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价值观认同研究

价值观认同研究

作者:李桂艳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53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9.5(7.9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价值观认同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706023
  • 条形码:9787522706023 ; 978-7-5227-0602-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价值观认同研究 内容简介

  认同为何?为何研究认同问题?价值观认同又如何理解?现代社会如何推进价值观认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认同如何实现?为弄清以上问题,《价值观认同研究》考察了作为认同核心的价值观认同的本质及人学依据,深入阐释由记忆、利益、媒介和制度构成的价值观认同运行机制及其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全面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状况,探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认同的有效路径。

价值观认同研究 目录

导论

**章 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基石
**节 认同与价值观认同
一 认同是对“我是谁”的回答
二 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
三 价值观认同的本质
第二节 价值观认同的功能
一 自我存在的确认与建构
二 群体的凝聚、稳定与发展
三 主体性的彰显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价值观认同的运行
一 人的历史生成性与价值观认同的动态发展
二 人的文化性与价值观的认同
三 记忆、利益、媒介与制度构建成价值观认同的基本运行机制

第二章 记忆:价值观认同的起点
**节 记忆形成与价值观认同
一 记忆以意识为前提
二 何为记忆?
三 记忆在实践中引导价值观认同
第二节 记忆内容与价值观认同
一 集体记忆的共享性及其向心力
二 文化传统的凝聚力与价值观认同
三 记忆的遗忘与重构:新价值观的认同
第三节 记忆形式与价值观认同
一 记忆的外在形式推动价值观认同
二 记忆的书写:语言文字与价值观认同
三 身体记忆推动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第三章 利益:价值观认同的基础
**节 利益是价值观认同的关键
一 需要、利益与价值
二 利益、实践与价值观认同
三 利益、社会关系与价值观认同
第二节 利益直接推动价值观认同
一 利益统一决定价值观认同
二 利益矛盾刺激价值观认同
三 利益在价值观认同中的作用
第三节 利益机制蕴含的价值观及其认同
一 利益机制与价值观
二 利益主体目的、客体分配与价值观认同
三 利益实现手段的价值审视

第四章 媒介:价值观认同的中介
**节 媒介是价值观认同的“脉络”
一 媒介是人们传递信息的工具
……
第五章 制度:价值观认同的保障
第六章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价值观认同研究 节选

  人的存在是通过其行为来实现的,而记忆总能指引人的活动。没有记忆的人,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能动性的实践活动。现实生活证明,人们的日常行为实际上处处展现着记忆的影响,很多活动经验都是在不断的反复中被认同。正如火的使用,人类诞生之初并不会使用火,一旦火的使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经过代代相传,人们对于火的运用更加成熟、灵活。这种活动已经成为人们实践中的深刻记忆,人们对于火及其使用的认同都非常深刻。正是通过反复实践以及其创新,记忆被人们认同。时间越久,这种认同就更加深刻。  实践活动推动着人的发展,在不断重构记忆的同时也在积累着记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抽象形成理论知识或规律,这些科学规律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它是人们在当前现实条件下毋须质疑的内容,也不会受到人的心理、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人们不需要去记忆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就直接运用于当前的实践过程当中。当然,人们对于这类知识的信任,是建立在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信仰和崇拜基础上的。人们对于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各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总是抱有很高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记忆的重构活动,不能脱离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信仰的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崇拜,也是在记忆重构的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这是人们对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科学知识的认同而带来的记忆的重构。反过来说,正是关于科学知识的记忆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进一步加固了这种认同。可见,记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的互相促进必然推动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记忆的传承与传递,与实践活动是同一的过程。个人总是从父母那里学会很多经验知识、道德观念,直接影响着其活动的进行以及自身价值观的建构。生命的繁衍传承过程就包含着价值观的教育,父母总是将自己从长辈那里和实际生活中总结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念都传递给下一代。这不仅仅是对于后代的培养教育,更是确定对于这个生活环境及其价值观的认同。生存于不同环境的人,必然形成不同的记忆。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的性格、素质、心理等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自我的认知与建构都不能忽视对于它们的记忆。人们正是在适应这种环境的过程中实现对于其的认同,进而完成自我存在的定位。  只有具有记忆的人,才能够进行能动性的活动。人的活动不断积累着人的记忆,并为认知自我与他人提供重要的依据。人们从其历史的记忆当中确认自我的起源,记忆是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的。人们保障生命价值的过程,就蕴涵着记忆的不断积累与发展。生命的维持,首先需要满足如食物等基本生理需求。这些食物的获取,一开始主要是果实的采摘、动物的狩猎等。随着活动的开展,人们的生存能力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工具的使用已使得人不再停留在动物的本能活动层次上,而是在这些活动的记忆基础上进行思维变革。例如,劳动工具从石器、青铜器经过铁器到现代大机械作业的转变发展,其背后正是人们在实践中对于记忆的重新建构。没有记忆的人,其活动是停滞不前的,人的生存活动只能停留在*初的水平上。正是记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推动了实践水平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人们对于各种经验知识、价值观念的接受与认同,都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磨砺。  价值观起源于人的现实实践,价值观认同也需要在人的实践中得到实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①正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记忆才得以形成并传递。人们共同参与同一活动,必然会形成共同的记忆。但个人的心理、情感、性格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因而这一记忆又必然存在着差异。这并不影响人们的认同,共同的实践、共同的记忆都为价值观的认同创造了有利条件。即使不存在着这种实践与记忆的共同经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也会推动着价值观的认同。这一交往实际上已经为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交往实践而形成的记忆共享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同一。这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个人、群体必然要保持着交往并由此来维系自我的存在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必然是同一与差异并存的,同一代表着认同的可能性,差异意味着认同的必要性,这些在交往实践中都会得以灵活地展现。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与激励,而每个人的实践所形成的记忆都是不同的,记忆中所建构并确认的价值观都带有其亲身经历的特征。记忆的形成、价值观的形成与认同实际上都是在人的实践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凭借人的意识能力形成记忆,记忆的保存与传递反过来指引着人的实践。价值观作为人的记忆中的核心内容.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并且随着记忆的不断重新建构而不断改变自身,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与自身需要来认同新的价值观,*终实现新的价值观的确立。人的存在与发展都需要实践来维持,因而记忆以及价值观认同也必然会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下去。  ……

价值观认同研究 作者简介

  李桂艳,女,1985年生,哲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研究。目前主持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项目和其他项目若干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及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报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