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社会资本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

社会资本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

作者:刘艳巧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B5 页数: 152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67.9(7.9折) 定价  ¥8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社会资本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030672681
  • 条形码:9787030672681 ; 978-7-03-06726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社会资本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团队社会情境-过程视角的知识吸收能力-团队绩效为研究主线建立了团队社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团队内社会资本和团队外社会资本两个部分分析,本书的四个核心变量为团队内社会资本、团队外社会资本、知识吸收能力和团队绩效。

社会资本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现实背景及理论进展 1
第二节 本书主要内容 4
第二章 社会资本及相关研究 8
**节 社会资本内涵界定 8
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12
第三节 团队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 17
第三章 知识吸收能力及相关研究 23
**节 知识吸收能力的内涵 23
第二节 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28
第三节 团队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 33
第四章 团队绩效的内涵及测量工具 36
**节 科研团队的界定及团队绩效内涵 36
第二节 团队绩效的测量工具 38
第五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41
**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模型 41
第二节 变量的研究维度 43
第三节 主要研究假设 52
第四节 测量工具 55
第六章 变量测量及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65
**节 量表回收情况汇总及样本数据特征的描述 65
第二节 团队内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效度和信度 71
第三节 团队外社会资本的测量模型效度和信度 79
第四节 知识吸收能力的测量模型的效度和信度 82
第五节 团队绩效的测量模型的效度和信度 86
第七章 变量交互影响的验证 89
**节 团队内社会资本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 89
第二节 团队外社会资本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 102
第三节 知识吸收能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107
第四节 团队内、外社会资本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112
第五节 知识吸收能力在团队社会资本与团队绩效间的中介作用 115
第八章 社会资本、知识吸收能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 120
**节 社会资本、知识吸收能力与团队绩效关系汇总 120
第二节 学术环境的重要性:团队内、外社会资本的作用 122
第三节 学术能力的重要性:知识吸收能力的作用 125
第九章 结束语 128
参考文献 133
附录 调查问卷 142
展开全部

