数: 176页,
中 图 价:¥24.7(6.2折) 定价  ¥3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1332297
  • 条形码:9787571332297 ; 978-7-5713-3229-7
  • 装帧:10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本书特色

编辑推荐: 严谨有趣的面诊知识:理论通俗易懂,图文生动形象,好懂又好记。 零基础速学面诊:看面色,看面形,看神态,看舌头(舌色、舌形、舌苔),看五官,一本书让你快速学会面诊。 及时发现面部的求救信号:面色异常、眼睛流泪、耳鸣、口臭、鼻炎、齿痕舌……40种常见病症,30种病态面容,让你及早发现疾病征兆。 自诊自查,对症调理养五脏:知五脏、养五脏,运用食疗方、中药方、穴位方对症调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内容简介

本书从面诊、眼诊、耳诊、口诊、鼻诊、舌诊等方面介绍望诊知识,并搭配彩图详解,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浅显的语言,中医零基础也能看得懂、学得会。书中详细分析了身体常见的异常症状及病因,并给出了中药方、食疗方、穴位方对症调理,让你在家就能自诊自查,读懂身体的求救信号,及时发现疾病征兆,避免小病变大病。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目录

**章 面诊入门知识 2 什么是面诊 3 面诊属于望诊 4 面部诊病有根据 4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 5 面部反映脏腑的生理信息 6 面部有很多经脉 8 面诊主要看什么 8 看面色 8 看五官 9 看舌头 9 看人的精神状态 9 看人的整体形态 10 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10 心理压力反射区 10 头面反射区 11 肺反射区 11 心脏反射区 12 胸乳反射区 12 肝反射区 12 胆反射区 13 小肠反射区 13 大肠反射区 13 肾反射区 14 脾反射区 14 胃反射区 15 膀胱反射区 15 生殖系统反射区 16 面诊时需要注意什么 16 面诊前切勿化妆 16 面诊前不宜摄入有颜色的食物 16 观察舌头时要放松 第二章 了解五脏的健康情况 18 什么是五脏 20 看五官知五脏健康 22 测一测自己的心 24 如何养心 24 食疗方:宜吃红色、苦味食物 25 穴位方:疏通经络,通畅心血 26 测一测自己的肝 28 如何养肝 28 食疗方:宜吃绿色、酸味食物 29 穴位方:常刺激肝经,养肝护肝 30 测一测自己的脾 32 如何养脾 32 食疗方:宜吃黄色、甘味食物 33 穴位方:疏通经络,健脾胃 34 测一测自己的肺 36 如何养肺 36 食疗方:宜吃白色、辛味食物 37 穴位方:疏通经络,清肺热、补肺气 38 测一测自己的肾 40 如何养肾 40 食疗方:养肾宜吃黑色的食物 41 穴位方:疏通经络,肾气足、精力旺 42 五脏异常的面部表现 第三章 面诊:察“颜”观色知健康 44 望面形 44 面肿 44 腮肿 44 面削颧耸 44 口眼歪斜 45 望神态 45 有神:表示精气神足或预后良好 46 少神:表示体质虚弱 47 失神:表示精气衰微或预后不良 48 望面色 48 正常面色有主色、客色之分 49 异常面色有哪几种表现 50 常见的面部异常表现 50 面色发白——寒证、虚证 52 面色发红——体内有热 54 面色发黄——脾胃虚弱 56 面色发青——寒证、阳虚 58 面色发黑——肾虚,瘀血证 60 面部浮肿——内脏失调 62 面部痤疮——脾胃湿热 64 面部抽搐——肝气郁结 66 30 种病态面容 第四章 眼诊:眼睛是脏腑的外镜 70 眼部的主要组织及功能 71 眼睛与脏腑关系密切 71 眼睛是人体内脏的外镜 71 眼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72 眼诊的“五轮八廓”学说 73 望眼要看哪些部位 74 警惕眼睛发出的异常信号 76 常见的眼部异常表现 76 眼睛充血——病毒感染 78 眼睛发黄——小心黄疸 80 干眼症——体内有热 82 眼睛流泪——肝血不足 84 眼睑下垂——中气下陷 86 眼睑浮肿——湿气停滞 88 麦粒肿——体内热毒 90 瞳神散大——体内火气上升 92 眼睛不停眨动——肝虚血少 第五章 耳诊:耳朵是脏腑的外相 94 耳郭的结构与功能 95 耳朵与脏腑关系密切 95 耳为宗脉之所聚 95 耳朵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96 警惕耳朵发出的异常信号 98 常见的耳朵异常表现 98 耳鸣——多种原因引起 100 耳内长肉——体内热毒 102 耳内流脓——火热上扰 104 耳朵流血——肝火上升 106 耳聋——耳部疾病 第六章 鼻诊:鼻子是脏腑的缩影 108 鼻子的形态特征 109 鼻与脏腑关系密切 109 鼻为肺之窍 109 鼻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110 警惕鼻子发出的异常信号 112 常见的鼻子异常表现 112 流鼻涕——体内有寒或热 114 流鼻血——胃热炽盛 116 鼻子生疮——体内有火 118 鼻息肉——体内湿热 120 鼻窦炎——脏腑有热 122 嗅觉减退——身体异常或疾病 第七章 舌诊:舌头是健康状况的全息元 124 舌的形态特点 125 舌与脏腑关系密切 125 舌根:肾 125 舌尖:心肺 125 舌中:脾胃 125 舌边:肝胆 126 警惕舌头发出的异常信号 132 常见异常舌象与护理 132 淡白舌——虚证、寒证 134 红舌——热证 136 青紫舌——寒证、热证 138 白苔——寒证、虚证 140 黄苔——里证、热证 142 镜面舌——阴液枯竭 144 腐苔——痰浊积滞 146 裂纹舌——热证、阴虚 148 齿痕舌——脾虚湿盛 150 点刺舌——热盛内结 第八章 口诊:口唇是脾胃的外侯 152 口唇与脏腑关系密切 152 口唇者,脾之官也 153 口唇与脏腑的对应关系 154 警惕口唇发出的异常信号 158 常见的口唇异常表现 158 口臭——胃火旺盛 160 口唇燥裂——体内有热 162 口腔溃疡——体内有火
展开全部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节选

