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内科与杂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96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66.2(8.3折) 定价  ¥7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内科与杂病 版权信息

内科与杂病 内容简介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二章,导言介绍中医学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分别介绍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及外感六淫、内生五气、脏腑病证及气血津液的辨治概要。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三章,介绍53种中医常见病证。各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后转归、预防调护、临证备要、医案举隅、古代文献精选等栏目。书末附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以备查阅。因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是以脏腑为,本教材围绕脏腑辨治划分病证系统,突出中医内科理论的系统性,对教学、医疗、科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内科与杂病 目录

目录
**章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 1
**节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总论 1
第二节 咳嗽 3
第三节 哮证 8
第四节 喘证 14
第五节 肺络张 19
第六节 外感热病 25
第七节 痹证 30
第二章 岭南邓氏内科流派 37
**节 岭南邓氏内科流派总论 37
第二节 胸痹 39
第三节 心悸 45
第四节 心衰病 50
第三章 岭南岑氏杂病流派 57
**节 岭南岑氏杂病流派总论 57
第二节 肝着 59
第三节 休息痢 64
第四章 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 71
**节 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总论 71
第二节 胃脘痛 73
第三节 痞满 79
第四节 吐酸 84
第五节 泄泻 89
第六节 便秘 94
第五章 岭南补土流派 100
**节 岭南补土流派总论 100
第二节 腹痛 102
第六章 岭南林夏泉学术流派 108
**节 岭南林夏泉学术流派总论 108
第二节 眩晕 110
第三节 头痛 115
第四节 中风 119
第五节 癫痫 124
第七章 岭南肾病流派 130
**节 岭南肾病流派总论 130
第二节 淋证 133
第三节 尿浊 138
第四节 水肿 143
第五节 消渴肾病 150
第六节 慢性肾衰竭 153
第八章 岭南扶阳与经方流派 159
**节 岭南扶阳与经方流派总论 159
第二节 不寐 164
第三节 超重与肥胖 173
第四节 内科病证(症)的常见体质状态与饮食调理 181
展开全部

内科与杂病 节选

**章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 **节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总论 一、简介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创始于19世纪末,至今传承至第五代,具有百年传承史,始终秉承行医就是行善的原则,因医道超群、医德高尚为人所倾慕,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岭南温热时病及诸多内科疑难杂症而闻名于世。 二、历史渊源 甄家人世世代代出生并生长于岭南地区,对岭南独特的气候、丰富的草药资源及人群的体质特征、地域性特色病种等有较深的认识。甄梦初是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主要代表性人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省授予的**批名老中医之一,师从其母亲李瑞琴及近代岭南著名温病学家陈任枚。 1909年甄梦初出生于中国著名的侨乡开平,自幼跟从母亲李瑞琴学习中医正骨。1929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接受正规医学教育,还没毕业时,就得到陈任枚的赏识,在广东中医院(现广东省中医院)担任主诊医生。1934年毕业后,在广州、香港、澳门一带开设医馆,1935年在广州惠爱西路(现中山六路)赞寿堂药店开设分所,内、外、妇、儿均设,尤以内科杂病见长。1940年11月,与江济时、江汉荣、李家任、吴粤昌等当时的名医一起发起并组办了“广东医药旬刊”,成为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医学刊物之一。1978年晋升为广东省中医院**任内科主任,并荣获“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称号。 甄驾夷为甄梦初之长子,少年时期随其父辗转各地,得其言传身教,自幼受家学熏陶,刻苦攻读,及至年长即在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接受正规医学教育。1964年甄驾夷开始在广东省中医院天河门诊部出诊,由于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疗效卓著,活人无数,甚受病家及民众欢迎,颇有其父之风。 