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作者:徐志刚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B5 页数: 480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157.5(7.5折) 定价  ¥21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35372
  • 条形码:9787030635372 ; 978-7-03-06353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政府决策部门人员、科研工作者、在校研究生、农民合作社经营者等,读者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城市化等基本国情,系统分析和科学研判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道路和策略选择,并就法律完善和政策优化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的总体研究目标是全面把握和客观评判我国10多年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事实、成就和面临困境,通过理论分析明确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经济社会的多个视角实证研究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较为普遍面临服务功能不足、治理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和障碍,基于我国小农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和城市化等基本国情,系统分析和科学研判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道路和策略选择,并就法律完善和政策优化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目录

目录
开篇
第1章 导言 3
1.1 本书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3
1.2 本书研究目标与总体框架 10
1.3 本书研究贡献和可能创新 18
参考文献 21
第2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3
2.1 概念界定 23
2.2 理论基础 26
2.3 文献综述 38
参考文献 67
上篇 发展事实与成效
第3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基本事实 83
3.1 政府扶持合作社的政策演进 83
3.2 成绩与问题:基于500家合作社的抽样调查数据 86
参考文献 116
第4章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118
4.1 引言 118
4.2 文献综述 119
4.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121
4.4 计量经济分析 127
4.5 结论与政策建议 132
参考文献 133
第5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对不同角色农户生产的影响 136
5.1 引言 136
5.2 合作社对农户生产的影响机制分析 137
5.3 不同角色农户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比较 141
5.4 合作社对不同角色农户生产的影响 145
5.5 结论 154
参考文献 154
第6章 收入效应与利益分配:中国农民合作效果研究 156
6.1 引言 156
6.2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158
6.3 合作社不同角色农户收入比较 162
6.4 合作社对不同角色农户的影响 164
6.5 总结与讨论 176
参考文献 177
第7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农户参与:“自选择”还是“被参与” 181
7.1 一个关于合作社农户参与的分析框架 182
7.2 研究方法 186
7.3 结果与分析 188
7.4 结论 194
参考文献 195
中篇 发展困境与缘由
第8章 农民合作社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条件 199
8.1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 199
8.2 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逻辑框架 202
8.3 合作社的功能形成: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模型 210
参考文献 219
第9章 组织化潜在利润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发展的影响 221
9.1 引言 221
9.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224
9.3 村庄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及与种植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的关系 229
9.4 计量经济模型与估计结果 232
9.5 结论 238
参考文献 240
第10章 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44
10.1 引言 244
10.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246
10.3 模型、变量与数据 249
10.4 实证分析结果 252
10.5 结论与讨论 261
参考文献 262
第11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统一购买农资:价格谈判与质量控制视角的分析 265
11.1 引言 265
1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266
11.3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270
11.4 购买规模、市场批零价差率、质量控制与合作社农资统购的
相关关系分析 272
11.5 估计结果与讨论 274
11.6 真实世界的证据:农资统购难以形成的补充分析 280
11.7 结论及启示 282
参考文献 283
第12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统一销售产品:产品溢价与产业风险 285
12.1 引言 285
12.2 合作社统一销售服务优势 286
12.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291
12.4 模型设定、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296
12.5 产品溢价、产业风险与合作社统一销售的相关关系分析 299
12.6 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 301
12.7 结论与启示 304
参考文献 305
第13章 农民合作社开展生产性集体投资:资本投入与利益机制安排 307
13.1 引言 307
13.2 理论分析 309