在线试读: **章 面诊入门知识 面部诊病有根据 面部的变化与内脏的疾病息息相关,当内脏发生病变时,即在面部有所表现。这是因为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加之面部皮肤薄嫩,故色泽变化易显露于外。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 面部是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头面部的血脉比较丰富,为脏腑气血之所荣。通过观察面部可以了解人体各部位的生理信息。另外,面部变化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这是因为面部皮肤比较薄嫩,处于人体高处,色泽变化也表现得更加明显。 中医学经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血为媒介,内联脏腑,外络肌肤,感观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内脏器的变化,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到内部组织器官的变化;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到全身;反之,全身病变也可在局部,如头发、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反映出来。因此,面诊通过面部各部位的形态、气色等变化,大致可以判断出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这是面诊的理论依据,其相对较完善的理论系统早已在《黄帝内经》中就形成了。 身体的变化过程虽然都循序渐进,并且缓慢不易察觉,但是仍有蛛丝马迹可循。所以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五官,以发现其细微的变化,进而探知变化发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预防疾病,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疾病恶化。 面部反映脏腑的生理信息 人的面部能反映人体各部位的生理信息,因此人的面部是人体的缩影。面部的各个部位对应不同的脏腑,这是面部望诊的基础。《黄帝内经》中就系统叙述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面部的反映,下图是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结合现代临床医学总结的面部脏腑对应位置,对于诊断疾病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面部各部位与脏腑对应的位置:额头正中间对应面,印堂上部对应咽喉,眉心对应肺,鼻根对应心,鼻柱对应肝,鼻柱两旁对应胆,鼻尖对应脾,鼻翼两旁对应胃,颧骨下方对应大肠,颧骨下方偏内侧对应小肠,两颊对 应肾,人中对应膀胱,嘴唇周围对应生殖系统。 当人的身体发生病变时,在脸部相应的位置会出现颜色或形状的异常变化,仔细观察五色及形状出现异常的脏腑对应区,能够辨别哪个脏腑出现了问题,比如两眉中间是肺区,如果这个位置发白,可能是肺气不足的表现这对于人们诊断疾病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面部有很多经脉 头面部的经络实际上是非常多的,《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这说明了头面部的重要性。基本上所有的阳经都上于面——在面部的正中线的下方,有任脉到承浆,上部到龈交的是督脉,即任督二脉到面部;手足阳明经的会穴在迎香,即阳明经到面部。 另外,胆经以及三焦经、少阳经也在面部有循行,足太阳经和手太阳经也在面部有循行,都有行在面部表面的腧穴。面部到舌根的地方有脾经和肾经,颊部有肝经,因此几乎所有的阳经皆上于面。 面诊时需要注意什么 相对于其他诊法来说,面诊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结果,还是要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利的因素。 面诊前切勿化妆 化妆品会遮盖住皮肤的真实颜色,不利于疾病的诊断。如面色萎黄是脾虚证的表现,但经过面部化妆后,可能会使医生做出错误诊断;口红也会让一个因阳虚而唇色苍白的患者变成气血调和的“常人”。所以,患者在看病时切勿化妆,要素颜,这样有助于准确诊断。

中医面诊:看五官识五脏(汉竹)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田野 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向各地名家学习中医外治疗法,并独chuang田氏小儿推拿。擅长运用中医面诊、脉诊诊断疾病,并运用按摩、针灸、正骨、刮痧等中医外治疗法调理各类疾病,致力于中医知识科普、大众养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