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研究

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研究

作者:程俊等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5-01
开本: 24cm 页数: 131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9.0(7.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8225441
  • 条形码:9787308225441 ; 978-7-308-22544-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对高校师范生德育的政策、路径和问题等进行梳理, 从德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对师范生德育的学校层面实效路径进行研究, 从德育的自我养成路径、共同体建设、“教一学”相长模式等方面对学生层面实效路径进行研究, 从重构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重建社区德育的基层单元、重塑立德树人的精神共识等方面对社会层面实效路径进行研究, 从家庭教育与家庭德育、家风建设与师风师德、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方面对家庭层面实效路径进行研究, 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进行全方位探索和总结。

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研究 目录

导论
(一)概念界定
1.何谓德育
2.何谓师德
(二)政策导向
1.价值导向
2.目标导向
(三)现状问题
1.一般路径
2.现实问题

**章 学校层而的实效路径
(一)德育的师资体系建设
1.**课堂教师
2.第二课堂教师
3.校、院管理层
(二)德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1.思政类课程
2.专业类课程
3.拓展类课程
(三)德育的政策体系建设
1.目标与价值取向
2.内容与具体实施
3.评价与改进机制

第二章 学生层面的实效路径
(一)德育的自我养成
1.夯实师德基础
2.锤炼师德能力
3.提升师德素养
(二)德育的共勉共济
1.教师与学生共勉
2.学生与学生共济
3.班级与学生共进
(三)德育的终身持守
1.师德信仰
2.师德艺术
3.师德惯性

第三章 社会层面的实效路径
(一)重构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
1.政策指示
2.舆论引导
3.法律规范
(二)重建社会德育的基础功能
1.改善社会德育环境
2.增进网络社会德育
3.提升社区德育质效
(三)重塑立德树人的精神共识
1.以德育人
2.以德论事
3.以德选才

第四章 家庭层面的路径实施
(一)家庭教育与家庭德育
1.家范和师范
2.家传与师传
3.家教和德育
(二)家风建设与师风师德
1.惯性与品性
2.家规与教规
3.家风与师风
(三)贯彻家庭教育促进法
1.依法治家
2.依法家教
3.依法德育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研究 节选

  3.拓展类课程  (1)德育十双减  教育要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各单位和各级教师并不认为德育渗透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过于僵化,与师范生的学习生活脱节,现有的“德育”形式难以更好地渗透到师范生的德育中。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为师范生未来就业、德育途径的拓展和德育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学生正常德育的渗透和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参与中小学课后托管。“双减”政策实施后,大部分公办中小学在周一至周五都要开展课后托管服务,托管的结束时间不得早于家长的正常下班时间。这项规定虽然给学生家长减轻了接送的压力,但给中小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课后托管服务的开设,使不少中小学都面临着教学管理资源紧缺的困难,如缺乏课后托管的管理老师、缺乏用于课后托管的素质拓展类课程资源等。①部分中小学探索引入校外培训机构资源,用于补充课后托管资源,但是校外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不仅给家长带来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在中小学师资不能够迅速补充的现实情况下,高校师范生如果能够参与中小学课后托管,不仅解决了中小学师资短缺的困难,也为师范生提供了良好的德育平台。根据各学段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师范生可以分年级、分层次、分学段准备多种多样的课后托管服务课程,如开设党史教育、红色文化、手工劳技、非遗传承、绘本阅读等课程,减轻中小学教师教学压力,开展丰富的素质拓展类活动,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在实施过程中,高校组织者需要注意师范生拟开设课程的把关,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适合的教学内容,适当提高德育、体育、美育课程和活动的占比。参与服务的中小学尽量在高校附近,确保师范生通勤安全。要与合作的中小学做好充分的前期沟通,在服务时间、中小学配合管理的教师、经费补贴等方面做好安排,实现师范生参与课后托管的可持续性。  第二,开展普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双减”的另一方面影响就是减轻了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要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因此周末及各类假期就“还给了”中小学生,但如何更合理、更有效安排各类假期,对学校、家庭来说都是一个难题。高校师范生在参与中小学假期活动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一方面,高校师范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具有多样性,可以提供涵盖科学、历史、文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各个领域的课外知识拓展课程,也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第二课堂、社会调研、志愿活动、文体活动等,不断丰富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师范生在组织各类活动过程中也能得到品德锤炼和能力锻炼。另一方面,高校师范生要积极走进山区,走进农村,努力将先进的理念、知识带到欠发达地区,高校应秉持教育的普惠性原则,将开展贫困地区支教、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培养计划,制订专门的普惠教育实施方案,将学生参与普惠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广大师范生在支教奉献中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①  第三,实施全生命周期德育一体化行动。当前中小学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是缺少连续性,即德育往往是间断的、偶发的、随机的,因此德育也往往成为“走过场”或“运动式”的形式主义,无法在学生内心形成持续性影响,这也是许多学生在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缺乏适应能力、沉迷网络游戏、对社会缺乏关怀的原因之一。“双减”提出要“负担做减法、德育做加法”,就必须破解当前德育的非连续性问题,围绕学生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全生命周期开展一体化德育培养,根据不同阶段的性格特征、心理能力、现实需求以及长期培养、久久为功的需要,设置更具系统性、连续性、全面性的德育体系。②全生命周期德育一体化行动可以从师范高校开始试点实施,因为师范生本身就面临在未来职业中开展一体化德育的需求。全生命周期德育一体化并非高校与中小学简单的合作,而是全方位的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活动共办,试点的师范高校要全面开放校内体育健身场所、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帮助中小学设计各类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有条件的试点高校和中小学可以探索建立德育预科制度,帮助中小学生尤其是高中生提前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在开展德育一体化的高校与中小学之间探索多样化人才选拔路径,让“双减”政策落地与人才选拔并行不悖。  (2)德育十数字化  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新载体,丰富德育的手段,创新德育的形式。数字化的运用优化和调整了学习活动,有利于深入开发个性化数字项目课程。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校园的数字化进程,改造优化德育课程。  **,运用数字化的德育手段。德育者须主动适应网络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加育人的手段。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育人必然成为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为适应网络化这一新趋势,网络德育应运而生。马克思认为,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数字化资源的当代运用,应力求适应时代新变化、解决时代新问题,否则其意义就大打折扣。如何创新方式和手段,实现数字化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发展,是数字化德育建设的重点内容。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学校要大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积极将各种文明、健康的信息汇入网络,使网络成为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实施“绿网工程”,发挥网络育人的正向作用。  第二,建立智能的数字化校园。运用新兴智能技术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如设计数字化名片,通过5G与全息技术的融合,打造新型智慧立体教学空间,创设强交互形态的课后服务教学场器,提高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引进数字化测试普通话设备,录制教学微课,通过对一些音视频文本等媒体资源进行自然语言分析,利用数字化工具创造性解决问题。相应的教学模式也要进行深刻变革,才能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建立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校园系统,深度学习技术,从复杂的内容数据中获取有效的特征,建立资源特征,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智能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与之对应的学习目标、内容、进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传统学校的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受师资力量有限、技术水平不高、教育资源缺乏等因素的制约,很难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借助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提升学校网络质量,为智慧教学服务。

高校师范生德育实效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程俊,男,汉族,中**员,浙江永康人。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