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作者:孙培青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81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26.0(7.5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2012884
  • 条形码:9787572012884 ; 978-7-5720-1288-4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隋唐五代教育研究大家孙培青教授的代表作之一 学习隋唐五代教育全貌的**参考书 体例与内容有新开拓、新考证、新见解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内容简介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是一部断代教育专题史,依据“突出专题,兼顾编年”的原则,分为文教政策、官学、私学和教育思想四编,首次对隋唐五代380年间的教育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全面呈现这一时期教育发展变化的全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堪称该领域的奠基之作。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目录


展开全部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节选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隋唐五代时期的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变化,就其实际情况来说,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其一,教育政策是一个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教育政策是依据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具体历史阶段的政治需要制定的,引导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演变。每个朝代都重视确立适应自己政治需要的教育政策,而政策的实施直接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隋文帝初年,强调德治,选用儒术为指导思想,发展学校以维持名教和移风易俗,成为优先的施政措施,所以学校教育一时兴盛。后期,由于政策转向依靠佛教,在严厉整顿学校的口号下,通过行政命令使绝大部分学校停废。唐初,吸取隋亡的教训,以儒学为施政的指导思想,制定“崇儒兴学”的教育政策,恢复学校。唐太宗当政的贞观年代,进一步贯彻“崇儒兴学”的教育政策,学校发展达到高潮。而到武则天当政时,政策转向尊佛抑儒,重科举轻学校,因统治者个人的私利好恶,学校教育事业衰废数十年之久。直到唐玄宗当政的开元年代,教育政策重新扭转,重视兴办学校。这表明封建政治直接支配教育,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二,和平的社会环境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当新兴的政治势力建立新的政权,政局趋于稳定时,和平的环境使民众能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也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隋朝的开皇年代,唐朝的贞观、开元年代,正是具有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才出现了学校教育事业的繁荣。而当政治混乱,社会矛盾激化时,一旦战火燃烧并蔓延开来,民众生命无保障,财产被掠夺,四处流亡避难,必然会造成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大破坏。隋朝末年,政治黑暗,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中原,中央集权统治受到猛烈冲击而瓦解,官学随之崩溃,私学也大受影响而停滞。唐朝天宝末年,政治腐败,爆发“安史之乱”,内战烽烟延续数年,战区的学校教育全部荒废,非战区被征用财物,负担沉重,无力再支持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随之荒废。唐末军阀割据混战,并延伸至五代,累次给学校教育造成破坏。对这种历史现象,李绛在其《请崇国学疏》中说:“当征讨之急,则先武事;丁治平之运,则尚文德,二柄相须,百王不易。……故太学兴废,从古及今,皆兴于理化之时,废于衰乱之代。”所言极为中肯。学校的兴废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必须创造和平社会的条件,才会迎来学校教育的兴旺发达。 ………… 其四,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是专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唐朝中央集权的政府机构开展各项事务活动,需要更多的各专业人才,促使专门教育有较快发展,其特点是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培养专门人才,按需培养,供需协调。唐既有集中办学的国子监,又有附设于事务部门的各种专门学校,培养方式有以讲读为主的,也有参与实际工作而学习知识技能的,还有边劳作边学习技艺的。其优点是可利用政府属下部门已集中的专门人才为师资,利用相关部门所掌管的图书资料和器械设备,有较好的见习或实习条件,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学用一致,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其五,政府官学与民间私学并举是发展学校教育的有效办法。 隋朝与唐朝的中央政府虽然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但并未垄断一切教育事业,没有以法令禁止民间私学,政府只办培养候补官吏的官学,并在政府下属的事务部门附设一些培养专门的实用人才的机构。至于面向儿童的基础教育,其他一些专门的学术传授因难以全面过问而开放,由民间私学进行传授。因为子弟的教育关系到各阶级、各阶层、各行业的实际利益,因此必然会有士绅、地主、市民、农民关心子弟的教育,自发或组织起来办私学。私学除了传授初等的读、写、算之外,*主要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从根本上讲符合封建统治的利益,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所以,有远见的当政者鼓励民间办学。唐朝武德七年(624年)下诏:“州县及乡里,并令置学。”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下诏:“令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及里各置一学,选择师资令其教授。”政府既要利用民间办学的积极性教化民众,又要利用私学培养出一部分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所以,政府虽容许私学自由设置,但并非完全放任。政府用政策法令来影响私学,通过规定或推荐教材来控制培养方向,用科举考试来诱导和选拔优秀人才。因此,私学也在政府掌握之中,并未脱离政治轨道。 …………

隋唐五代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

孙培青(1933—2022),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家。1958年起在华东师大教育系任教,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7年任华东师大教育系主任。1996—2004年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一生从事中国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研究与教学,尤擅隋唐五代教育和考试研究,著、编有《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思想史》(三卷)、《中国教育管理史》《中国考试通史》(先秦至隋唐五代卷)、《中国教育史研究·隋唐卷》《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第二卷隋唐五代)、《中华大典·教育典》(十三卷)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出版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