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运动与心理健康

作者:王小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44
本类榜单:体育/运动销量榜
中 图 价:¥45.0(7.5折) 定价  ¥6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运动与心理健康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32620
  • 条形码:9787030732620 ; 978-7-03-07326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运动与心理健康 内容简介

本课程将由12章,40节组成,内容涵盖五大部分。**部分身体与心理互相影响,主要介绍身体与心理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身体知道你的答案着重介绍了身体运动对感知觉的影响,以及运动如何提升我们的自我意像;第三部分身体运动改变你的大脑,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运动对我们大脑功能及结构的积极影响;第四部分幸福从运动开始,讲述了运动如何影响我们的心理;第五部分运动心理治疗,详细描述了不同运动对身心的影响,除了一般运动方式,本书还加入了传统运动对身心的积极作用。

运动与心理健康 目录

目录
绪论|身心关系论1
**章|身体与情绪5
**节用身体聆听情绪5
第二节用身体表达情绪9
第三节身体的隐藏密码——微表情12
第四节情绪与身体健康16
第二章|身体运动与感知觉23
**节运动预防近视23
第二节身体运动与感知觉统合25
第三章|运动的内心投射31
**节运动与身体意象31
第二节运动与自我呈现34
第四章|身体运动中的认知38
**节运动中的认知过程38
第二节运动与创新42
第三节运动铸就“*强大脑”44
第五章|身体运动与学习49
**节身体运动让我们记得更快、更久49
第二节身体运动让我们更专注52
第三节身体运动让我们更坚持56
第四节身体运动让我们学习更有动力59
第六章|身体运动与主观幸福感64
**节运动与身体的积极体验64
第二节运动提升自我效能感68
第七章|身体运动与情绪调节73
**节扎根在身体里的情绪73
第二节运动帮助调节情绪78
第八章|身体运动与心理健康83
**节身体运动与压力83
第二节身体运动与抑郁86
第三节身体运动与双相情感障碍90
第九章|常见运动对身心的影响93
**节有氧运动93
第二节抗阻运动95
第三节舞蹈97
第四节瑜伽与冥想99
第五节精细运动102
第十章|传统运动对身心的影响105
**节太极拳105
第二节八段锦110
第三节五禽戏112
第四节站桩114
第五节武术116
主要参考资料120
展开全部

