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近现代名中医医案导读

近现代名中医医案导读

作者:刘成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44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54.4(7.8折) 定价  ¥6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39元免运费
?新疆、西藏除外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近现代名中医医案导读 版权信息

近现代名中医医案导读 内容简介

本教材内容共分八章,包括中医医案概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案、支气管哮喘案、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案、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案、痛经案、眩晕案、月经失调案和附录。中医医案概论主要介绍中医医案学习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医案学术源流、学习的目的意义、整理研究的方法。第二~八章以现代名老中医医案为线索,从临床常见病入手,所选医案都有较明确的现代医学诊断,贴近现代临床实际;在每一疾病的医案之前,都有中医证治源流的梳理,这有助于学生深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将历代名医的学术经验与现代临床病证相结合,体现了中医医案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特色。

近现代名中医医案导读 目录

目录
前言
医案概论/1
**章 中医医案发展源流/2
第二章 中医医案学习的目的意义/10
第三章 中医医案整理研究的方法/12
第四章 近现代名老中医医案的研究价值/18
第五章 近现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举隅/21
医案导读/51
第六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案/52
第七章 支气管哮喘案/70
第八章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案/102
第九章 痛经案/146
第十章 类风湿关节炎及痛风案/165
第十一章 眩晕案/180
主要参考书目/229
附录 医家简介/230
展开全部

