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庄老通辨

作者:钱穆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544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121.0(7.2折) 定价  ¥1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庄老通辨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2505787
  • 条形码:9787522505787 ; 978-7-5225-0578-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庄老通辨 本书特色

钱穆的研究推倒前人观点,主张庄子先于老子,儒家先于道家。 大量引用先秦诸子乃至魏晋大家经典著作,欣赏古代美文,感受其磅礴大气、浪漫情怀,政治理想。 学术大家钱穆集几十年研究成果,精微阐述道家精神。 纯质纸印刷,布面精装,典雅庄重,阅读与收藏兼备。

庄老通辨 内容简介

《老子》《庄子》成书年代谁在前,谁在后,学术界争论不断。本书开宗明义即提出“《庄子》一书实在《老子》五千言之前”,为此,作者钱穆从老、庄、孔、孟先秦诸子,直至魏晋玄学,大量引述各家经典著作,从观点、渊源、传承等方面比对,梳理了道家思想乃至先秦思想史中各家各派学说异同、相互影响、传承关系及其在中国思想目前的地位,尤其主张“庄子思想,实仍沿续孔门儒家,纵多改变,然有不掩其为大体承续之痕迹者”。本书论述和引文,字里行间,充盈着先人的浪漫情怀和淳朴政治理想。

庄老通辨 目录

题记
自序
上卷
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
中国古代传说中之博大真人——老聃
关于《老子》成书年代之一种考察
再论《老子》成书年代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
中卷之上
道家政治思想
庄老的宇宙论
释道家精神义
《庄子》书言长生

《庄子》薪尽火传释义

道家与黄帝
中卷之下
比论孟庄两家论人生修养
《庄子》外杂篇言性义
《老子》书晚出补证
庄老太极无极义
庄老与易庸
下卷
记魏晋玄学三宗
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
王弼论体用
郭象《庄子注》中之自然义