张忠德为甄梦初孙女婿,1988年大学毕业后,到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同年拜于甄梦初老先生门下,一心从医,尽得师传,通过反复实践,在辨证候、立治法、选方药等方面耳濡目染,逐渐领悟了甄老学术理论的精义和经验技术的诀窍。师友砥砺,教学相长,在甄老逝世后,张忠德保留了甄老的一批亲笔遗作,将甄氏医学很好地延续和发展了下来。 三、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传承脉络 **代传承人:李瑞琴(生卒不详),擅长手法整复医治骨伤类疾病。陈任枚(1870—1945),为近代岭南温病学家,撰写《温病学讲义》,被公认为20世纪20~30年代全国中医学校教材讲义编纂质量*佳者之一。 第二代传承人:甄梦初(1909—1990),为**批广东省名老中医,擅长治疗各种温热时病及疑难杂症,尤其对于痨证、痹证、小儿疳积、妇科疾病、外感高热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创立了“穿海汤”“鱼白甘汤”“玉泉饮”等一系列方剂。 第三代传承人:甄驾夷(1934—2008),秉承家学,幼承祖训,好学不懈,随父亲学医数年,尽得其术。他在外感高热,风湿痹证、瘿瘤等内科杂症,妊娠呕吐,产后虚弱及小儿疳积等方面均有较深的体会,很好地延续和发展了甄梦初先生的医学理论和经验。 第四代传承人:张忠德(1964—),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擅长治疗各种急慢性呼吸系统常见病及疑难病,其他内、妇、儿等科诸多疑难杂症,尤其在久咳、顽咳、久喘的中医辨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善用药膳,针对不同疾病、不同人群、不同体质,采用个体化药膳进行治疗、预防、康复。 第五代传承人:杨荣源、李际强、宋苹、王大伟、李芳、黄宏强、蔡书宾、戴洁琛、张溪、张伟、金连顺、唐丽娟、祝鸿发、张曈、王媛媛等,在临床中形成了完善的学术团队,为发展岭南甄氏杂病流派,造福广大患者不懈努力着。 四、流派学术思想 岭南甄氏杂病流派十分重视整体恒动观,病证索源,审证务求其本,尤重舌脉,用药灵活施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其诊疗疾病的独特风格。 1.难治肺疾,平调五脏 关于久咳久喘等难治性肺系病辨治,甄氏提出“重在培元固本、平调五脏”的精辟见解,灵活运用分期阶梯疗法,临证多采用“培土生金”“平肝调脾”“固肾健脾”等法,通过调整阴阳、平调五脏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2.祛邪泻实,攻补同方 甄氏认为,岭南温热时病,其温病之特点,多是热气熏蒸,积而暴发,一起即见气分高热,甚至气营两燔、血分证候,其势纷乱而迅速。甄氏主张治疗岭南温热时病以透邪祛实法为主,注意固护阴液,益气扶正,强调不能逢热病必清热利湿,而忌畏温热之药,临证需识清病机。 3.疑难诸疾,首重肝脾 甄氏提出“独重肝脾”乃治疗疑难杂症之根源的主张,认为疑难之疾病,具有病情日久易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常与肝木升发太过或不及,导致脾土运化失常有关。具体调节方面,肝体阴而用阳,治肝以重滋养、柔肝血为要,脾为后天之本,调脾需醒脾、补脾、健脾。 4.岭南诸疾,辨湿为要 岭南号称“炎方”,天气炎热,年平均气温较高,高温时间长,四季不明显。春夏多雨,天热地湿,人处湿热之气交织中,病症多具有以“湿”为患的特点;认为治湿,应分表里,如表湿用宣散法;里湿采用化湿、燥湿和渗湿法;如湿困中焦,宜用化湿和中;如水湿溢于肌肤致肌肤肿胀者,用利水渗湿法,等等。 5.诸痹痨证,必兼瘀证 甄氏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推崇“络病学派”的理论,在叶天士“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传统理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痹”“痨”诸证之体会而立“痹痨必瘀,瘀去证消”的观点,同时注重攻中有补,攻不伤正,在祛瘀通络的基础上加以调气和血,临证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岭南本草,贵在活用 岭南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形成独特的“南药”系统,甄氏遣方灵活,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剂量轻,用药不求名贵,常以寻常之药救治疑难沉疴,主张用药简便廉验,以减轻患者负担。 (张忠德 杨荣源) 第二节 咳嗽 咳嗽是指肺气宣肃功能失常,肺气上逆而成的病症,它既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亦可以是不同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甄氏认为,咳嗽虽然是肺系疾病中*常见的病症,然咳嗽并非全由肺导致,凡可导致肺之宣肃功能失常者均可引发咳嗽。《素问 咳论》云:“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又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岭南地区长期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四季多风,同时由于长年天气炎热导致地表蒸发水汽,内外两湿相合,加上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腠理疏松,卫表不固,正如《景岳全书》中记载:“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 ”咳嗽常以“湿邪”“风邪”为先,多与热、暑、寒合邪为患[1]。 一、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内伤咳嗽既可由饮食、情志等原因所致,亦可因外感失治、误治而迁延不愈,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1.