13.3 真实世界的证据:合作社开展生产性集体投资典型案例分析 312
13.4 结论与讨论 318
参考文献 319
第14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合作博弈与合作盈余分配机制安排 321
14.1 引言 321
14.2 合作社成员异质性条件下的合作博弈与利益分配 322
14.3 农民合作社盈余分配基本情况 326
14.4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329
14.5 典型案例介绍:以江苏省溧阳市某板栗合作社为例 332
14.6 结论与启示 334
参考文献 336
第15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利益分配的机制安排与现实选择逻辑 337
15.1 合作社利益机制安排:高组织成本下的按交易量返还 337
15.2 现实选择与选择逻辑:理论分析与案例介绍 338
15.3 现实制度安排的原因:低组织成本下的激励相容 348
15.4 结论与讨论 349
参考文献 350
下篇 发展前景与政策
第16章 农民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现实检视 353
16.1 引言 353
16.2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检视办法 354
16.3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现实检视 356
16.4 现实中合作社不具有“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本质的成因 363
16.5 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合作社? 368
16.6 结语 370
参考文献 370
第17章 中国小农经济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373
17.1 中国小农经济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373
17.2 合作社在中国发展的条件和适宜性:与美日之比较 376
17.3 合作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未来 381
参考文献 385
第18章 内部动力、外部支持与农民合作形式多元化 386
18.1 引言 386
18.2 农民合作形式、治理结构及其演进规律差异 388
18.3 合作组织形式及其多样化形成的内部动力与外部条件 391
18.4 合作组织形式多样化对中国合作社未来发展的启示 396
18.5 结论 400
参考文献 401
第19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规范化”与现实道路选择 404
19.1 引言 404
19.2 合作社成员的显性利益与隐性利益 405
19.3 考虑组织成本的合作社利益机制安排 407
19.4 合作社的规范与规范的合作社 409
19.5 中国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411
参考文献 413
第20章 社会资本、政策资源获取与成员受益 415
20.1 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415
20.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17
20.3 政策性资金获取与分配:基于三省实地调研数据的分析 420
20.4 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423
20.5 结论与政策建议 429
参考文献 430
第21章 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优化 432
21.1 引言 432
21.2 学术研究中合作社名实之辩的意义 434
21.3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 436
21.4 需要中国特色的合作社理论吗? 437
21.5 需要修改《合作社法》吗? 440
21.6 结语 442
参考文献 443
第22章 全书总结与政策建议 445
22.1 主要结论 445
22.2 政策建议 449
展开全部

转型背景下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与经验 节选

开篇 第1章 导言 1.1 本书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的重要性,在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并从“统”和“分”两个层次提出了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两个转变”的政策要求。在“统”的层次上,《决定》提出:“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在“分”的层次上,《决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特别是重点培养种养业能人大户,通过他们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户和“领头雁”。 农民合作社(简称合作社) 是中国农业经营方式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农户分散经营具有制度上的潜在优势,这一点在理论或经验上都不太难找到有力的支持证据。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合作社能够通过成员之间的合作实现外部交易的内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合作社一方面有助于降低单个农户与外部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实现合作,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合作社通过成员合作可以实现农户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以获取规模经济,或者因为通过合作可以提高市场谈判地位和能力,对抗垄断,或者因为通过集体投资可以实现新技术引进和技术、产品创新来谋求超额利润。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亚地区,合作社多运行良好,为各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USDA,2013;Filippi,2012;Bijman et al.,2012)。许多国家经验表明,合作社对于促进就业、益贫增长与社会和谐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社在减少技术风险、降低交易费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市场、改善农民生活方式、完善乡村治理等方面也发挥了公司等其他组织无可比拟的优势(Zhou et al.,2016;Naziri et al.,2014;Valentinov,2007;Herbst and Prüfer,2007;Tripathi et al.,2005;LeVay,1983;周洁红等,2019;周文灿,2015;钟真和孔祥智,2012)。北美、北欧和日本等地区(国家)农业发展过程中合作社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福利改善发挥的积极作用也验证了合作社的价值(周应恒等,2013;黄祖辉和梁巧,2007)。 