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窥道路向(论“不异”)

窥道路向(论“不异”)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89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3.6(7.0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窥道路向(论“不异”)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08208
  • 条形码:9787100208208 ; 978-7-100-20820-8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窥道路向(论“不异”) 本书特色

本书既是库萨晚期思想的重要结晶,也是德国密契哲学传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究心此道者不可不读。

窥道路向(论“不异”) 内容简介

《窥道路向 或 论“不异”》(Directio speculantis seu de non aliud)(1461/62)是库萨的尼古拉的晚年作品,作为库萨自《论有学识的无知》(De docta ignorantia)以来对神的超越性与神性认识的一系列反思之总结与终点,被视为其*抽象的著作。库萨在书中抢先发售提出了作为保证者之称谓的“不异”(non aliud)概念,将之作为全书的线索,库萨认为,一切受造的万有均被规定为某种或此或彼的差异者,而保证者内部单纯的同一性超越了所有差异;它由此作为“不异”,同时规定了自身与一切自身同一的万有,由此对保证者的超越性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阐发——在库萨看来,惟有“不异”作为*适宜于保证者的称谓能将这种超越性推向很好,而也惟有在保障了保证者的超越性后,我们才能真正思入这一超越者的内在性,这种内在性并非泛神论意义上简单的神与万有的同一性,而是即超越即内在,被构想为与万有不处于任何差异关系中的“不异”与存在者的切近性。该著以对话体形式阐明了“不异”之作为神的概念、存在与认识之原则、三位一体的表达、存在的条件等等功能,并由此回应了实体与偶性、作为可能性的质料等中世纪哲学的经典论题。对话后附有关于“不异”概念的一系列论题。

窥道路向(论“不异”) 目录

**章 总举“不异”大旨
第二章 论“不异”为圣名
第三章 论“不异”为存在与认识之大原
第四章 论“不异”先于超越属性
第五章 论“不异”为圣三一
第六章 论“不异”遍在万有
第七章 论“不异”俯拾即是
第八章 论“不异”为万有本质
第九章 论“不异”为宇宙始母
第十章 论万物分有“不异”
第十一章 论实体与偶性
第十二章 论质料之为潜能
第十三章 总括前章论旨
第十四章 狄奥尼修斯文选
第十五章 辨释《神秘神学》之“先于”义
第十六章 辨释《神秘神学》之“时间”义
第十七章 辨释《神秘神学》之“一”义
第十八章 辩排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义
第十九章 辩排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
第二十章 论柏拉图与普罗克洛斯
第二十一章 论柏拉图之隐秘教诲
第二十二章 论“不异”之超言绝象
第二十三章 论“不异”之观照,兼论其为善
第二十四章 论“不异”之为精神
论题汇纂
译名对照表
展开全部

窥道路向(论“不异”) 节选

  《窥道路向(论“不异”)》:  费迪南德:现在,我拟对已然理解的东西做一总括:于诸宝石的多样性中,理智思想认出了某种使之归属于其种类的东西。纵使它作为种类的生成者(specificans)而被包蕴于一切宝石中,人们仍旧将之先于众多宝石而认作“不异”的相似性之形象。它使得每一颗宝石都作为宝石而存在,因而是每一颗宝石中内在的与实体性的本原;一旦离开它,宝石便无法再如其所是地持存下去了。  此一按种类进行规定的本原,将宝石可被规定为种类的存在之可能性规定为种类,并赋予此种可能性以现实的存在——当它令得宝石的存在之潜能(posse esse)经由其现实性而成为现实之存在时;当我们将混乱无序的存在之可能性阐明为,经由这规定种类的效能活动而被规定的与被形成为种类的时。而彼时,您便于个别的宝石中,将您方才以理智加以分离地观看的东西,看作可能性的现实性,因为它事实上乃是一颗宝石;正如某人对冰加以观察与思索时那样,这冰早些时候曾是潺潺的溪流,而他现在却将之看作致密与坚实的冰了。当他为此而对原因进行观察时,他会发现,这个为他以理智分离地观看的寒冷,乃是存在的某个种类,它将所有溪流的质料凝结、压制成致密与坚实的冰,以至于每条河流因为其产生着效能之原因的在场而于现实中成为了冰,只要它受其阻遏而无法继续涌流的话。纵然人们无法觅见分离于寒冷之物的寒冷,理智却将其看作那先于寒冷之物的原因,并认出,可变冷的东西于其中经由寒冷而成为了现实地寒冷的东西,而冰、霜、雹等等依可变冷之物之差异性而有的现象都是以此方式产生,并为人所觅见的。然而,由于可变冷的质料也是可变暖的,这于其它方面在自身内并不朽坏的寒冷,出于这它一旦离开便无法再于现实中被觅见的质料之缘故,便可以通过偶性而陷于朽坏的境地——就在这质料作为可变暖者而为温暖所改变时。我以为,您便是亲自向我如是宣说的。  我对于此事也有了理解:偶性是如何跟随于种类性的诸实体的。正如存在着跟随于一块冰或另一块冰的偶性,也同样存在着跟随于雪、霜、雹、水晶或某颗顽石的偶性。由这些开放与广泛的自然之杰作中,我充分清晰地觉察到,那些更深层次的偶性也并不例外,如您所简要总结的那样;亦即,那些种类性的形式与成为了实体的分离的形式都为理智思想所观察,并以如前所述的方式,于成为了种类与实体的诸多事物中被触及。然而,经由相似性,我得以由诸多感性实体中超拔到理智实体那里去。  库萨:我见到了,你是如何凭藉自然中无比合宜的譬方而清楚地阐明我的构想的,并为此感到欣悦;藉助于此种观察方式,你将洞悉一切万有。些许热量不足以像融化冰那样使得水晶消融,因为令事物冻结的寒冷战胜了被冻结之水的流动性;这全然显示出,形式是如何将质料的所有流变性置人现实中的,就像在天穹中那样,它并不为那有朽性所追随。由此,显而易见,有朽性于理智认识那里乃是不可能的;前者存在于感性事物中,后者则同相宜于变化的质料相分离。  由于在理智认识者那里,温暖并不改变理智,令它也随之变暖——就像在感性认识者那里对感官加以改变那样,那么如下这便十分显明了:理智思想并非质料性的或可变的东西;因为于理智思想中,以可变性为其特征的感性事物,乃是以理智而非感性的方式存在的。当你带着强烈的关注考虑到,理智思想先于感性而存在,并由此对于任何感官皆不可触及时,你便会于理智思想中先行觅见一切存在于感性中的东西。我说的乃是“先行”二字,亦即经由非感性的方式。正如寒冷存在于理智思想中,寒冷之物存在于感性中,而思想中的寒冷乃是先行朝向那可感之寒冷的;因为寒冷不被感知而被思想,而寒冷之物则被感知。与此相仿,那于感性领域中被觅见的,不是温暖,而是温暖之物;不是水,而是含水之物;不是火焰,而是燃着之物。  ……

窥道路向(论“不异”) 作者简介

  库萨的尼古拉(Nikolaus von Kues,拉丁化:Nicolaus Cusanus,1401-1464),处于中世纪晚期与近代早期之交的天主教哲学家与神学家,生于摩泽尔(Mosel)河畔的库伊斯地区,即今日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的贝恩卡斯特尔-库伊斯城(Bemkastel-Kues),死于意大利翁布里亚的托迪(Todi)市,父亲是富有的船夫兼商人。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