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作者:熊伟著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21cm 页数: 326页
本类榜单:工业技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7.4(7.2折) 定价  ¥3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版权信息

  • ISBN:9787572309809
  • 条形码:9787572309809 ; 978-7-5723-098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本书特色

现在,随着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兵器设计师们已经尝试在虚拟的战场世界里通过快速反复迭代来设计未来的兵器。但什么样的迭代方法才是合理的、*好的?以史为鉴,回顾兵器发展史上的故事,寻找其中的亮点,也许能给这个问题提供参考。当然,先进的兵器是人研制出来的,决定战争胜负的*终因素是人不是物。提高人的素质正是笔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了解兵器技术的发展规律,将来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兵器发明、发展过程中的故事, 从古代的箭、青铜剑、火药, 到近现代的枪炮、坦克、军舰、飞机、导弹、雷达以及*新的机器战士等。全书从兵器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角度分为11个部分, 如创新方式、惯性思维、平衡思想、借鉴融合等, 每个部分包含数种有代表性的兵器, 共介绍了40余种兵器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目录

一、简单中蕴含复杂
1.1 箭,也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1.2 青铜剑,形色皆奥妙
1.3 穿甲弹,内有乾坤的长钉
1.4 枪弹,修炼六百年才成形
1.5 枪,自动方式各不同
1.6 古代火药,混合硝炭有技巧
二、技术决定生死
2.1 舰炮,曾经年年变脸
2.2 战列舰,大炮巨舰的成熟
三、创新有繁有简
3.1 航母,在怀疑中崛起
3.2 航母和舰载机,在创新中成熟
3.3 新型舰载机,起降方式的创新
3.4 二战名枪,简单战胜精密
3.5 经典坦克,精益求精不如简单创新
四、胜利带来惯性之误
4.1 坦克,被成功束缚了手脚
4.2 伞兵,被战果诱人坟墓
4.3 喷气式飞机和制导武器,二战末期疲惫的极致创新
4.4 导弹制胜,过早乐观的憧憬
五、平衡产生威力
5.1 突击步枪,粗细长短要权衡
5.2 驱逐舰、护卫舰,均衡之后成主力
5.3 潜艇,平衡发展才能战
六、迟到的兵器
6.1 通气管,就差那么一口气
6.2 登陆艇,本可以成就丘吉尔
6.3 火箭筒,一再被忽视的利器
七、老兵器建新功
7.1 火箭炮,发扬优点重获新生
7.2 滑膛炮,百年后的回归
7.3 加特林机枪,从没落到反导
八、三军兵器大串联
8.1 机枪与深水炸弹,登上飞机上天
8.2 发动机,从陆到天再落地
8.3 制导弹药,学导弹替导弹
九、巧干出奇招
9.1 末敏弹,简单加数量的反装甲利器
9.2 栅栏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笼子、炸药当装甲
9.3 炮弹加电扇,等于制导炮弹
9.4 子母弹,笨蛋多了也聪明
9.5 电子干扰,欺骗和灯下黑
9.6 相控阵天线,人多力量大
十、偶然成兵器
10.1 炸药和雷达,偶然的发明
10.2 密码破译方法,来源于神学家的工作
十一、跨界新技术
11.1 隐身技术,三军通用
11.2 机器战士,始于足下
11.3 外骨骼系统,造就机甲战士
11.4 燃料电池,从外到内的跨界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节选

读了上节,也许有人会说,箭是由金属、木材、羽毛等至少三种材料组成的,应该找个更简单的古代兵器来看看,*好是只用一种材料的。那就看看基本上只用到金属材料的刀剑。 刀在钢铁冶炼技术成熟后取代剑,成为*主要的格斗兵器。不过,制刀过程中的钢铁冶炼技术可并不简单,高等院校有一门学科叫作金相学,就是专门研究金属材料的细微组织结构的,比如马氏体、奥氏体之类。相比钢刀,青铜剑是更古老的金属兵器,因此我们来看看它是否简单。 很多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剑是我国科技史、兵器史上的奇葩,铸造技术和制作工艺都是世界一流的。比如大家*熟悉的越王勾践剑,出土时剑身光亮毫无锈蚀,表面有精美的黑色菱形花纹。这把剑,刃薄锋利,出十后还能轻松划开20层纰。。对越王勾践剑上精妙的花纹、装饰就不多说了,这里从另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地方说起,那就是剑刃的线条。仔细比对一下剑身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可以看出宽度有一点区别,中间部分有一小段收缩。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的,再看看战国时期的少虞剑,前后部分的宽度差更明显一点。 春秋早期的剑,剑身基本是一条直线过去,到前端后收束成尖。后来逐渐演变成少虞剑这样的形状,是出于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冶炼技术提高,人们能铸造更长的剑身了,这会让剑的重心逐渐前移,离握剑的手越来越远。对于挥舞、击刺动作的顺畅程度和效率,剑的重心位置和剑的重量一样,影响很大。重心位置越远,挥舞时的惯性就越大,影响刺出时对准目标。为了降低这个惯性,人们就把剑身前部缩小一点,以减轻前部重量。 有人会说:那把剑身做成前窄后宽,侧刃是一条斜线,不是更方便吗?不错,从降低重量、后移重心来说,这样更方便,但还有第二个原因。 剑,杀伤目标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像刀那样砍?不是。刺,是很明显的一种,另外还有一种——割划。在剑的武术动作中,有抹、撩等动作,利用剑身的侧刃从目标表面划过,达到杀伤效果。因为青铜材料的强度、硬度明显不如钢,因此青铜剑和后来的钢剑相比,刺杀效果要弱,更加依赖侧刃的割划,去工仃击当时的皮甲和敌人。非直线的侧刃,相当于增加了第二个剑尖。用剑对着目标刺割一次,就相当于刺割了两次。到了后来的钢剑时代,侧刃变得只有直线,则有三个原因:锻造和铸造不一样,不容易形成复杂的轮廓线;钢铁材料更坚硬;剑不再是主要兵器。因此,再弄出曲线的剑身外形就不值当了。 所以,剑身侧面的一条线,也不简单。 我们再仔细看看那把少虞剑,这次看颜色:中问颜色深,两侧很大部分颜色浅。难道两侧那么宽的部分都是磨砺出来的剑刃?不是,两侧很大部分还是剑身,却和中间颜色不同,这是因为剑身是由两种青铜材料制成的。 青铜是铜锡合金,上述的“两种”是指它们的合金比例不同。通过现代金相学研究,人们已经发现了青铜中锡含量的变化对其硬度、韧性的影响规律。从图1.2.2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锡的含量增加,青铜器的硬度会明显提高,但韧性会很快下降,变得很脆。因此,做兵器时,锡的含量*好在14%一20%之间。不过,具体到不同的兵器,又存在区别。 中国人在春秋时代就已经了解这一点,并总结出“六齐”法则。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对此有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根据这段话,现代学者们理解计算出下面这样一个铜锡含量表。 P10-12

兵器的故事和门道 作者简介

熊伟,《兵器知识》杂志副主编、副编审。在《兵器知识》《我们爱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230多篇,编著《现代战机》等科普图书3种;参与央视《军事科技》栏目的策划,撰写了《未来战场》《枪械大师》等系列片的脚本。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