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我们内心的冲突

我们内心的冲突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中 图 价:¥27.0(5.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我们内心的冲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521894
  • 条形码:9787569521894 ; 978-7-5695-2189-4
  • 装帧:8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我们内心的冲突 本书特色

每次读这本书,都是一次心理突围。 ——资深心理咨询师 武志红 我们的内心容纳着各种矛盾冲突,既是痛苦,也是才能,只有当你愿意承受打击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情感心理作家 苏岑 霍妮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者之一,她的理论为推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美]社会心理学家 马斯洛

我们内心的冲突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通俗易懂的心理自助读物。社会心理学 先驱、新弗洛伊德主义者、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重要著作。她 是与弗洛伊德、阿德勒、弗洛姆齐名的精神分析领军人物。备受苏 岑、张德芬、武志红、曹舟力等国内心理学者推崇。 二、精准解读现代心理病症、剖析内心冲突根源。提出人们内心的 冲突与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紧密相连。一旦这些关系有了改善,这 些倾向就可以改变。同时反对“童年经历决定一生”的观点,对于 当代精神分析中过度强调童年经历的做法持批判态度。她认为精神 分析更应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关注个体当前的情况。 三、内容浅白易懂,无删节译本,论据扎实、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符合大众阅读习惯。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现代人可能遇到的内心冲突和困惑及其产生的根源 和由于未解决冲突而产生的种种后果。社会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始 终坚信人的天性都是无害的,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只要愿意改变, 永远都不晚。她从探究矛盾背后的心理机制入手,抽丝剥茧地剖析 导致所有矛盾现象的*基础的人格冲突。启发读者以第三视角的姿 态观察、了解、分析自己,进而尝试着改变自己。

我们内心的冲突 目录

**部分 神经症冲突与解决途径 章 神经症冲突的辛酸 第二章 基本冲突 第三章 亲近他人 第四章 对抗他人 第五章 远离他人 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第七章 外化作用 第八章 虚假和谐的辅助手段 第二部分 未解决冲突的后果 第九章 恐惧 第十章 人格的贫乏 第十一章 绝望 第十二章 施虐倾向 总结 神经症冲突的消除 译后记
展开全部