运动与心理健康 节选

绪论 身心关系论 身心关系,是心理学一直探讨的核心问题。中国对于身心关系的讨论从墨子就已开始,虽然后来的学者有自己的不同见解,但总体认同身心一体这个观念。西方对身心关系的讨论,却经历了从“身心两元论”到“身心一统论”的漫长演变过程。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作为身心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然而身心关系是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人类试图了解身与心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但由于人的身体的微观系统的复杂性,尤其是精神活动的复杂性,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一直收效甚微。尽管随着生理学、心理学的进步,人类对这一问题有了比以前更清晰的认识,但仍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 一、 中国的身心关系论 中国思想发源时就具有整体性、统一性,注重现象而不注重构成的特点,中国古代思想一开始就把身与心设想成体用合一的、神秘相应的、以意带气的、混沌不分的,倾向于一元地而不是截然两分地论说身与心。 《墨经》是中国较早明确定义身心关系的著作。《墨子 经上》说:“生,刑与知处也。”这是说人的生命是形体与心知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里没有提到形与知相互作用,只是朴素地认识到形体与灵知是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要素。《经说》对这一条的解释是,人的形体与灵知相合,则其有生命力,即人的形体和灵知不可分裂。 提到身心关系论,不得不提我国*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的“形神观”。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常常探讨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是由气所构成的,并从“气”引申出形神之间的关系讨论。《黄帝内经》也源于这一思想的发展,其所展现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指形神一体是我们长寿的重要条件,只有让身体与精神都保持在*佳状态,身体没有病痛,精神没有疲乏,才能充分享有生命,尽其天年。它强调形神之间不只是统一的关系,更像是一体两面。 中国还有基于宗教发展的身心关系论。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哲学家都持朴素的身心合一论,较少有由逻辑分析推导出的身心分离为两个实体的学说。他们大多在身心合一的前提下讨论身与心的互相影响;在身心二者中,也大多更重视心的作用。 二、 西方身心关系论 与我国身心一统的理念不同,西方对于身心关系的探索是从身心二元论逐渐过渡到身心一统论的。 笛卡儿创立的身心二元论是中世纪以后哲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开创了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先河。现代身心关系的探讨也均以笛卡儿的二元论为研究起点。笛卡儿将人类生存的世界分为“物质实体”和“心的实体”两种:物质实体是以在空间上的延展性的性质来定义的,可以进行无限分割,它的运动方式是机械活动的结果;心的实体则是以思维的性质来定义的,在空间上不具有延展性,但具有推理能力和自由意志。他认为,人同时拥有这两种实体:一种是机械地占有空间的物质实体,也就是身体,另一种是自由而不占空间的实体,也就是心灵。人实际上是由身体这种物质、机械的实体与心灵、精神相结合的产物。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为西方的学者留下了难题:既然身心相互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能互相作用呢?因此后来出现了很多反对的声音。 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他从实体统一性的观点出发,建立了心身同一的双面论学说,试图以唯物主义的一元两面论解决身心分裂的难题。斯宾诺莎认为,自然实体和心理观念不是分开存在的两种独立东西,而是共处广延属性与思维属性于一体的两种现象,犹如钱币的正反两面。身体系统和观念系统构成人的不同性质的两个方面。心灵随同身体形成或消失,并无脱离物质的精神、身体的心灵。因此,“心和身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是有时借思维的属性,有时借广延的属性罢了”。心理的形成既依赖于外部客体,也依赖于身体机能因素。观念、思维是心物合一的产物。同笛卡儿二元论相比,斯宾诺莎坚持身心一元论,显然是一个进步。斯宾诺莎对此提出了有力的证明,即:“凡两物之间没有共同点,则这物不能通过那物而被理解,换言之,这物的概念不包含那物的概念”,而且若这两物没有共同点,“则这物不能成为那物的原因”。在斯宾诺莎看来,人的身心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身心互不交感。因为人的心灵和身体分别属于两个思想属性和广延属性的不同类的样态,所以身心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相互之间不能彼此产生,即“人的心灵和人的身体之间不存在任何相互影响或者交感的关系”。另一方面,身体与心灵同时发生,“凡是无限知性认作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全部只隶属于唯一的实体,因此思想的实体与广延的实体就是那唯一的、同一的实体,不过时而通过这个属性,时而通过那个属性去了解罢了”,从这方面来讲,心灵和身体是同一的,都处于大自然同一的因果联系和次序中。因此,人的心灵和身体虽然是属于不同的属性,但都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表现,它们是同时发生的。身体的每一个变化,必将伴随着作为这个身体的心灵上的变化。因此,虽然心灵和身体相互不产生影响,但它们之间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对应,构成相对同一的关系。但是,斯宾诺莎的观点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如他在《伦理学》中强调:“身体不能决定心灵,使它思想;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使它动或静。”他的这种身心观两面论实际上具有活物论的性质。 到了19世纪,欧洲开始盛行“心身交感论”“心身同一论”和“心身平行论”这三大心身关系理论。费希纳*先试图从科学角度探讨心身关系问题,并以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指出每一种物理事件都有一个心理事件与之相应,但两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出于同一实体的平行关系。冯特也是心身平行论的倡导者,主张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不是一一对应的,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是平行的。詹姆斯则是心身二元论的倡导者,他认为心理生活有某种巨大的价值,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得到领会,可是却难以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解释,人和实在的关系中有大量不能在人的生物构成中发现的东西。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研究身心关系问题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费格尔的“心身同一论”、戴维森的“心身伴随论”、波普的“多元相互作用论”、艾克尔斯的“二元相互作用论”、斯佩里的“突现相互作用论”和邦格的“精神突现论”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身心关系理论。