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儒家功夫哲学论

儒家功夫哲学论

作者:倪培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61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33.5(7.5折) 定价  ¥1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儒家功夫哲学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02589
  • 条形码:9787100202589 ; 978-7-100-20258-9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儒家功夫哲学论 本书特色

积三十年功力,阐发两千年儒家功夫哲学“功夫”的角度重新思考儒家的“八条目”,发掘与提炼儒家学说的哲学内涵。

儒家功夫哲学论 内容简介

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学论》是作者系统阐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广义言之,“功夫”可以理解为“生活的艺术”。本书从“儒家”“功夫”和“哲学”这三个论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还原儒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也“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并“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考察当代儒学的哲学意义。

儒家功夫哲学论 目录

绪论
**章 从功夫论到功夫哲学
一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二 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危机
三 哲学的功夫转向
四 功夫论的哲学转向

上篇 格物致知
第二章 格物致知与功夫认知
一 西方哲学中的“知”
二 功夫认知
三 超出真理的知识
四 知与德性的培养
五 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第三章 功夫认知的特征及其培养
一 知与行
二 知与体
三 知与思
四 楷模的学习与权威
第四章 功夫认知与科学技术
一 阳明格竹与李约瑟难题
二 作为科学的中国传统医学
三 技术与因果观
四 功夫科学如何可能
第五章 儒家心性之学与功夫本体论
一 作为儒家心法的《中庸》功夫
二 孟子人性论的再认识
三 朱王心性论之异同
四 良知是假设还是呈现?——功夫的吊诡
第六章 儒家需要形上学吗?
一 对解构形上学的回应
二 情本体?事本体?仁本体?
三 作为境界的和作为功法的形上学
四 关系形上学?故意的偏颇
第七章 如在主义:儒家功夫模式的精神性
一 从原始宗教到如在主义的转折
二 如在主义是非辨
三 “有保证的”宗教信念及其儒家的对应
四 如在主义与后世俗时代的两难困境
……

中篇 诚意正心修身
下篇 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记
中文参考文献
外文参考文献
本书作者有关论著
索引
展开全部

儒家功夫哲学论 节选

  《儒家功夫哲学论/复旦哲学·中国哲学丛书》:  确实,古往今来,有不少“特异功能”的骗局。这类欺世盗名、惑众谋利的骗术自然应当予以揭破。但是说由于某些现象可以通过骗术做到,因而所有这类现象均是骗术,则犯了简单的逻辑错误。一个人可以通过偷盗而致富,但这并不证明所有的财富均是偷盗而来。一个人可能通过贿赂而当官,但这不证明所有的官员都是通过贿赂买来的。我们当然应当谨防受骗上当。如果怀疑某个特异现象可能是骗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研究,或要求对象满足某些防止欺骗手段的条件。但如果特殊潜能要成为科学,则对受验证者必须有起码的尊重。如果他能排除我们的各种合理的疑惑的话,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因为其特殊功能现象也可以用某种魔术来复制而予以否定。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说几乎没有创造不出来的魔术。如果以可以为魔术所复制为由而拒绝接受任何特异功能的话,那么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来拒斥任何常见的事件。在这个领域里,“在证明有罪之前,应当假定其为无罪”这条原则同样适用。  怀疑论者的第三个主要论据,是特殊潜能的现象均可被归原为“正常”的物理和心理现象,因而并没有什么“特异”可言。运用这个论据可以揭示某些表面上看来神奇的功能,例如赤足蹈火之类,实际上与特殊潜能无关,而是任何人在经过一定训练、掌握了某些技巧之后均可做到的。但它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效。美国哲学家福多(JerryFodor)指出:当归原主义被当作一个原则而非经验总结的成果时,它就成了一个具有一种奇怪效应的障碍——在它面前,被检验的特殊科学越是成功,就越是被看作是应予摒弃的。因为在它看来,可归原性证明了特殊科学之失败——它没有什么特殊可言;而不可归原性,则被看成是其荒唐无稽的表现。因此对于那些无法被归原为熟悉的心理和物理规律的现象,合理的态度是不排斥别的解释的可能性。比如有些特殊潜能治疗的效果往往被轻易地说成是自我暗示的心理作用,与服用毫无实际生理效应的淀粉药片无异。然而,这样的解释有时非常缺乏说服力。我们没有理由仅仅因为一个现象无法为已有科学知识所消化而简单地将它说成心理暗示的结果。  怀疑论者的第四条主要理由是特殊潜能现象缺乏严格的科学证明。这当然是一条很合理的理由。某种说法要成为科学,必须接受科学家们所公认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果某人说他通过实验科学地证明了某种特殊潜能的存在,他就必须能回答,该实验之各种变量是否在实验中得到控制调节,受试者们在年龄、性别、教育、心理素质和特殊潜能修炼程度上是否具有可对照性,有多少次重复实验以供对照和统计其成功率,参加实验者本身是否与某种实验结果有利益关系,实验的初始状态、经过和后果是否尽可能地有详尽的记录,等等。这些都是可能影响到实验的可信性的因素。  但另一方面,对于科学的标准和程序本身也应当进行反思。怀疑论者和特殊潜能的支持者们(像超心理学的创造者们一样)常常不加批评地预设了一般的科学标准和程序对特殊潜能也同样适用,而不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或许要求对这些标准和程序本身做出适当的调整。例如,人们一般都认为在实验室里做的实验是*可靠的,但如布洛德(Stephen Braude)所指出的,这正是导致超心理学研究乏善可陈的一个大错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种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变量,但如果特殊潜能和超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话,那么至少所有参加实验的人的心理状态都属于实验中的重要变量,应当考虑进去。由于心理状态只有在自然的条件下才能真实地产生,因而实验室恰恰成了*不理想的环境。要让一个受试者在实验室里重复他在自然条件下能做到的事,可能会像让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有性高潮一样的难以做到。因此,布洛德建议对超心理学应当采用半实验性的检验或采用收集和调查各种报告的方法作为其基本的证明方式。  ……

儒家功夫哲学论 作者简介

  倪培民,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获复旦大学哲学学士、西方近代哲学硕士后出国求学,获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哲学博士。曾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国际亚洲哲学与比较哲学学会会长、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会长、纽约全球学术出版社《中外比较哲学丛书》主编、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比较哲学、近代欧洲哲学、因果关系哲学,尤其专注于儒家功夫哲学。主要著作包括On Confucius(《论孔子》,2002),On Reid(《论里德》,2002),Wandering: Brush and Pen in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笔墨哲思游》,2002),Confucius Making the Way Great(《孔子——人能弘道》,2010,2012,2021),以及80余篇中英文哲学论文。由纽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UnderstandingtheAnalectsofConfucius-ANewTranslationofLunyuwithAnnotations(《孔子论语理解——论语的新英文译注》,2017)是迄今为止英文世界非常详尽的《论语》译注本,该书2020年获得美国现代语言协会颁发的“史嘉林图书奖”(Scaglione book prize)。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