我们内心的冲突 节选

冲突在神经症中的重要性往往是超乎想象的。然而,要洞察冲突却非易事,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冲突在本质上是无意识的,但更多的是因为神经症患者会施展浑身解数去否认冲突的存在。那么,是什么征兆使我们有理由怀疑潜在冲突的存在?在前一章所举的例子中,有两个因素表明冲突的存在,两个例子都相当明显—**个例子中是疲乏,第二个例子是偷窃。其实每种神经症症状都指向一种潜在冲突,也就是说,每种症状多多少少都是某个冲突的直接后果。我们会逐渐看到,未消除的冲突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它们如何产生焦虑、抑郁、优柔寡断、怠惰、孤僻等情绪。弄清楚这里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将我们的注意力从显性紊乱转向源头—尽管这并不会揭露这个源头的确切性质。 表明冲突在起作用的其他征兆则是自相矛盾的行为。**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这个男人相信决策过程有问题,也相信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却没有表示任何抗议。第二个例子中,一个珍视友谊的人转而要窃取朋友的钱。有时,他们自己也不会意识到这种矛盾,但更多时候,即便在毫无经验的观察者看来都一目了然,他们仍然熟视无睹。 就像体温升高是生理紊乱的明确指标一样,自相矛盾也是存在冲突的指标。举几个常见例子:一个极度渴望结婚的姑娘,却畏惧任何男人的靠近;一位母亲过于关心她的孩子们,却常常忘记他们的生日;一个对别人一贯慷慨大方的人,却对自己节衣缩食;一个向往离群索居的人却从不独处;一个对大多数人宽宏大量的人,却对自己锱铢必较。 与症状不同,自相矛盾常常能使我们对潜在冲突的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例如,急性抑郁本来只说明一个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但如果一个过于奉献的母亲忘记孩子的生日,我们可能会倾向于认为,这个母亲更热衷于塑造一个好母亲形象,而不是真爱孩子。我们甚至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她的理想可能与她无意识的施虐冲动—让孩子受挫等,正在发生冲突。 有时,冲突也会浮出水面,也即是,有意识地体验到冲突本身。这似乎与我“神经症冲突是无意识的”这一主张相矛盾,但其实出现的只是将真实冲突扭曲变形或篡改过后的东西。因此,如果一个人面临着必须做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刻,尽管他有避重就轻、闪烁其词的技术,但也派不上用场,那他就可能被一种有意识的冲突所拉扯。现在他完全无法决定是和这个女人还是那个女人结婚,或是否要结婚,是做这份工作还是那份,是继续保持还是解除一项合作关系。于是,他会经受巨大的折磨,从一个极端穿梭到另一个极端,完全无法做出任何决定。他可能忧心忡忡,求助于精神分析师,期望分析师把相关的具体问题弄清楚。然而他必然失望不已,因为当前的冲突只能说明他内心的冲突*终爆发。如果不认识到问题背后所潜藏的冲突,不踏上这条宛然曲折的漫漫长路,就不可能解决这个令他烦恼痛苦的问题。 在其他例子中,内心冲突可能被外化,在这个人的意识中表现为自身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他发现毫无根据的恐惧与抑制干扰了他的渴望时,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内心这股逆流来自更深的源头。 我们对这个人了解越多,就越能辨别出引起症状、自相矛盾的行为与表面冲突的冲突要素—而且,我们必须补充,他的情况也借由大量各式各样的矛盾而更令人费解。所以我们不禁会问:是否有一个基本冲突潜藏于所有这些具体冲突的背后,并从根本上造成了这些冲突?我们是否可以根据诸如婚姻中的问题来描述冲突的结构?如在这段婚姻中,那些毫无干系的争论无止无尽,关于朋友、孩子、财务、进餐时间、用人等,这些是否说明这段关系本身根本不和谐? 人格中存在基本冲突,这个观念由来已久,并在各种宗教与哲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光明与黑暗的力量,上帝与魔鬼的力量,善与恶的力量,都是这种观念的某种表达方式。在现代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在这方面和在其他方面一样,做了开拓性的研究。他的**个假设是,基本冲突是本能驱力与禁忌环境之间的冲突,我们的本能驱力盲目地渴望满足,而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戒律森严。这种环境在早年被内在化,从那时起便表现为冷峻的超我。 这里不太适合认真讨论这个观念,那需要重述所有反对力比多理论的争议。我们还是试着理解这个概念本身的意思吧,尽管我们摒弃了弗洛伊德的前提假设。那么,剩下的争议就在于:原始的自我中心动力与令人敬畏的良心的对立,是我们各式各样冲突的基本来源。正如后面会看到的,我也认为这种对立(或在我的思考方式中类似于对立的东西)在神经症结构中占据显要地位。我所质疑的是它的基本性质。我认为,尽管它是一种重要冲突,但它却是次要的,是神经症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这种驳斥观点的依据稍后会愈加明显。这里只提出这个理由:我并不认为,渴望和恐惧中的任何冲突都能让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分裂到这种程度,也不认为它们引发的后果的危害竟足以毁掉一个人的生活。像弗洛伊德假设的那种心理处境便意味着,神经症患者仍然有能力全心全意地追求某些事物,只是恐惧的阻滞作用挫伤了他的这种努力。在我看来,冲突的源头是神经症患者丧失由衷地达成愿望的能力,因为他的愿望是分裂开来的,也即是,他的种种愿望是背道而驰的。这样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就的确比弗洛伊德所想象的更严重、更危急。 虽然与弗洛伊德相比,我认为基本冲突的破坏性更强,但我也认为*终消除冲突的可能性会更大。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基本冲突具有普遍性,一般不可能消除,所能做的只是更好地妥协或控制。根据我的观点,神经症基本冲突不一定生来就有,如果它产生了,也有消除的可能—只要这个受折磨的人不畏艰难困苦。这个差别不在于乐观或是悲观,而是必然来自我们假设上的差异。弗洛伊德后来对于基本冲突的解释在哲学上相当具有吸引力。先不管他这个思路的各种内涵,归根结底,他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理论是人类建设性动力与破坏性动力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本身并不是想把这个理论与冲突联系起来,而是防止两种动力混合在一起。譬如,他发现可以将受虐和施虐动力解释为性本能和破坏性本能的融合物。 要把这个理论运用到冲突研究中,就需要引进道德价值观。然而,弗洛伊德又觉得这些东西是科学世界的非法入侵者。