近现代名中医医案导读 节选

**章 中医医案发展源流 中医医案的发展,从先秦两汉伊始,迄今已二千余年,从未断流。文字记载从秦汉时期名医医疗活动实践的记录,到明代医案专著的出现,经历了以史书记载为主、医书以论附案或以方类案直至医案专著出现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及至近现代更是发展迅猛。因此,探讨中医医案发展的学术源流,对于确定中医医案学在祖国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中医学术流派形成的重要影响,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先秦两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当在先秦两汉。其标志一,是《黄帝内经》《难经》的成书,形成较为系统的中医理论,奠定中医基础医学;其标志二,是《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治疗疾病以药物为主要手段;其标志三,是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确立中医辨证论治医疗原则,以六经辨伤寒外感,以脏腑经络论杂病。这是学者们目前比较一致认同的。从中医医案学角度,我们认为还应该补充第四个标志:秦汉时期出现临床医案,它们是当时名医活动医疗实践的记录。《周礼 天官冢宰》医师中已有“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已有国家的法制规定,医生平素必须记录自己的医疗实况及患者死亡的病因,报告给医师。否则岁终凭什么来稽其医事?又凭什么来肯定医生的十失其几而决定其升迁呢?这种记录,当然是原始的医案,惜今已无文字可考了。 近代名医谢观认为医案之作始于《史记》,有一定道理。先秦文献虽然有许多医师医疗实践记录,但较为零散,且缺乏史书之权威性。太史公司马迁《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初期名医淳于意,曾任齐国太仓长,故被称为太仓公或仓公,他治病重视病案记录,认为这样做不但可以检验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是否正确,而且还便于日后查考。他在诊病之时,凡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里、症状、病名、脉象诊断、病因、证候、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载,这就是当时所称的“诊籍”。《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载有淳于意所述的诊籍 25例,其中 15例为治愈病例,10例为死亡病例。所涉及的病症有 20多种,如痹、涌疝、迥风、月事不下、气膈、疽、龋齿等,以内科病症居多,也有妇、儿、外、伤、口腔等科,反映了淳于意治病的实际情况。25例中,2例还有复诊记录。诊籍内容比较完整,而且记载目的明确,是我国现存早、保存较完整的医案,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现知保存完整的早的病案。 1991年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于“医案医话医论”条目下,也按照历史年代先后,把《仓公诊籍》(又名《齐太仓公脉案》)排列在**位。 二、魏晋隋唐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医案文献散在经史著作及医学著作之中,数量较前增多。 史书诸如《三国志》中有华佗治疗曹操头风等六则医案;《晋书 魏咏之传》记有魏氏天生兔缺,通过割补治愈,实为早的兔唇修补术记载;《南史》记有薛伯宗精于外科用移徙之术治愈公孙泰背疽,徐文伯用消石汤治愈宋路太后结石;《北齐书》中记有褚澄用紫苏一升治愈李道念冷积;《南齐书》记褚渊用冷水灌沐的方法治疗伧父内热外感证;《北史 艺术传》中记有马嗣明以练石涂抹治肿毒;徐之才用汤药治愈武成王视觉异常;姚僧垣以三剂汤药治愈金州刺史伊娄穆痿痹;《唐书 方技传》有许胤宗以黄芪防风汤熏蒸法治愈王太后中风,医博士李洞元用针灸法助长孙皇后产下高宗,甄权以针刺肩髃穴治愈鲁州刺史风痹,秦鸣鹤以针刺百会、脑户治唐高宗头风等。 医著中存在部分价值颇高的医案记载,如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卷八、卷九中载有医案近 30则,大多数为妇科医案。其中卷九《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则发热,小腹里急痛,腹满,手掌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甀血在小腹中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与温经汤。 ”以问答形式把医家在诊治疾病中的认识和经验提示了出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录医案 11则。其中记载了久服石散而导致的消渴重证医案:“贞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既久,忽房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百方治之,渐以增剧,四体羸瘦,不能起止,精神恍惚,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长愈。服铅丹散亦即减,其间将服除热宣补丸。 ”还有云南芸苔叶治丹毒,用常山太守方治疗寒痹医案等。此外,还有将医案附于药物之后,用来印证药物功效者。如陈藏器《本草拾遗》在“女萎”(今称玉竹)条下载:“晋嵇绍有胸中寒疹(疹,《本草纲目》作“疾”),每酒后苦唾,服之得愈。 ”(引自宋代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六),可谓帀药后附案之先河。 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医案的特点是原始朴实,医案多散在于文史著作之中,还没有专门医案著作。医案记载本身较简单,医话、医案、医事混为一体,未有分家。 三、宋金元 宋代政府重视医政建设,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校正医书局。随着医疗实践的丰富,医学理论的进步,宋金元时期医学著作大量出现,不仅普遍为医家所重视,而且已成为官方医学生考试的内容之一。这一时期医案特点是有了个案专著或附录于医学著作里面。由于医著学科分类的不同,医案也就有了学科分类。 (一)多附录于医学著作内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1119年刊行,为儿科专著,其中列医案专篇,载有钱乙 23则儿科医案,涉及病证 10余种,采用以证类案形式编写。此书为以论附案的**家,而且还是以专科辑案之肇端。 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及《普济本事方》。《伤寒九十论》,又名《伤寒治验九十论》, 1133年著成,是许氏治伤寒的医案集,也是他运用仲景方的实践录。全书共 90论,以医案为单位编序,不分卷次。