展开全部

庄老通辨 节选

中国道家思想之开山大宗师——庄周 …… 庄周真是一位旷代的大哲人,同时也是一位绝世的大文豪。你只要读过他的书,他自会说动你的心。他的名字,两千年来常在人心中。他笑尽骂尽了上下古今举世的人,但人们越给他笑骂,越会喜欢他。但也只有他的思想和文章,只有他的笑和骂,真是千古如一日,常留在天壤间。他自己一生的生活,却偷偷地隐藏过去了,再不为后人所详细地知道。只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就是了。他的生平,虽非神话化,但已故事化。上面所举,也只可说是他的故事吧!若我们还要仔细来考订,那亦是多余了。 但庄周的思想和文章,却实在值得我们去注意。据说在他以前的书,他都读遍了。在他以前各家各派的学术和思想,他都窥破了他们的底细了。但他从不肯板着面孔说一句正经话。他认为世人是无法和他们讲正经话的呀!所以他的话,总像是荒唐的,放浪的,没头没脑的,不着边际的。他对世事,瞧不起,从不肯斜着瞥一眼,他也不来和世俗争辨是和非。他时时遇到惠施,却会痛快地谈一顿。 有一次,他送人葬,经过惠施的墓,他蓦地感慨了。他对他的随从,讲着一段有趣的故事。他说:“昔有郢人,是一个泥水匠,一滴白粉脏了他鼻尖,像苍蝇翼般一薄层。他叫一名石的木匠,用斧头替他削去这一薄层白粉。那石木匠一双眼,似乎看也没有一看似的,只使劲运转他手里的斧,像风一般地快,尽它掠过那泥水匠的鼻尖尖。那泥水匠兀立着不动,像无其事样,尽让对面的斧头削过来。那一薄层白粉是削去了,泥水匠的鼻尖皮,却丝毫没有伤。宋国的国王听到了,召去那石木匠,说:‘你也替我试一试你的手法吧!’石木匠说:‘我确有过这一手的,但我的对手不在了,我的这一手,无法再试了。’庄周接着说:‘自从这位先生死去了,我也失了对手方,我没人讲话了。’” 其实惠施和庄周,虽是谈得来,却是谈不拢。有一次,两人在濠水的石梁上闲游。庄周说:“你看水面的鲦鱼,从容地游着,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知鱼的快乐呢?”庄周说:“你也不是我,你怎知我不知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诚然我不会知道你。但你也诚然不是鱼,那么你也无法知道鱼的乐,是完完全全地无疑了。”庄周说:“不要这样转折地尽说下去吧!我请再循着你开始那句话来讲。你不是问我吗?你怎知道鱼的快乐的。照你这样问,你是早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你却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我是在石梁上知道了的呀!” 这里可见庄周的胸襟。惠施把自己和外面分割开,好像筑一道墙壁般,把自己围困住。墙壁以外,便全不是他了。因此他不相信,外面也可知,并可乐。庄周的心,则像是四通八达的,他并没有把自己和外面清楚地划分开。他的心敞朗着,他看外面是光明的,因此常见天地万物一片快活。 又一次,他们两人又发生辨论。惠施问庄周:“人真个是无情吗?”庄周说:“是。”惠施说:“没有情,怎算得人呢?”说:“人之貌,人之形,怎不算是人?”说:“是人了,那得无情呢?”说:“这不是我所说的‘情’!我是要你不要把好恶内伤其身呀!” 这两番辨论该合来看。惠施既自认不知道外面的一切,却偏要向外面事物分“好”“恶”,那又何苦呢?庄周心上,则是内外浑然的,没有清楚地划分出“我”和外面“非我”的壁垒。他在濠上看到鯈鱼出游,觉得它们多快乐呀!其实鯈鱼的快乐,还即是庄周心上的快乐。那是自然一片的。不是庄周另存有一番喜好那鯈鱼之情羼杂在里面。照他想,似乎人生既不该有冲突,也不该有悲哀。 庄周抱着这一番他自己所直觉的人生情味要告诉人,但别人哪肯见信呢?说也无法说明白。所以他觉得鹍、鹏、雉、鱼,一切非人类的生物,反而比较地像没有心上的壁垒,像快乐些,像更近道些,像更合他的理想些。他只想把他心中这一番见解告诉人,但他又感得世人又是无法对他们讲正经话,因此,他只有鹍呀鹏呀,假着鸟兽草木说了许多的寓言。他又假托着黄帝呀!老子呀!说了许多的重言。“重言”只是借重别人来讲自己话。其实重言也如寓言般,全是虚无假托的。他自己也说是荒唐。 庄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观,其实是乐天的。初看像淡漠,其实是恳切的。初看像荒唐,其实是平实的。初看像恣纵,其实是单纯的。他只有这些话,像一只卮子里流水般,汩汩地尽日流。只为这卮子里水盛得满,尽日汩汩地流也流不完。其实总还是那水。你喝一口是水,喝十口百口还是水。喝这一杯和喝那一杯,还是一样地差不多。他的话,说东说西说不完。他的文章,连连牵牵写不尽。真像一卮水,总是汩汩地在流。其实也总流的是这些水。所以他要自称他的话为卮言了。 但庄周毕竟似乎太聪明了些,他那一卮水,几千年来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冽了,总解不了渴。反而觉得这一卮水,千变万化地,好像有种种的怪味。尽喝着会愈爱喝,但仍解不了人的渴。究不知,这两千年来,几个是真解味的,喝了他那卮水,真能解渴呀!   你若不信,何妨也拿他那卮子到口来一尝,看是怎样呢! 