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作者:范曾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6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7.4(7.5折) 定价  ¥4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584946
  • 条形码:9787030584946 ; 978-7-03-058494-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以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和生物新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为依据和出发点,吸收国内外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体现内容新、案例精、强调实践和体验、针对性和实效性强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高中新课程教材分析、初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案例展示及评析,初中新课程七年级上、七年级下、八年级上、八年级下的案例展示及评析等。本书可作为各类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本专科、以及学科教学(生物)教育硕士、课程教学论(生物)教育学硕士教材,也可供新入职教师的参考学习所用。

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1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5
第三节 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操作方法 8
第二章 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 19
**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19
第二节 细胞膜 21
第三节 溶酶体的自噬作用 26
第四节 叶绿体的结构 30
第五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33
第六节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5
第七节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47
第八节 酶的作用及本质 49
第九节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51
第十节 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55
第三章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 59
**节 受精作用 59
第二节 染色体变异 62
第三节 诱变育种 65
第四节 蓝色菊花的产生——基因工程 69
第五节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73
第六节 物种的概念 76
第四章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 80
**节 促胰液素的发现 80
第二节 体温调节的过程 84
第三节 体液免疫 86
第四节 免疫的应用 89
第五节 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 92
第六节 标志重捕法 94
第七节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96
第八节 种间关系之寄生 99
第九节 种间关系之捕食 101
第十节 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 108
第十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10
第十二节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12
第十三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14
第五章 高中生物——生物技术实践(选修) 122
**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122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33
第六章 初中生物 145
**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46
第二节 显微镜的结构 148
第三节 种子的结构 150
第四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之近视 154
第五节 动物的学习行为 157
第六节 观察鸡卵的结构 159
展开全部

中学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节选

**章绪论  **节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课程作为人类意识成果的结晶,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集中反映和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而基础教育课程更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基础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些矛盾,如滞后的教育观念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过多强调以高分取胜的教育机制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矛盾、部分学科课程内容落后与多元智能发展的矛盾,这些矛盾与冲突就需要依靠不断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来调解。而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需求的新型人才,进而提高全民素质。 自1949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8次,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从中获取了经验和教训。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历经挫折、曲折前进,改革开放以后,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2001年开始,我国展开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类型、结构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其核心在于改变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此次变革是1949年以来理念*新、力度*大、范围*广、影响*深的一次课程改革。借此机遇,中学生物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课程改革历程,在成与败的经验与教训中理清课程改革思路、明确中学生物课程发展方向,对于当前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21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陆续开展,也称为新课改。在经历十年新课改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于2010年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此纲要为标志,新课改进入了又一个崭新阶段。纵观新课改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调研和探讨阶段 1996~2000年,国家和社会各层面开展对课程改革的调研和探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在课程计划方面,199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发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提出普通高中课程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并在课程管理上明确提出了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的思想。该课程计划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天津开始进行试验。根据课程计划试验中反映出的问题,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简称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1月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在教学大纲方面,随着1994年、1995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课程计划的调整,教学大纲也进行了相应调整。1996年,在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颁布的同时,国家教委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12个学科的教学大纲。2000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中各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其中普通高中的教学大纲已经扩大到全国10个省、直辖市进行试点试验。 在教材方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新工时制,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和现行中小学教材调整意见》对中小学教材作了修订,从1996年开始使用。随着1996年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据此又编写了全套高中教材,从1997年秋季起在山西、江西和天津开展试验。2000年1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稿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又对中小学教材进行了修订,其中高中新教材在2000年秋季扩大到全国10个省、直辖市继续进行试验[1]。此外,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外,很多省、直辖市也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计划的调整编写了教材,在通过审查、审议后供中小学使用。 在这个时期,基础教育课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课程模式单调、课程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略显陈旧等问题,但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三级课程管理等一些新的构思,并建构了与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使义务教育-高中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得以*终形成。 (二)实施新课程标准阶段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好地解决前7次课程改革遗留的课程问题,为了适应国际课改的潮流,我国又开始了一场普遍、全面、深入持久的课程体系改革。2001~2010年,为实施新课程标准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以教育部印发的1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参考标准,进行课程改革。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出要“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强调“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2]。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审定了20个学科的实验教材。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及其实验教材于当年秋季首先在全国38个国家*实验区开展实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强调课程内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本次课改中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其目标有:实现课程功能的新突破;更新课程内容;优化调整课程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完善总结和深入推进新课改的新阶段 2010~2020年是完善总结和深入推进新课改的新阶段,主要针对的是前一阶段改革中制约改革的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等突出问题,这一阶段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为指导,继续深入开展课改。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个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全部完成,于2018年1月16日发布。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明显增强。 新课程推广十多年来,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学界观念殊异,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今,人们逐步把冲突的中心集中到课程的民族文化坚守与外来文化的改造问题上,更愿意从文化特征方面思考课程改革中的各种问题,从本土文化出发,进行文化革新与创生[3]。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的深水区,反思与争鸣、外来与本土、温和与激进都在不断对话中开展,基础教育的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推进,这对于提高认识、推进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此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单一调整,不是新老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涉及全部教育范畴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命,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改变,包括课程的理念、方法、管理、目标、评价等各个方面。这场改革仍在继续,成败与否有待实践的查验。 二、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生物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 虽然我国生物学起步较晚,生物学教学发展滞后,但自2001年新课改至今,中学生物学学科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其地位和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生物学教育教学相关的论文在教育类论文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且生物学学科高考分值有所增加,选择生物学学科相关方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学科地位显著提高。 (一)新课程标准初步实施阶段 2001~2010年,为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初步实施阶段。 自1999年国家正式启动21世纪生物课程改革项目以来,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也于2000年成立,由此开始了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001年6月8日,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为本次课程改革搭建了总体框架,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对生物课程改革具有核心的指导意义。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这两个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中学生物课程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这是我国生物学教育工作者自主研制的、反映了生物学教育共同规律和我国实际情况的国家课程指导文件,为我国中学生物教育标定了新的方向并展示了美好的未来[4]。 随后,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恢复生物高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2004年开始在全国陆续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则是另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随着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2004年9月,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4个实验区试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此后,江苏、辽宁、天津、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陆续分批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至2010年9月,全国所有的省份(除港、澳、台外)都加入了新课程改革的行列,这为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研究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二)新课程标准深入推行阶段 2010~2020年是中学生物学新课程标准不断总结、深入推行的阶段。此阶段颁布的初中、高中新课标对初中、高中生物学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意义重大。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次新课标是自2001年版生物课程标准发布以来首次进行的修订完善,标志着我国初中生物学课程正在沿着新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主要体现在更新变化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上。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学的3个新课程理念。这3个理念分别与生物学课程的教育对象、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的实施策略相对应,涵盖了课程的主要方面并有可操作性。这些理念确立了我国生物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既反映了国际上科学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点,同时又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在课程发展的前瞻性和可行性上有较好的平衡[5]。 在课程性质方面,初中新课标强调了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学生不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上,初中新课标有以下几点更新:在“课程内容”的10个一级主题中都列出了本主题的重要概念,并对重要概念以概念内涵的形式进行描述,从而对重要概念做出强调;概述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不同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不但让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而且增进了学生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进化等内容打基础;调整部分条目的目标行为动词,如“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中的“说明”改为“说出”、“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中的“解释”改为“举例说出”等。 针对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教育部于2018年1月发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后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均有调整,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学科特色凸显。 课程理念修订范围较大,从实验版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新为“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2017年版新课程标准继承并发展了原有的课程理念,“核心素养”涵盖了“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课程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在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