每论首记病例和治疗过程,然后再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为根据,结合个人见解加以剖析,阐发病机和处方用药的心得。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治的病例。案例中不仅记载了许氏按《伤寒论》常法治疗各种病症的经验,而且还记述了他根据仲景制方本意,灵活变通施治的体会。该书所载医案,在历代病案中堪称佳作。清人俞震在《古今医案按》中曾评价道:许氏“所存医案数十条,皆有发明,可为后学楷模”。许叔微后又著《普济本事方》,某些方后举有用此方治愈的医案,可谓以方类案的早专书。 上述之《小儿药证直诀》《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三本书,是宋代医家为自己总结医案经验之帀始,又各具特色。因此可以认为个案著作始于宋之钱乙与许叔微。除此之外,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也附录妇科验案。 (二)为官方医学生考试的内容之一 宋代的太医局为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医科呈文》载,对医学生的教学,不但强调理论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理论考核之中规定每年考三场,前两场考三经大义题,第三场即考假令病法三道。“假令病法”即我们今天之病案分析处理。实际医疗技术的锻炼,则是令高年级医学生轮流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的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并且发给每人印纸(即今所说之医案纸),令每人记录治疗的经过和结果,这就保留了不少医案。 所以说医案一门,至宋代已受到官方及医家的普遍重视,其时医案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有医案专著出现;医案大量散见于经史、文艺书籍之中;已有官方规定的医案分析考试及太医院医学生实习医案记载。但此时个案专著仍较少,医案、医话、医事三者仍未明确分家。 继宋以后,金元时期,医家记录医案更加普遍。不仅散在于文艺书籍之中,个案总结亦为医家所重视。金元诸家大多采取以论附案的方式记载医案。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张从正的《儒门事亲》都是以论附案,或边论边案,或夹论夹案,理论与医案前后印证;王好古的《阴证略例》、罗天益的《卫生宝鉴》则在医论书中专门辑出一篇“医验”“治验”,集中记载典型医案;滑寿《校注十四经发挥》书前的序文中集存了十数则医案。上述医案,不仅充分反映了各医家不同的学术观点、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为后世医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张子和医案,见于《儒门事亲》,200余则,其案记述病因、辨证、治法、立方较详,用药多主寒凉,擅用汗、吐、下三法,体现了张子和以攻邪为主的学术特点。李东垣医案,散见于《脾胃论》《兰室秘藏》二书,述案周详,辨证确切,处方药多量轻,擅用升阳益气之法,反映了李东垣善于扶正祛邪、顾护正气的风格。朱丹溪医案,流传较多,多以夹叙夹议的写法,阐明其滋阴降火的学术特点。 四、明清 明清两代,是中医医案发展成熟时期。明代已经有了较为规范的医案之作及医案写作要求,并首次出现了医案专著 —江瓘《名医类案》,可谓医案史上划时代的专著。清代医案著作大量涌现,表现出不同风格和特点,并帀始注重医案理论的研究,医案整理研究形成不同的流派。 (一)医案书写格式开始规范 明代韩懋《韩氏医通》及吴昆的《脉语》之中,则注重从理论方面对医案加以研究,明确指出医案书写应规范化、标准化。 韩懋在《韩氏医通》中明确指出,书写医案要有一定的格式:“六法者,望、闻、问、切、论、治也。凡治一病,用此式一纸为案。首填某地某时,审风土与时令也;次以明聪望之、闻之,不惜详问之,察其外也;然后切脉、论断、处方,得其真也。各各填注,庶几病者持循待续,不为临敌易将之失,而医之心思既竭,百发百中矣。”指出凡治一病,首填某地、某人、某年月日,然后再记录“六法兼施”的内容,即望形色、闻声音、问情状、切脉理、论病源、治方术六大部分。 吴昆在《脉语 脉案格式》中对以上韩懋的“六法兼施”作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吴氏指出,应按“七书一引”格式书写,必引经旨以定病名。他们的理论研究对于维护医案的纯洁性,提高医案的科学性很有意义。此后,医家书写医案便注意删去浮繁,使医案、医话、医事记载明确分家。 清初医案对后世影响大的当推喻嘉言《寓意草》及马元仪的《印机草》。《寓意草》列“与门人定议病式”一节,专门讨论医案的规范化格式:“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症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 —详明,务令纤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某年者,年上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某龄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症药物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肠胃乖和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推十二经脉受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里无差忒也。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顺,事成如律度也。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者,求一定不差之法也。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乃药之制,不敢滥也。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乃药之宜,不敢泛也。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者,用药上之法。寒热温凉平。合之酸辛甘苦咸也。引汤名为加减者,循古不自用也。刻效于何时者,逐款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五行定痊期也。若是则医案之在人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不爽也。 ”其“议病式”基本上承袭了吴昆的“脉案格式”,只在个别地方稍作改动和补充,喻氏所定的医案内容,若按现代医学的记载方式看,已经初步达到了现代病案记录的基本要求。 《寓意草》书案详尽,辨证精细,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印机草》则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当,不失为医案专辑的好书。 (二)医案专著出现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