外感风邪,因地因时夹邪 《素问 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素问 骨空论》亦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是外感六淫之首,虽为春季的主气,但因四时气候变化均有风,故风邪外袭不仅限于春季,亦可以见于其他季节。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故临床上外感咳嗽常以风为首,或夹寒、夹湿、夹热。 甄氏认为,岭南地区因常年地火旺炽,空气湿热,容易暑气郁结。故暑与湿合,肺失宣降,咳嗽不断;岭南人嗜食清热祛湿类凉茶,此类多为寒凉之品,若不能对证饮用,则对于脾胃有所损伤,耗伤气阴,因而气阴两虚之咳嗽亦不少见。 2.饮食不节,痰湿内盛 饮食不节或嗜食肥甘厚味,或生冷之品,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水谷精微无以运化,聚湿成痰,上贮于肺,致肺气壅塞,宣降失司,上逆而咳。另现代人重视养生,嗜食粗粮等难以消化之品,致使脾胃负担过重,难以运化,饮食积滞于内而化热上犯于肺。 3.情志不畅,肝气上逆 肝主疏泄,有疏通全身气机,令其畅达周身之效。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则气机内郁。“气有余便是火”,故肝气不畅,可郁而化火,循经上逆犯肺,灼伤肺津,炼津为痰,发为咳嗽。 4.失治误治,肺脾肾失调 外感咳嗽失治、误治,致咳嗽缠绵不愈,肺、脾、肾失调。肺脾作为水精输布的重要脏腑,功能失司,可导致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理。另肾为气之根,肾虚则纳气无力,久咳及肾,致肺、脾、肾三脏虚损。 二、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他脏兼证。 2.辨虚实 外感咳嗽病性多属实,以风湿、风寒、风热、风燥多见,而内伤咳嗽病性属于虚实夹杂,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以痰湿、痰热、肝火、胃气上逆多见。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3.辨咳声轻重与痰 咳声响亮或阵发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咳痰质稠色黄多实热,咳痰质稀色白或白色泡沫样多为虚寒。 三、治疗原则 1.外感咳嗽宜祛邪利肺 外感咳嗽为外感之邪袭肺,致肺失宣降所致,以实证为主,故应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外感邪气的不同,或解表散寒,或疏散风热,或祛风润燥。外感咳嗽急性期一般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 2.内伤咳嗽宜祛邪扶正 内伤咳嗽多为“痰”“火”侵犯肺脏,肺气上逆所致,多属于邪实正虚,故治疗应以祛邪扶正为治疗原则。但正所谓“痰有寒热之分,火有虚实之辨”,因此临证时需要仔细辨别其寒热虚实,用药上应有所侧重。 另外,外感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可以由邪实导致正虚,而转化为内伤咳嗽。而内伤咳嗽日久,则会损伤气阴,肺卫不足,难以御邪,导致气候转换时更容易感受外邪。同时,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转化非一时一刻而成,故临床上多见虚实夹杂之候。此时需要辨明寒热虚实之多少,施以攻补兼施之法,既防宣散伤正,又不因补敛而闭门留寇。 四、辨证论治 1.外伤咳嗽 (1)风邪犯肺 证候:咳嗽,少痰,咽痒,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季节变化或闻及油烟等刺激性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浮。 治法:疏风宣肺,解痉止咳。 常用方药:苏黄止咳汤加减(牛蒡子、蜜枇杷叶、地龙、前胡、五味子、蝉蜕、紫苏叶、蜜麻黄等)。 加减:若素体阴虚,口燥咽干,痰黏难咯,低热等,加麦冬、乌梅以养阴生津敛肺。若夹痰热,咳声洪亮,咯痰不断,痰黄质稠等,加黄芩、鱼腥草以清热化痰。 (2)风寒束表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颈部酸胀或肌肉酸痛,畏风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常用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蜜麻黄、甘草、杏仁、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陈皮等)。 加减:夹湿,痰黏难咳,头重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素有寒饮伏肺,外邪引动而见咳嗽上气,痰清稀,胸闷气急者,加射干、紫苏子以降气化痰。 (3)风热袭肺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声音嘶哑,咽干咽痛,咯痰不爽,痰黏或黄稠,流黄涕,口渴,恶风,身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用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等)。 加减:热重,喜冷饮,大便不通等,加黄芩、桑白皮、瓜蒌仁、大黄以清肺通腑泻热;咽痛,咯脓痰,加金荞麦、浙贝母以清肺化痰。 (4)风燥伤肺 证候: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咳甚胸痛,或痰黏不易咯出,初起可有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常用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浙贝母、淡豆豉、栀皮、梨皮、杏仁、沙参等)。 加减:伤津较甚,咯痰不多,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