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8-01
开本: B5 页数: 272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4.5(5.5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727213
  • 条形码:9787030727213 ; 978-7-03-07272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本书特色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项目2020-2021年度研究成果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20—2021)”的研究成果,聚焦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探索“人人皆可成才”时代命题的教育解决方案。
    本书立足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时代背景,梳理了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及国内外推进因材施教的政策脉络,构建了包括过程逻辑、数据逻辑与协同逻辑在内的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总体框架,重点探讨了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精准识材、多元育才与个性成才的实践思路与典型案例,*后提出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十项研究结论、五个发展趋势、五大现实挑战以及面向四类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实施建议。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目录

目录
序言(余胜泉)
前言
第1章 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时代背景 1
1.1 人类社会迈向数据智能新时代 1
1.2 强国战略亟须规模化因材施教 3
1.3 规模化因材施教的主要内涵 5
第2章 因材施教思想脉络及政策梳理 8
2.1 因材施教思想的发展脉络 8
2.2 美英澳推进因材施教的政策脉络 11
2.3 新日韩推进因材施教的政策脉络 23
2.4 中国推进因材施教的政策脉络 34
2.5 政策透视下的因材施教新走向 41
第3章 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 45
3.1 规模化因材施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45
3.2 规模化因材施教相关研究 48
3.3 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逻辑框架 52
3.4 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实施路径 59
第4章 数据驱动规模化精准识材 66
4.1 精准识材中的认知诊断技术 66
4.2 精准识材中的学生画像技术 78
4.3 学生画像产品调研 97
第5章 数据驱动规模化多元育才 103
5.1 精准教学育人 103
5.2 精优课程育人 132
5.3 精细管理育人 141
5.4 精益服务育人 155
第6章 数据驱动规模化个性成才 169
6.1 考试选科指导 169
6.2 生涯规划指导 195
6.3 兴趣特长培育 208
第7章 结论、趋势、挑战与建议 221
7.1 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研究结论 221
7.2 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发展趋势 222
7.3 数据驱动规模化因材施教的现实挑战 224
7.4 对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建议 226
附录 1中国教育大数据重要事件( 2020—2021年) 229
附录 2政产学研 “共话”教育大数据 237
附录 3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实践地图 245
展开全部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节选

