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刘志华著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26cm 页数: 273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8.8(6.0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1871522
  • 条形码:9787561871522 ; 978-7-5618-715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况、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等。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录

绪论
**节 现代化
第二节 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章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概况
**节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节 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三节 苏俄-苏联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概述(1949-1978年)
**节 新中国与埃及土地政策
第二节 统购统销制建立与农业合作化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时代的土地制度与粮食问题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1978-2019年)
**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改革
第二节 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直接历史基础
第三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战略地位的论述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第四章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节 坚持集体所有制
第二节 稳定农户承包权
第三节 放活土地经营权

第五章 健全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节 粮食与粮食安全概述
第二节 粮食安全形势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第三节 粮食生产形势与政策
第四节 粮食流通形势与风险
第五节 粮食消费形势与节约粮食工作

第六章 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拓宽在村农民增收渠道
**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论述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第三节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增加在村农民的非农收入

第七章 重塑城乡关系
**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打工的原因
第二节 当前城乡关系的地位与弊病
第三节 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第八章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农村生活富裕
**节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改善民生

第九章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宜居”
**节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第二节 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节 保护与修复农村生态系统

第十章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节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第二节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第三节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

结语
**节 现代化理论与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现代化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农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
第五节 余论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节选

  现代化是当代世界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趋势,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历史和现状对中国有着很强借鉴意义。英语国家英美、欧陆与欧盟国家法德、东亚国家日本,可以代表西方发达国家;西亚北非阿拉伯大国埃及、南亚*大国家印度、拉丁美洲*大国家巴西,可以代表资本主义发展中大国;苏俄-苏联则是世界历史上**个社会主义国家。上述三类国家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历程,特别是土地制度的演变特点,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  在过去两百多年间,小国寡民的英国和地广人稀的美国先后成为引领世界现代化的头号强国,也是当今世界英语国家与英美法系的代表。在世界历史上,英国是*早启动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19世纪的英国,雇佣关系在农业领域得到充分发展;二战结束后,英国逐渐成为一个盛行家庭农场的国家,土地经营者往往掌握地权。美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相当全面,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制度和经营模式,分别是土地私有制与家庭大农场,所有权与经营权通常合二为一,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地广人稀状况相适应;私有的家庭大农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而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加之地处平坦环境,因而长期致力于提高机械化水平,着眼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私有家庭农场,大多面向国内外市场,养殖单一作物或牲畜,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很高;农场主利用自身的选举权和多种农业合作社,影响官方涉农立法与行政活动,促使政府采取多项惠农政策。  法国和德国是大陆法系的代表,是欧共体和欧盟的创始国。法国是欧洲*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国,也是较早启动现代化进程的世界强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基本完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德国是欧洲较晚建立统一民族国家、较晚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却后来居上,自19世纪后期起成为欧洲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很高。法德两国均立法保障农村土地私有制,并盛行家庭农场经营模式。  日本作为国土狭小、山地众多而耕地极少的战败国,却成为亚洲*早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单位面积产量与土地生产率很高,多数农产品质优价高,农民获得丰厚的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而且享受全面的社会保障。日本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在土地制度方面表现为:承认土地私有;日本政府在美国占领当局推动下实施土改,通过征购和出售超额地产,使日本成为小农土地所有制居主导地位的国家;日本政府后来鉴于农业机械化、农民兼业化、农村少子化、老龄化与城市化,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多次修改或出台法律,推动农地买卖和租赁,进而扩大农地经营规模。  现代埃及特别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地制度、农产品市场化、粮食问题、村民流动与乡村政治参与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埃及政府或建立土地国有制进而剥夺小农的土地所有权,或推动地权私有化进而纵容土地兼并,或推广土改合作社进而侵蚀小农对耕地的经营权和用益权,由此达到限制小农产权、控制乡村民众和转移农业剩余的多重目的①。至此,即便在土地私有化条件下,小农土地所有制也已沦为马克思笔下“徒有其名”的所有权②或日“纯粹名义上的占有权”③。  印度农业农村现代化始于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统治初期,印度独立后长期实施以土改和合作化为重点的“制度战略”和以“绿色革命”为中心的“技术战略”。在土地制度方面,印度独立后继续走资本主义道路,重视保护私有地产,土地改革法通常强调和平赎买超额土地并稳定农业租佃关系;另外,独立后的印度没有实行中央集权制和总统制,而是采取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与议会制政体,中央政府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在实施土改过程中受到多方掣肘,多次土改尝试收效不大。  巴西农业农村现代化始于19世纪初期的独立运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比,当代巴西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土地私有制,并未历经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或革命,较多地保留葡萄牙殖民统治时代的大地产;巴西地广人稀,而且农村人口比重较小。因此,巴西村民人均耕地面积广阔,但耕地高度集中,私人大庄园与农业雇佣关系十分典型。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面积*大的国家,其前身是苏联*大加盟共和国苏维埃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特指从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到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俄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粮食问题,而这两个领域密切相关。  十月革命后初期,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乡村农业领域取消一切商品交换,强制实行余粮征集制和口粮配给制,并以行政力量消灭地主阶级和改变土地占有格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地区,农用土地所有权名义上归村社,经营权归农户,用益权归布尔什维克和苏俄政府,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土地国有制。苏俄内战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且遭到激烈抵制,于是列宁和联共(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在乡村农业领域以降低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恢复粮食贸易,废除口粮配给制。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俄国农用土地所有权归村社,经营权和用益权归农户,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小农土地所有制。  列宁去世后几年,斯大林废除新经济政策,实施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的实质是,土地等全部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名义上归集体农庄,经营权和用益权实际上掌握在推行指令计划的国家手中。农业集体化消灭土地私有制和家庭经营制,摧毁村庄原有的自治倾向和内聚特征,违反自愿和渐进原则,完全剥夺农户的产销自主权,使农业剩余长期流向工业和城市,从而严重打击农户的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增长乏力,甚至出现多次严重饥荒;农业集体化将农民固着于集体农庄之内,成为所谓的贡税承担者,妨害农民的自由迁徙,事实上恢复了农奴制。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继任领导人曾对集体农庄制度进行细微改革,但集体农庄制度直至苏联解体时依然存在,农业领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始终未曾改变。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简介

  刘志华,男,1983年6月生,河南沁阳人,历史学博士,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洋学者”青年骨干教师。出版独著1部、译著1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2项,获天津大学教学竞赛全文科组“特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