按照他的信念,他力图发展一种与道德价值观无关的心理学。我相信,这种想要从自然科学的意义上表现“科学化”的努力是强有力的原因之一,解释了为何弗洛伊德的理论与疗法被限定在非常狭窄的渠道内。尤其是,这似乎还导致了他没有领会到冲突在神经症中的作用,尽管他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研究。 荣格也很重视人类的对立倾向。他对于在个体中起作用的种种矛盾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他把它作为一个普遍规律:任何元素的存在必然意味着其对立元素的存在。如,一种外在的女性气质暗示着一种内在的男子气概;一种表面的外倾性,暗含着一种隐藏的内倾性;表面看起来是思维和推理占优势,而内心是情绪感觉占优势;等等。从这点上看,荣格似乎把冲突视为神经症的基本特征。然而,他接下来说,这些对立所具有的不是冲突性,而是互补性—目标是要接受双方面,从而趋近完整。在他看来,神经症患者是一个被困于单面发展之中的人。荣格用互补律来阐释这些观点。现在,我也意识到了对立倾向包含互补的成分,完整的人格离不开任何一方。 但我觉得,这些对立倾向已经是神经症冲突的产物了,它们之所以如此顽强,是因为它们代表着尝试解决的努力。例如,如果我们把倾向于内省、回避以及关心自己的感受、想法或幻想胜过他人视为一种真实的倾向,也就是说,这些倾向在本质上是由体验所建立和加剧的,那么荣格的推理就是正确的。有效的治疗过程会显现他所隐藏的“性格外倾”倾向,会指明单面发展的危害,会鼓励他接受和实践这两种倾向。然而,如果我们把内倾性(我更愿意称之为神经症离群)视为一种手段,用来逃避那些因为与他人近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冲突,那么治疗的任务就不是鼓励他更外向,而是分析潜在的冲突。只有消除了这些潜在冲突,才可能接近全心全意这个目标。 现在继续推演我的观点,我还在神经症患者指向他人的基本矛盾态度中看到了基本冲突。在讨论细节之前,请大家注意一下这种矛盾在《化身博士》小说中的戏剧性。我们看到主人公一方面脆弱、敏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而另一方面又冷酷无情、自私自利。当然,我并不是说神经症的分裂严格按着这个故事的线路走,而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矛盾态度的生动描写。 想从遗传学角度着手阐释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追溯到我所说的基本焦虑 [1] 上,这里所指的是孩子在潜在的敌对世界中的孤立感和无助感。环境中各式各样的敌对因素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冷漠、反复无常的行为、不尊重孩子的个体需求、蔑视态度、称赞过盛或缺失、缺乏真实可靠的温情、必须在父母的争吵中选择立场、责任过多或过少、过度保护、与其他孩子隔离、不公平、歧视、不信守诺言、敌对气氛等。 关于这一点,我唯一特别关注的因素是孩子对于环境中潜在的虚伪的感觉:他觉得父母的爱、基督教慈善事业、诚实、慷慨、宽容等可能只是假装的。在这点上,孩子感觉到某些东西确实是虚伪的,但还有一些可能只是他对于种种矛盾行为的反应,而这些矛盾是他在父母行为中所感觉到的。然而,这些感受往往结合了各种限定因素。而这些因素可能显而易见或深藏不露,所以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只能循序渐进地识别这些影响孩子发展的因素。 在这些干扰条件的烦扰下,这个孩子摸索着生活下去的路,摸索着应对险恶世界的路。尽管,他自己会懦弱与恐惧,但还是无意识地形成了他应对环境中特定势力的策略。通过摸索,他不仅发展出自己特有的策略,还形成了持久的人格倾向,这些倾向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我把它们称为“神经症倾向”。 如果我们想要知道冲突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势必不能一味关注个体倾向,而应纵观这个孩子在这些环境中可行和实际的动向。尽管我们暂时看不见细节,但我们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到他应对环境的基本动向。一开始可能杂乱无序,但*后从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他可以亲近他人、对抗他人或远离他人。 在亲近他人时,他接受自己的无助,尽管存在隔阂与恐惧,他还是试图赢得他人的爱,试图依赖他们。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与别人相处时感到安全。如果家庭中有不同的阵营,他会选择有至高权威的一方。通过顺从他们,从而得到归属感和支持感,这使他不再感觉那么孤立无援。当他对抗他人时,他接受身边的敌意,并有意无意地决定反抗。他完全不信任别人对他的感觉和意图。他以任何力所能及的方式反抗。他想要更强,想要击败别人,部分出于自我保护,部分出于报复。当他远离他人时,他既不想有所归属,也不想有所抗争,而是拉开距离。他觉得自己跟别人没什么共同点,别人无论如何也不了解他。他用自己的性格、玩具、书和梦想等建立了一个个人世界。 对于每一种态度,都有一个涉及基本焦虑的突出因素:**种态度是无助,第二种态度是敌意,第三种态度是孤立。但事实是,这个孩子不可能真心采取任何一种行动,因为在这些态度赖以发展的环境中,三种态度都一定会出现。我们纵观所见的只是占主导性的动向。 如果我们现在跳到发展成熟的神经症,这就更显而易见了。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些成年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刚刚说的某一态度十分明显。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其他倾向也没有停止发挥作用。 在一种依赖和服从为主导的类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攻击倾向和离群需要。一个敌意占主导的人也有依从性格和离群需要。而一个离群性格的人不会没有敌意,或不会不需要爱。 然而,主导性态度是*能决定现实行为的态度。它反映了应对他人的途径与手段,人们在使用这些途径与手段的过程中感到舒适自在。因此,一个离群索居的人,通常会使用无意识手段来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因为只要与他人近距离接触,他就茫然不知所措。 再者,主导性态度经常是(但并不总是)他的意识所*能接受的态度。

我们内心的冲突 作者简介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德裔美国人,医学博士、心理学 家、精神病学家。她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 人物,是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代表作有《我们内心的冲 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