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佛学概论

作者:姚卫群
出版社:线装书局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56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4.9(6.5折) 定价  ¥6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佛学概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2043343
  • 条形码:9787512043343 ; 978-7-5120-4334-3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佛学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佛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专著。曾在2002年出版过,此次出版对多处内容做了更新和修订。书中对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扼要地勾勒,对佛教主要典籍的形成、发展及种类进行了概述,并就佛教学说中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系列专题研究。作者考察了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念及核心思想,阐述了它们的产生原因、发展脉络、历史影响等,探讨了佛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和人生所起的作用、在人类思想发展目前所具有的地位等。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院所学者的专业用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系统了解佛学知识的基础读物

佛学概论 目录


自序

**章 印度佛教发展概要
一、佛教的产生及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佛教的分裂与基本部派的主要学说
三、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大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
四、初期大乘佛教与般若中观学说
五、小乘佛教的发展及重要学说
六、中期大乘佛教与瑜伽行派
七、后期大乘佛教与佛教在印度的衰亡

第二章 中国佛教发展概要
一、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二、东晋至南北朝佛教
三、隋唐五代佛教
四、宋代至近代佛教

第三章 佛典概说
一、佛教经典的形成
二、印中佛教史上影响较大的佛典
三、主要的大藏经

第四章 戒律论
一、佛教*初戒律的形成
二、佛教戒律的主要种类
三、佛教戒律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

第五章 禅思想
一、“禅”的原文与主要含义
二、禅思想在印度的形成和主要特点
三、禅思想在中国的变化和主要特点

第六章 空观念
一、早期与小乘佛教中的“空”观念
二、大乘佛教的“空”观念
三、“空”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七章 心识观念
一、“心识”观念的主要含义及基本发展线索
二、早期佛教中的“心识”观念
三、小乘有部等的“心识”观念
四、一些早期大乘经与中观派的“心识”观念
五、瑜伽行派的“心识”观念
……
第八章 中道观念
第九章 二谛理论
第十章 无分别观念
第十一章 佛性观念
第十二章 因果观念
第十三章 法类别论
第十四章 轮回观念
第十五章 涅檠观念
第十六章 因明学说
第十七章 伦理思想
第十八章 与婆罗门教的理论关涉
主要参考书目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佛学概论 节选

  分别瑜伽品论及了佛教的止观①理论,并强调“识所缘唯识所现”。认为“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地波罗蜜多品论述了菩萨十地,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还论述了菩萨的“六种所应学事”,即所谓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  如来成所作事品论述了如来的法身之相和化身之相,认为如来的法身之相不可思议,无戏论,无所为;如来的化身可作业,如世界起一切种类等。如来的化身之相有生起,法身之相无生起。《解深密经》在理论上的*重要之处是对心意识的分析。作为事物根本的识可以保存人过去的记忆、经验,还可以保存人们过去行为产生的业,它因而被称为阿赖耶识或藏识;此识还是生死轮回的种子,是人生存的根源,生命存续的主体,能“于身随逐执持”,具有“执持”作用,它因而也被称为阿陀那识或执持识。《解深密经》在论述这种心意识时极力将其与有我论划清界限。如该经中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②这里的阿陀那识作为轮回的种子是不断变化的,与婆罗门教的本身不变的“我”不同。但一般人(凡愚)很难将其区分清楚,容易将二者相混,导致有我论,因而佛对一般人是不讲这种甚深秘义的,但在《解深密经》中却讲了。在实际上,此经中讲的“阿陀那识”或“阿赖耶识”虽然不能等同于婆罗门教中讲的“我”,但确实起了一个轮回主体的作用,这是该经的一个特色①。《解深密经》中提出的三相和三无自性的观念,对诸法的本质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实际上是认为诸法本身是不实在的,它们不过是人的假名施设,要依赖于其他的缘,因而没有自性。这也是大乘佛教的一种空观。但这种空观与先前的一些大乘经或中观派的空观并不完全一样。因为该经还强调所谓“阿陀那识”或“阿赖耶识”,它是一切的种子,诸法要依赖于它。因而该经的这种空观是唯识观念基础上的空观。先前的一些大乘经和中观派中虽然也谈到“识”的作用(如在《华严经》和《大智度论》中),但毕竟不像《解深密经》这样将整个理论基础放在“识”之上,作系统的唯识论证。《解深密经》提出的世尊说法的三时理论也较有特色。**时为发趣声闻乘者说,以四谛相转正法轮,属未了义;第二时为发趣修大乘者说,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等,以隐秘相转正法轮,亦属未了义;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依一切法皆无自性等,以显了相转正法轮,属真了义。这是一种教判理论,它为佛教经典中出现的理论差别提供了一种解释。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教判理论的种类增多,影响趋大。《解深密经》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提出了许多先前大乘经论中未提及的思想,或这些经论中虽有提及但却未展开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另一重要派别瑜伽行派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瑜伽行派的许多理论是在此经思想的基础上构筑的,因而此经也被看作是瑜伽行派的基本经典。  续出的大乘经中除了上述三种影响较大的经典之外,还有《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密严经》、《金光明经》等。《大乘阿毗达磨经》的原本未能流传下来,其内容主要从其他一些佛典的引用中得知。该经中提到了“阿赖耶识”、“三性”等重要的唯识思想,与《解深密经》所起的作用类似。《楞伽经》中提到了“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阿赖耶识”等概念。《密严经》中也对“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进行了分析。《金光明经》亦提及了与唯识思想有关的一些概念,但其主要还是论述了四天王镇护国家及与密教相关的一些内容。这些经典与上述三种经典对推动大乘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佛学概论 作者简介

姚卫群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大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佛道教教研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祖籍江苏启东,1954年4月生于江苏徐州。1970年毕业于北京第八十中学,1977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语学院英语系,1981年毕业于北大南亚所,获哲学硕士学位,后在北大在职读研究生,199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赴印度、荷兰、奥地利、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泰国、越南等国作学术研究或访问演讲。现主要在北京大学从事佛教、东方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1年开始执教北京大学,开设过佛教导论、印度佛教史、佛教研究专题、东方哲学概论等课程。出版了《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佛教基础三十讲》《印度婆罗门教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研究》、《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编译)等十四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著作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曾被评为全国很好博士论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