三论《老子》成书年代 …… 盖以“象”言“道”始于老。庄子论道,仅指其迁化日新,变动不居者言。老子乃始于此迁化日新变动不居之中,籀得几许常然不变之大例。故知虽无停形而有成象,智者玩索其象,即可以逆推其变。故曰:“执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矣。此又老子就天道而挽合之于人事之一大转变。《老子》书中言此者*多,兹举一例言之,如曰:“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四十章),“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十五章)故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此即“道有成象”之一端。老子又常言“式”,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二十八章)又曰:“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六十五章)惟“道”有“象”,故有式。惟其有“式”,故知有常。惟道有常,故可“执古道以御今有”。《老子》五千言,其*大发挥,在此一义。此则显与庄周异,而与《易》《庸》近。以其通天道于人事,以人事为主而运用天道,与庄周之知有天而不知有人者大异。 “象”字古书极少用,《易传》乃曰:“易者象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重为六十四,可以象天地古今一切之事变。又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本《庄子》。《庄子》曰: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 (按本文引《庄子》语皆据内篇,独此条出外篇《天道》,未必真庄子语,然大体则与庄子意近,与老子意远,故援以为证。)庄子所谓意之所随,乃指天地之实相。实相迁流不停,新新无故,故曰:“不可以言传。”既不可以言传,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同上)但大化虽日新,万形虽日变,而实有其不新不变者存。此不新不变者,即所谓“无物之象”,“无形之象”也。“一阴一阳之谓道”,寒往暑来,日往月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前日之日,非今日之日矣,今年之暑,非去年之暑矣,此指其日新无故,迁流不停者言。抑此日往月来,寒往暑来,死生相续,阴阳相继,则终古常然,更无变。故曰:“执大象,天下往。”一阴一阳之相寻无已,更迭不息,即“大象”也。大象在握,万物不能违,其将何往乎?故曰:“《易》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岂有出此一阴一阳之外哉。“阴”“阳”即两仪也,一阴一阳即太极也,太极即天地之大象,可以尽天地万物一切之变矣。所谓“圣人之立象以尽意”者如此。故道有迁流日新,意之随此者不可以言传,道亦有一常不变,得其象而存之,则乌见意之不可尽哉。《易传》之盛言夫"象",其义即承《老子》,故曰老近《易》《庸》,与庄则远,此就其偏重人事之一端言之。 《老子》书既重人事,故其言天道,亦常偏就近人事者言之。曰:“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又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七十七章)又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天之道利而不害,此非其明证耶?故尝论之,庄周之与《老子》书,譬之佛经,犹《般若》之与《涅槃》也。《般若》扫相,《涅槃》显性,庄主于“扫”,老主于“显”,此则其分别之较然者。太史公以老、庄、申、韩同传,然谓韩非原于老。《韩非》书有《解老》《喻老》篇,老、韩两家陈义相通处,此不详论。但若谓韩非原于庄,则大见不伦。岂不以《老子》晚出,其书自与《韩非》《易》《庸》时代为近而然乎?或曰:昔有讥“援儒入释”者,今子之言,岂不将攀老以入之儒耶?曰:不然,此非余之言,昔荀卿已言之。曰:“庄子知有天而不知有人”,又曰:“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夫“诎”“信”非人事乎?故庄子重天而忽人,老子本人以言天。庄老之别,固甚显矣。抑有大同而小异者,亦有大异而小同者。庄之与老,大同而小异之类也。老子之与《易》《庸》,大异而小同之类也。夫庄老同为道家,同言天道,大义相通,十之七八,尽人所知,何待再论。凡我所辨庄、老《易》《庸》之异同,乃据其义尚隐而不为人知者言之,非所谓“援老入儒”也。 或曰:庄老异同之辨,诚如子言,抑“异同”与“先后”尚有别,安知非《老子》书在前,孔子系《易》,子思作《中庸》,就其偏重人事者而推阐之,庄子尽翻窠臼,乃专崇天道,何必老子在庄子之后,《易》《庸》又在老子之后乎?曰:言不可以一端尽。《易传》非孔子作,《中庸》非子思作,二书皆当出秦汉间,此前代早有论者。