**章规模化因材施敎的时代背景 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以高度数据化和高度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数据智能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数据正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改革的核心要素,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因材施教的对象规模化、目标全面化、过程精准化、模式创新化,培养一大批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矛盾将逐步破解,因材施教将步人规模化的新阶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适切的教育、个性化的成长将成为可能。本章主要介绍数据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规模化因材施教对于教育强国战略的支撑以及传统因材施教和规模化因材施教的内涵区别。 1.1人类社会迈向数据智能新时代 随着数据信息的爆炸式发展,数据已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重要生产要素。2020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2021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则提出“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核心引擎”,要求“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据流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高效贯通,推动数据技术产品、应用范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可见,数据已成为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它将为社会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动能,高质量推进和实现数字中国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区块链、超级计算、5G、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以及大数据与这些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大数据呈现智能化发展与应用趋势,大数据智能化已成现实,并不断推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这意味着,社会各行业的管理决策和复杂问题解决,都可以通过智能算法对现实场景的多源异构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和分析,进而提取大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使数据具有“智能”特性,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智能治理水平。以上现象说明,人类社会正从信息化时代的初级阶段迈向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即以高度数据化和高度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数据智能时代。 在数据智能时代,数据要素的应用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断推动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产生深刻变革。在生活方式方面,数据智能改变了人们的餐饮服务、生活缴费、购物消费、交通出行、天气预报等生活场景,自助点餐、扫码支付和扫码乘车已在人们生活中通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扫码通行、健康码和活动轨迹查询等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出行。 在生产方式方面,数据智能催生了大量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涌现了无人配送、智慧销售、互联网医疗、短视频等新模式,而且数据智能还能加速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为对制造资源的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以及不断提升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水平与生产效能提供了有效支撑。如在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比重达到7.8%,据预测到2025年这一数值将达到10%①。未来数据智能时代的生产模式与方式将呈现出虚实融合、人机协同、智能操控等新特征,为社会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及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数据智能推动的数字化经济将成为重要的经济形态。 在社会治理方面,数据智能为人类社会的治理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当前全国各地已全面推进数据智能驱动的社会治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以优化群众的办事流程有效解决社会治理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切实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统计,我国已经有500多个城市启动“城市大脑”建设计划,通过综合采集城市交通、医疗、房管、警务、教育等场景数据,推进城市公共治理工作的数字化转型①。如杭州市建设了全国首*城市大脑,可通过全市的数据互通、数字化的全面协同、跨部门的流程再造,实现数字化“治堵”“治城”“治疫”,有效促进了杭州的城市治理系统改革与现代化转型,提高了杭州各部门协同、智能、人性的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总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式发展应用,已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数据智能驱动各行业领域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标志了人类社会正迈进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数据智能时代。未来已来,数据智能时代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里程碑,也将给人们带来更多值得期待的想象与发展空间。 1.2强国战略亟须规模化因材施教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并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人力资源就是**资源。深人实施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关键的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明确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为全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时代的教育强国战略体现了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大量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多元化、创新性、高素质的时代新人,特别是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列人此文件的基本理念,并指出“面向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综上可见,因材施教是支撑“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其才”的重要途径,对推进和落实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材施教的大规模实施将成为我国从教育大国全面转向教育强国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起源于春秋末期,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办私学、教诸生的实践中提出。当前,因材施教可通俗地理解为教师能“知人善教”,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表现、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差异化特征,开展“量体裁衣”或“对症下药”式的教学活动,助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成长与发展①。虽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已有2500多年,但是受限于学校班级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资源缺乏、招考评价标准化、教师综合素养不高、家校社政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往的学校教育难以有效地将因材施教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理想未能成为现实。 当人类社会迈人数据智能时代,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多元化高端人才的教育探索。美国通过实施荣誉教育(honors education),为美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大量创造拔尖人才②。俄罗斯发布了《2014—2020年“创新俄罗斯科学与科教人员”联邦目标纲要》等系列性政策,加强对青年高端人才的培养,引导青年投身高新技术和创新领域③。日本提出“全球COE计划”(Global Center of Excellence Project),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日本的全球竞争力④。此外,韩国政府也实施了“21世纪智慧韩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⑤,期望通过实施一系列核心工程来培养各类高端人才。 鉴于此,大批高素质人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为我国数字经济及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更是我国参与并在国际行业领域竞争中获胜的关键。特别是在当前的数据智能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亟需一大批能够胜任智能化生产与制造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更需要大量人工智能、大数据、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高端芯片、核心算法、基础材料等领域的高端人才,以服务数字经济社会发展和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在落实和推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过程中,我国亟须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转变人才评价方式,均衡配置优势个性化资源,打通因材施教环节,构建家校社政协同实施机制等,将因材施教理念规模化、常态化地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规模化因材施教塑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多层次、多类型、高素质的人才,以期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1.3规模化因材施教的主要内涵 因材施教的思想*早源于孔子,其因材施教思想可以概括为:根据自己对每位弟子的特点和个性的观察了解,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位弟子都能达到“仁义礼智信”的君子标准。“因材施教”一词从字面上看,“因”译为根据,“材”一般指木材、器物,泛指一切原料和资料。教育语境下的“材”一般指代学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资质,“施”是实施、开展的意思,“教”指教学活动。当今国内比较权威的教育学教材中,对因材施教是这样定义的:“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佳的发展”①。 因材施教的传统内涵比较明确地表述了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将教师视为因材施教的行为主体。例如,北宋理学家程颐将孔子的教学方式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南宋理学家朱熹将此注释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虽然二者表述不同,但无论是“孔子”还是“圣贤”,都指代“教师”这一身份。此外,因材施教尊重学生间的资质差异,比如生理、心理和社会差异等特征;施教方式强调“差异化教学”;施教目标指向学生*佳的个人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系统始终坚持因材施教思想。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衍生出的“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和选拔甄别主导的评价模式,却严重偏离了因材施教的“初心”,曲解了因材施教的应有内涵。 在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大转变以及智能技术驱动未来教育样态重塑的大背景下,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矛盾正在逐步破解,使得因材施教步人规模化实施的新阶段,呈现更丰富的时代内涵。本书认为,新时代的因材施教是一种规模化的因材施教,由家校社政四方育人主体协同实施,充分尊重每位学生身心差异、文化差异、环境差异等,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的智能化、个性化教育,以促进每个个体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从施教主体、施教范围、施教依据、施教过程和施教目标五个方面看,传统因材施教和规模化因材施教的内涵差异如表1-1所示。 **,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施教主体角色更丰富。传统因材施教主要视为书院“先生”或学校教师的职责,剥离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内在联系,难以形成协同育人的大格局。步人智能时代,随着全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教育事业的意愿越来越强,教育多元协商共治的新局面逐步形成。施教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家庭、社区、企业和政府也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到教育全过程,承担各自教育职责、发挥各自教育优势,协同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第二,规模化因材施教的施教范围更广泛。受教师精力和教育资源的限制,传统因材施教只能在“小班额”情况下开展,因此推广范围有限。在常规班级教室中,教师只能关注到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需求,难以兼顾个别学生的特殊需求。步人智能时代,互联网成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开辟了教育的第三空间——“信息空间”,海量优质数字资源的供给以及技术对教师群体的整体赋能让个性化教育服务可以惠及每个学生,极大地拓展了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2020-2021:走向数据驱动的规模化因材施教 作者简介

杨现民(1982-),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教育技术学博士。现任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副院长、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移动学习、大数据与智慧教育、数字资源与教学平台开发等研究,已在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SCI检索论文10篇,CSSCI检索论文33篇,出版3部学术著作,拥有1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横向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参与多份国家与地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标准与建设方案的编写,以及多个教育软件系统的研发。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