中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均分土地制度决定了中国全局性的小农经营特点,并使中国“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破局异常艰难。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小农户”经营,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也被称为小农经济。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和农地均分制度对中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减少农村内部收入差距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对农民增收的制约也日益明显。小农经营不仅制约农户采用机械化和新技术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农技推广、小农与现代市场融合的难度和成本(黄季焜等,2008)。此外,小农家庭经营具有自产自用的组织特点,即在土地不足的情况下会因生存需要而在土地上持续投入劳力,直到边际报酬下降到近于零。因此,尽管小家庭农场的单位面积产量可能高于经营式农场,但劳动生产率则要低于经营式农场(黄宗智,2010),这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提升的可能性。而且,随着中国小农户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开放、流动、分工、社会化的大市场中,小农在规模、信息、资金、技术和抗风险等方面的弱势位置,决定了他们在资源配置、市场竞争、利益分享、抵御外部市场冲击,以及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甚至身陷诸多困境,这些挑战和困境要求小农在竞争中必须扬长避短,通过发展自身能力和提高组织化程度来谋求生存状况的改善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白军飞等,2014)。 合作社相对农户分散经营的潜在优势,以及中国小农分散经营对农业生产日益凸显的不利影响和小农在参与现代大市场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与面临的困境,促成了2007年后中国政府对合作社发展的大力支持。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简称《合作社法》)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政府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对合作社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扶持。在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发展迅速,合作社数量和成员数量都有飞跃式增长。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合作社有153.1万家,每个行政村拥有2家以上合作社,入社农户10 090万户,覆盖了全国42%的农户。“十二五”期间,合作社数量增长近3倍,农户入社率提高近31个百分点。 然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的合作社在实践中却极少能够遵循经典的制度安排,它们在两方面的表现普遍不太理想:一是合作社服务功能较为薄弱(黄季焜等,2010),各项服务功能提供比例都较低,对成员影响有限;二是即便提供了相应的服务功能,在盈余分配环节也很少会实行按交易量返还(应瑞瑶等,2016)。 在经历《合作社法》出台后的这轮数量增长式发展后,中国合作社发展质量和不规范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提醒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官员开始反思中国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和策略及相关理论问题(徐旭初,2013)。事实上,关于中国合作社的发展成效和功过得失,学界和政界人士自《合作社法》出台两三年后就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持非常肯定的观点,有的持非常消极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一方认为,中国合作社发展成效显著,虽然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总体上中国合作社发展迅速,在提升农户生产组织化水平上已发挥积极作用(陈富桥等,2013;伊藤顺一等,2011;蔡荣,2011;邓宏图和崔宝敏,2008;黄祖辉和梁巧,2007)。这种支持的观点主要来自官方的报告、一些针对成功合作社的案例研究,以及少数基于特定合作社个案对成员影响的实证研究,他们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合作社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接受合作社发展初期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后续再逐步规范。然而持消极观点的一方则认为,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暴露的问题远远超过成绩(徐健和汪旭晖,2009)。由成员自己组建的合作社较少,普遍存在以合作社名义套取政策资源的现象,合作社民主治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形同虚设,合作社“名实不符”“有名无实”“假合作社”“翻牌合作社”“精英俘获”“大农吃小农”“农户被参与”等问题严重,这迫使许多学者开始深刻反思我国合作社发展的策略和成效(邓衡山和王文烂,2014;潘劲,2011;崔宝玉和陈强,2011),甚至质疑中国有没有真正的合作社。 中国合作社发展走到了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总结和理性反思的十字路口。关于中国合作社的发展,有若干重要问题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扎实的实证分析进行深入研究来予以解答,从而为我国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前景、方向和政策优化提供建设性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组问题:中国合作社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对农民生产和收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农民参与程度怎样?存在哪些问题? 虽然合作社在过去多年被视为解决我国小农困境的重要策略,也被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虽然关于合作社发展成效的争议如此激烈,但现有研究和文献对于合作社发展状况与成效的判断和分析因为所依据数据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结论的一般性和严谨性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现有研判合作社发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