庄子论道,乃承儒、墨是非而为破,非承老聃而为变,亦不能尽于兹篇之所论。 或曰:近人有言,辨《老子》晚出,分而观之,皆若不足以定谳,合而论之,辞乃可成;子所谓言不可以一端尽者,是亦类此之谓欤?曰,否否,不然。庄生有言:“立百体而谓之马。”一体之无当于全马,固也。然诚见马者,见马之一体,固知其为马之一体矣。故见马蹄,决不以为羊蹄也。见马尾,决不以为狗尾也。见马耳,决不以为牛耳也。读余前两论者,虽不见此文,固已可信《老子》之晚出矣。读此文者,虽不见余前之两论,亦可断《老子》之为晚出而无疑,乌见必合其全而始能定谳也。 道家政治思想 (一) 中国思想,常见为浑沦一体。极少割裂斩截,专向某一方面作钻研。因此,其所长常在整体之融通,其所短常在部门之分析。故就中国思想史言,亦甚少有所谓政治思想之专家。今欲讨论道家政治思想,则亦惟有从道家思想之全体系中探究而阐述之。 又所谓儒、墨、道、法诸家之分派,严格言之,此亦惟在先秦,略可有之耳。至于秦汉以下,此诸家思想,亦复相互融通,又成为浑沦之一新体,不再有严格之家派可分。因此,研治中国思想史,分期论述,较之分家分派,当更为适合也。故此篇所论道家政治思想,亦仅以先秦为限断。 先秦道家,主要惟庄老两家。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然此两书,其著作年代先后,实有问题。据笔者意见,《庄子》内篇成书,实应在《老子》五千言之前。至《庄子》外杂篇,则大体较《老子》为晚出。庄子生卒年世,当与孟子略同时,而《老子》成书,则仅当稍前于荀子与韩非。惟此等考订,则并不涉本篇范围。而本篇此下之所论述,实亦可为余所主张庄先老后作一旁证也。 (二) 先秦思想,当以儒、墨两家较为早起,故此两家思想,大体有一共同相似之点,即其思想范围,均尚偏注于人生界,而殊少探讨涉及宇宙界是也。故孔子言“天命”,墨子言“天志”,亦皆就人生界推演说之。此两人之立论要旨,可谓是重“人”而不重“天”。庄子晚出,承接此两人之后,其思想范围,乃始转移重点,以宇宙界为主。《庄子》书中论人生,乃全从其宇宙论引演。故儒、墨两家,皆本于人事以言“天”,而庄周则本于天道而言“人”,此乃其思想态度上一大分别也。 然若更深一层言之,在庄周意中,实亦并无高出于人生界以上之所谓“天”之一境。庄周特推扩人生而漫及于宇宙万物,再统括此宇宙万物,认为是浑通一体,而合言之曰“天”。故就庄子思想言之,“人”亦在“天”之中,而同时“天”亦在“人”之中。以之较儒、墨两家,若庄周始是把人的地位降低了,因其开始把人的地位与其他万物拉平在一线上,作同等之观察与衡量也。然若从另一角度言,亦可谓至庄周而始把“人”的地位更提高了,因照庄周意,“天”即在人生界之中,更不在人生界之上也。故就庄周思想体系言,固不见有“人”与“物”之高下判别,乃亦无“天”与“人”之高下划分。此因在庄周思想中,天不仅即在人生界中见,抑且普遍在宇宙一切物上见。在宇宙一切物上,平铺散漫地皆见天,而更无越出于此宇宙一切物以上之“天”之存在,此庄周思想之主要贡献也。 就于上所分别,乃知庄周与儒、墨两家,在“道”字的观念上,亦显见有不同。儒、墨两家,似乎都于人道之上又别认有天道。而庄周之于“道”,则更扩大言之,认为宇宙一切物皆有道,人生界则仅是宇宙一切物中之一界,故人生界同亦有道,而必综合此人生界之道,与夫其他宇宙一切物之道,乃始见庄周思想中之所谓之“天道”焉。故儒、墨两家之所谓天道,若较庄周为高出,而庄周之所谓天道,虽若较儒、墨两家为降低,实亦较儒、墨两家为扩大也。 今若谓“道”者乃一切之标准,则庄周思想之于儒、墨两家,实乃以一种解放的姿态而出现。因庄周把“道”的标准从人生立场中解放,而普遍归之于宇宙一切物,如是则人生界不能脱离宇宙一切物而单独建立一标准。换言之,即所谓“道”者,乃并不专属于人生界。骤视之,若庄周把儒、墨两家所悬人生标准推翻蔑弃,而变成为无标准。深求之,实是庄周把儒、墨两家所悬人生标准推广扩大,而使其遍及于宇宙之一切物。循此推演,宇宙一切物,皆可各自有其一标推,而人生亦在宇宙一切物之内,则人生界仍可有其人生应有之标准也。故庄周论人生,决不谓人生不能有标准,彼乃把人生标准下侪于宇宙一切物之各项标准而平等同视之。治庄周思想者,必明乎此,乃始可以把握庄周之所谓“天”,与其所谓道之真际也。 ……

庄老通辨 作者简介

钱穆先生(1895—1990),字宾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学、中学教员。1930年,他由顾颉刚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学执教,从此跻身学术界,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与唐君毅、张丕介等创建新亚书院,任院长。1967年移居台北,1990年逝世。 钱穆先生博通经史文学,擅长考据,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共约一千八百万字。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与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