与近代西方哲学相比,这一时期的身心关系学说普遍转向了对心脑关系的探讨,反映了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就。在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脑科学的进步,为解释心身问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样就使古老的心身问题的探讨转换成脑与意识、生理事件与心理事件的研究。身心关系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代心理科学与神经科学的交汇处。 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身心关系研究又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身心问题研究的重点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转向及变化,其中*大的变化是从身心功能论向认知具身论的转变。在当代西方身心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新进展是认知科学的身心观。认知科学研究是当今科学研究中*具综合性的领域之一,从认知心理学转向认知科学,是当代心理科学研究的又一次新的战略转移。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不仅对新世纪的心理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当代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计算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也发挥了思想先导与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它被称作21世纪智力革命的前沿,成为当前西方国家科学发展战略计划中的四大前沿技术组成部分。新一代的认知科学研究将使我们对自己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以认知生态学、认知动力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研究者,更是试图在对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的可靠性分析中,进一步审视身心关系、心物关系以及意识与大脑关系的问题,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的心智和意识的物质属性。他们在论证意识与人的实在性的同时,也为身心关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21世纪的西方身心关系的另一个变化是身心二元论向身心主体论的转变。其中*具代表性的是梅洛 庞蒂的“身体主体论”,他提出身心合一的新身体概念,强调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人是身心浑然一体的,即身体中浸透着精神,是心理物理的统一。身体主体呈现出两个基本特性:创造性的整体和身体意向性。梅洛 庞蒂通过否定身心并存的二元论,把身心问题变成了身体间的关系问题。同时,他以现象学为基础,从知觉本质出发,试图将心理学、语言学与哲学联系起来,建立身体知觉现象学理论。在他看来,哲学的根本任务是要重新学习如何看待世界。世界与人的关系是不能分为主客关系的。身体与意识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一体的两面。身体作为意识与自然、人和世界的交接点,是一种对世界开放并与世界相关联的结构。他认为,对人的看法不应再以意识作为人的认识主体,而是应“把身体当作知觉的主体”,“身体经验的这种显现方式,说明一切知觉都是关于某物的知觉”。当然,梅洛 庞蒂的“现象身体”,只是将以往被分离对立的心理和身体看成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象学的身体概念,而属于心理学意义上的格式塔式的概念,而非哲学意义上的知觉理论。在此基础上,新现象学家吉奥瑞和斯密茨等人进一步提出,身心关系即人与身体和世界的有机联系。现象学的基本分析单元是以纯粹物理为前提的身体环境和经验。为了表达心灵与身体的关系,我们既不应该接受任何唯物论模式,更不能接受各种唯灵论模式。精神并不利用身体,而是透过身体、通过使身体超出于物理空间之外而实现自身。因此也不能将精神定义为“身体的意义”,或者将身体定义为“心灵的表现”。身心关系研究需要深刻地阐明“人类和其本身、他人、世界和相关的实验行为关系。世界与人类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失去意义”。传统哲学和心理学在对待大脑或身体、本性世界的意识时,在遵守自然规律的世界体系中出现了错误,因此没有能够提供理解人的心理的科学基础。实际上,现象学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是试图寻找第三条道路的自然主义的意识哲学,但在本质上仍然倾向于唯心论和唯意志论。 我们目前仍在不断探索身心关系,对身心关系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研究并揭示身心关系除了能应用于认知科学、医学、教育学等领域,对于目前的人工智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主流已经出现了由物理机器认知向自然生理认知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即为了更好地模拟人的心理,使不灵活的机器灵活起来,这迫切需要揭示“人类的智能实体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机制”问题。这自然就涉及对身心关系问题的重新理解和探讨。 **章 身体与情绪运动与心理健康 导语 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并且相互影响的。身体活动受心理活动的调节,同时也表达着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外化表现形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了个体的心理活动,也包括了心理的外显形式——行为,也就是身体活动。如果我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那么学会观察一个人的身体活动,也就打开了了解他内心世界的窗口。通过观察个体可见的身体活动,来推测其背后不可直接“观察”的心理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正是遵循这个逻辑来开展研究的。本章中,除了介绍情绪的识别和表达,还介绍了微表情的基本知识,深入探讨了身体活动和心理的关系。 **节 用身体聆听情绪 一、 什么是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常见的切身体验,比如喜悦、愤怒、悲哀、苦恼、烦闷、赞叹等。虽然我们很容易就能举出情绪体验的例子,但是要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声调和姿态动作等来准确地识别他的情绪,并且体察到这种交流的背后所隐含的、言语所不能陈述与表达的深邃寓意,却往往不太容易。 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情绪,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情绪,但要用概括的方式,对情绪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非常不容易。因为情绪涉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包含的心理成分也非常复杂。心理学家把情绪(emotion)定义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包含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复杂的成分。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是指情绪状态发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