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文学地理学研究

文学地理学研究

作者:曾大兴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12-03-01
开本: 其他 页数: 510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61.6(7.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文学地理学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083386
  • 条形码:9787100083386 ; 978-7-100-08338-6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文学地理学研究 内容简介

“文学地理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打破“以时间为顺序来考察文学发展历史”的传统研究方法,提供“以地域为分界研究文学演变特点”的全新视角。本书由12个章节4个附录构成,主要讲述了“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和“文学的地域性”及与其相关的内容。12章节划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是宏观研究;中篇是两河流域民歌比较;下篇是岭南文学地理。作者是湖北赤壁人,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筹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本书是作者几十年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结晶。

文学地理学研究 目录

自序

上篇 宏观研究
**章 建设与文学史学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
一、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二、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三、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与目标
第二章 文学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文学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学的地域性
三、国家统一背景下的文学的地域性
四、中国文学的南北之别与东西之别
五、文学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
六、文学家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分布
七、文学土族与文学庶族之关系
第三章 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
一、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
二、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
三、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分布成因与分布规律
四、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与文学的地域性之关系
第四章 气候与文学之关系
一、“气候的影响是一切影响中*强有力的影响”
二、气候影响文学的另一种形式
三、气候的差异影响到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
四、气候影响到文学家的气质与作品的风格
五、气候(物候)的变化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六、气候的地域差异导致文学景观的地域差异
第五章 文学景观的定义、类型与价值
一、“文学景观”的定义与类型
二、从名人故里之争看文学景观的经济价值
三、文学景观的经济价值源于其文学价值
……

中篇 两河流域民歌之比较
下篇 岭南文学地理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文学地理学研究 节选

  《文学地理学研究》:  四、中国文学的南北之别与东西之别  文学的地域差别是一个客观存在。这种差别是多种多样的,大而言之,有南北之别和东西之别,小而言之,则有南与北、东与西内部的更多差别。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容易像唐代的魏徵那样,只看到文学的南北之别,而看不到它的东西之别。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中国文化,往往只看到它的南北之别,而看不到它的东西之别。我国自东汉以来的多次的分裂和统一,都是以南北的分治和融合为标志的,由于政治因素的作用,使得中国文化的南北之别有时候大于东西之别。这可能就是人们在讨论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别时,往往多提南北之别而少提东西之别的原因。但是,东西之别同样是一个客观存在,作为学术研究,如果只注意南北之别而不注意东西之别,那么文化上的许多问题,也是难以解释清楚的。  青年学者李浩指出,中国文化的东西之别实际上早于南北之别。“按照传统的中原文化本位论,中国文化是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四方辐射,夏商周三代,夏商在山东,周则崛起于关中。”周与商的对峙和冲突,就是东西之间的一种对峙和冲突。及至“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其中秦是从关陇发展起来的,楚以南方的荆楚为大本营,其他五国的势力都在山东,故关中与山东形成长期的军事冲突与文明对峙。一直到汉代,建都关中与山东之争论,山东与山西人才类型之区别,说明东西区分仍有极重要的意义。而此时从整体上讲,江南仍没有进入全面开发期,故东西之分仍优先于南北之分”。李浩认为,即便东晋以来,南北之别日显重要,但仍不能以南北之“北”简单地替代原来东西的概念。一直到唐代,南、北与东西是三足鼎立而非两极对峙。中国的政治轴心与文化轴心是首先沿着东西的轴线移动,然后又沿着南北的轴线变化,故山东、关中与江南就构成了坐标轴上的三个参数,而不是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三个轴心各自的引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动态三角形,使文化网络间充满张力。其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亦既有南北差别也有东西差别。李浩的这个认识是符合事实的。  事实上,由于我国地域非常辽阔,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又极不平衡,即以南北或东西而论,其内部的差别也是不小的。例如齐鲁文化,本是北方文化圈中的一种地域文化,粗看起来是一种品质,细看起来就不难发现,齐文化和鲁文化其实并不一样。齐文化具有滨海工商文化的特点,鲁文化则是一种典型的内陆型农耕文化。所以讨论文化的地域差别,无论是停留在南北这个层面,还是东西这个层面,都嫌笼统。李浩又指出:“北方区域中的关中、陇右、三晋、河洛、燕赵、齐鲁,南方区域中的荆楚、吴越、巴蜀、岭南等文化圈,其间固有相同一致处,但彼此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文学的细微深入影响,在文学史研究中涉猎很少。以隋唐文学研究而言,讨论南北文学的差别和统一固有价值,如能同时兼顾东西的对峙与缓和,并进一步深入到江南、关东、关西、代北等不同区域中,探讨其与文学演化的关系,将更有意义。”李浩的这个认识也是正确的。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司马迁和班固在写作《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的时候,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司马迁在讲到我国境内各主要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物产、民风之差别的时候,并没有把这种差别简单化为东西之别或南北之别。班固在讲到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民风、民歌之差别时,也没有把这种差别简单化为东西之别或南北之别。*早把中国文学的地域之别简单化为南北之别的当是魏征。他的《隋书·文学传序》就是把“江左”的文学和“河朔”的文学放在一块儿进行比较的。这是由于自东晋至隋初,南北政权对峙了近三百年,在他写这篇序的时候,南北的完全统一还不到五十年。在那个时候,中国文学的地域差别主要表现为南北之别,而不是东西之别,他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文学的地域性,还是停留在魏征的这个认识水平上,只顾南北之别而不顾东西之别,那就没有多少理由可讲了。  ……

文学地理学研究 作者简介

  曾大兴,1958年生,湖北赤壁人,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筹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词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词学著作主要有《柳永和他的词》(1990)、《词学的星空》(2009)、《20世纪词学名家研究》(2011)等;文学地理学著作主要有《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1995)、《英雄崇拜与美人崇拜》(1999)、《文学地理学研究》(2012)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