社会资本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高校科研团队的实证研究 节选

**章 绪论 **节 现实背景及理论进展 一、现实背景——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 。《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指出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深入推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成果转移转化 。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认识到:①科研工作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关键。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上。首先,科研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在研究与实践、再研究与再实践过程中磨炼出来的,科研工作是培养大师的重要环节;高校科研工作者需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其次,进行高校科研工作就是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同时科研工作不仅重视原创成果,而且强调成果的转化和利用,以更好地服务社会。②高校科研团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教育部科技司2018年工作要点》指出: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创新高校科研组织方式,协同推进面向“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加大先期培育和项目组织力度 。因此,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是提升科研能力的组织保障。作为高校科研工作基本要素的科研团队,肩负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重任,成为被重点关注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如何提升科研团队绩效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科研团队的建设,以提高团队绩效。在此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科研团队学术环境看:①在团队内部学术交流、互动方面,存在“交”而不“流”、“互”而不“动”的状况。虽然多数科研团队都建立了科研例会制度,包括定期召开会议、各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将获得的本专业领域中的关键信息进行交流,互补长短、互通有无。但沟通交流效果却有待提升,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每个人都像投入水中的石块,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一圈一圈波纹似的由亲至疏的关系网,造成团队成员间不能进行实质性的交流和互动,科研例会有时变成了形式。②在团队内部学术合作方面,存在“作”而不“合”的状况。正如德国科学家瑞格尔曼的拉绳实验告诉我们的:二人组的拉力为个人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更降至单独拉绳时八人总和的49%,单个人的拉力随团队成员人数的增多而递减,瑞格尔曼将其归因于“社会惰性”,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科研团队中,部分成员努力保护和减少自身知识付出而希望*多地获取其他成员知识资产的“免费搭车”心理形成了团队惰性。③在科研团队与外部的联系和互动方面,出现了有“协”无“同”的现象。大部分科研团队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鼓励团队成员参加专业领域学术报告会、交流会,拓宽研究思路,实现与外部力量的有效协同,但与“谁”协同、“如何”协同的思路不清晰会影响协同效果。 其次,从科研团队的学术能力看:科研团队的学术能力体现在其知识处理过程中,一方面团队成员个体知识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团队知识,不能实现1+1=2或1+1>2的效果;另一方面科研团队通过各种途径从外部获取的知识在分享、消化、利用中遇到多重障碍,形成知识过剩和知识冗余,知识无法转化为团队生产力。洪雁和王端旭(2009)指出,在科研团队中由于存在知识过剩现象,科研团队的知识利用率降低。虽然上述现象的产生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科研团队的资金、管理体制等,但从理论视角解释上述现象,明确影响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因素的内在关系及对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是我们关注的课题。 二、理论背景——相关理论的进展 (一)知识吸收能力理论 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其价值的实现不是自发完成的,通过开发与管理,知识才能显示其价值。知识管理学者达文波特(1999)指出:组织**持久的优势来自其集体所拥有的知识和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吸收能力理论作为知识基础观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Cohen和Levinthal(1989)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并将其界定为通过辨识、消化和利用环节学习外部知识的能力。这一开创性的研究把知识运作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组织辨识和评价知识、内部化知识并有效利用知识的能力。此后,许多学者的研究都以Cohen和Levinthal(1989)的研究为基础局部扩充或调整了研究的重点,强调知识吸收能力不仅包括辨识、获取外部知识的能力,而且包括整合、消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知识吸收能力被广泛地应用于组织管理研究领域。 (二)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概念,20世纪90年代在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受到学者的重视,并用于解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的现象。作为研究社会关系网络的学说,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个体本身的真实生存环境,个体都是生活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中的,关系网络规模、关系网络结构及关系网络特征是构成个体生存状态的三个维度,关系网络规模是衡量关系网络的基本要素,是指相互连接的个体成员有多少;关系网络结构是指一个网络中要素的构成;关系网络特征是指网络中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联系的频率、交流的深入性及价值观的差异等。关系网络结构及关系网络特征对网络成员的生存、发展和价值实现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关系网络结构和关系网络特征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近年,社会资本用于诠释群体内部关系及群体间关系,成为解释知识管理、创新绩效的重要变量。 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思考现实问题提供了指导:首先,高校科研团队是创新导向的典型知识型团队,工作特点是用知识去创造知识、应用知识,其行为过程主要是围绕着知识的交流、共享、整合、创新、利用等环节展开的,知识运作过程视角的团队学术能力表现为团队知识吸收能力;其次,从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看,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关系网络规模是经常联系的团队成员的数量,关系网络结构表现为团队内部成员的连接构成,关系网络特征表现为团队成员间的信任、互助和互动等。不同团队的内部关系网络是异质的,正是异质性的关系网络影响着团队绩效;从团队外部看,团队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顾客等实体间的协作组成了外部关系网络,网络成员间的联系和互动影响协同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关系网络视角的团队学术环境表现为团队社会资本。Dyer和Singh(1998)认为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应建立在社会互动、合作网络的基础上。王雎(2007)指出合作网络及群体内外的关系是认识知识吸收能力的一个关键视角。Kogut 和Zander(1992)指出知识的获取、分享及整合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或行政命令机制来完成,其本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因此,知识吸收能力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我们解释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社会资本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团队的内外关系网络规模、结构及特征是团队的一种环境资源,知识吸收能力理论使我们关注团队知识处理能力,即学术能力。虽然以高校科研团队绩效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很多,但以往的研究有两点倾向:一是忽略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独特知识性,更多地从团队培育、团队领导、团队建设及团队凝聚力等方面分析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二是忽略了科研团队的内、外部网络结构和特征等环境资源。李霞和刘国新(2012)指出目前高校科研团队研究有关领导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多,有关团队行为的研究相对欠缺。把团队知识吸收能力纳入团队环境资源中考虑能更加贴近科研团队的真实运作状态,能使现实生活中存在但在管理领域中常常被忽略的要素进入管理视野,更真实地揭示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形成机制。 第二节 本书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和目标 (一)研究对象 基于现实背景和理论研究进展,以社会资本理论和知识吸收能力理论为指导,以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资本和知识吸收能力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机制。为此需明确两个问题:**,作为测试样本的高校科研团队是先要明确的概念。概括国内众多学者对高校科研团队的界定,本书界定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创新为工作主线、以科研为主要工作任务、有共同的目标、研究方向稳定且明确的群体,一般团队成员为3~20人左右,有团队核心成员。具体包括课题组、研究生导师带领的研究生团队及隶属高校的研究所(中心)三种类型的团队。其中,课题组指有资助经费的纵向和横向课题组;研究生团队指由研究生导师带领的有明确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小组;研究所(中心)指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的隶属高校的实体。上述团队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科研工作,都要围绕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都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从事创新性活动,是高校科研团队的代表。第二,要明确研究层次。本书将研究定位在团队层面,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可分别选择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层次,宏观分析层次关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资本;中观分析层次关注组织和团队的社会资本;微观分析层次关注个体的社会资本。本书关注中观分析层次的团队社会资本,团队社会资本是集体层面社会资本的一种,Adler和Kwon(2002)用二分法提供了一种社会资本的研究轮廓,即组织外社会资本和组织内社会资本,以此为依据本书把团队社会资本界定为团队内社会资本和团队外社会资本两个组成部分。针对知识吸收能力的主体也分为国家和地区层面、企业层面、团队层面及个体层面,本书关注团队层面的知识吸收能力。 (二)研究目标 总体研究目标是解释团队学术环境、学术能力与团队绩效的关系,进而厘清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为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提供管理思路和重点。 围绕研究目标主要完成如下内容:通过文献与访谈研究,建立社会资本、知识吸收能力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本书的概念模型;就变量结构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编制各变量的测试量表并验证测量模型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根据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为科研团队绩效管理提供支持和决策依据。基于此研究过程,具体的研究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以社会资本理论为基础,团队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团队内社会资本和团队外社会资本两个部分,分别明确团队内、外社会资本的维度,这既是研究的目的之一,同时是深入研究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知识过程为切入点明确知识吸收能力的维度。 第二,分析团队内社会资本及各维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及各维度的影响;分析团队外社会资本及各维度对知识吸收能力及各维度的影响。 第三,分析知识吸收能力及各维度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第四,探讨团队内、外社会资本,知识吸收能力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第五,在厘清这些变量关系的基础上,揭示高校科研团队的运作机理,为高校科研团队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提高学术能力提供建议和对策。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Emerald、Elsevier等数据库,输入关键词“社会资本”“知识吸收能力”“团队绩效”,整理和分析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团队社会资本的研究进展、知识吸收能力的前因和后果变量的研究、团队绩效的测量模型;以社会学习理论、嵌入性理论及学习型组织理论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形成研究思路,提出相关的假设;整理和归纳团队内社会资本、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