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2.5(5.5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6884983
  • 条形码:9787506884983 ; 978-7-5068-849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本书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很多高校进一步开展了劳动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但是,值得重视的是,很多高校往往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实践育人,只是简单强调劳动实践锻炼,诚然,劳动实践锻炼十分重要,但不应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部,特别是针对已经成为成年人的高校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应重视在爱劳动、会劳动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懂劳动、善劳动,能够明劳动之理、善于从事创造性劳动。因此,高校劳动教育还需加强劳动科学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规定、劳动的创造价值、劳动的未来发展趋势,劳动作为人类本质活动的基本规律,由衷认可并懂得劳动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理念。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同时,又对大学和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需求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这本《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本书在分析劳动教育的基本问题基础上,按照努力创新、拓展劳动空间的思路,系统阐述了劳动教育与德育、创新教育(智育)、体育、美育结合的思路;同时分析了非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关注的劳动者生涯规划与伦理心理素养、劳动法律、社会保障与安全教育等问题。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目录


**章?? 劳动及其基本问题001

第二章?? 劳动教育主客体关系与工作思路017

**节?? 劳动教育的主客体关系017

第二节?? 上下贯通推动劳动教育的工作思路029

第三章?? 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041

**节?? 理解劳动教育内涵,发挥“立德树人”引领作用041

第二节?? 全面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思政工作素质 049

第四章?? 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融合060

**节?? 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创新理念060

第二节?? 理解生产实践系统演化实现创新与劳动教育结合077

第五章?? 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典型方法094

**节?? 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逻辑方法094

第二节?? 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创新方法107

第六章?? 产业文化美育体育融入劳动教育136

**节?? 依靠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与工匠精神服务劳动教育136

第二节?? 劳动教育与美育、体育有机结合153

第七章?? 劳动者生涯规划与伦理心理素养164

**节?? 劳动者生涯规划与劳动教育164

第二节?? 劳动伦理、心理与劳动者素质养成177

第八章?? 劳动法律、社会保障与安全教育194

**节?? 劳动法律规定概述194

第二节?? 劳动社会保障与安全教育210

参考文献 225


展开全部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节选

**章 劳动及其基本问题 大凡写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也有首先回答研究目的和意义的书写规范。于是,本书无法回避的事情就是要解决“教师如何做好劳动教育?”这个问题所要面对的一系列话题:劳动的价值和地位是什么?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劳动的价值是一成不变的吗?为什么要研究劳动教育?研究劳动教育要涉及哪些问题?等等。 因此,本书开篇就要介绍劳动的概念和劳动的基本问题。 一、劳动及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按照传统的劳动分类理论,劳动可分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大类。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劳动既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终归结为劳动创造。 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劳动。蜜蜂制蜂巢、河狸在水中筑坝等行为只是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一种动物的本能,而非在自觉劳动意识驱动下的劳动行为。而人类可以通过劳动活动主动改变自然界,通过有意识地制造工具,并利用工具改变自然对象,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对此,恩格斯深刻指出两者的区别:“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 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活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中介调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化的过程。” 不难发现,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定义首先告诉人们: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其次,这个定义强调劳动是以人作为劳动主体的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活动。再次,马克思强调应将劳动活动视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后,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改变了作为人的劳动对象——客观世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改变了人的主观世界,正如他提出的:“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释劳动创造的重大意义时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劳动创造在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乃至对未来的发展的作用。 在理解了劳动的定义之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劳动的价值: 一方面,认识人类劳动的本质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 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论断:“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 这段重要论断揭示了劳动的本质。因为,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可以归结为劳动的创造。 劳动的主体是人,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文明,这是人在劳动中的能动意义。劳动可以生产物质和精神产品并创造价值;同时,通过劳动人类社会也实现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客观规律。 不同类型的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成为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的成果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与传统劳动成果相对应的数字化劳动成果也层出不穷,这些成果成为人类社会成员可以消费的产品。 劳动巨大的创造作用,还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分工上,从原始人单一的狩猎或采集劳动形式到当代社会数以万计的职业门类承载的劳动形式,都来源于劳动;不仅如此,劳动形式也是不断变化,在旧有的劳动形式逐渐消失、新的劳动方式不断诞生的过程中,这些因素不仅实现了人类劳动实践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步,也使劳动系统更加庞大、不断完善,呈现出专门化、精细化特征。 由于劳动,人类得以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彻底告别刀耕火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同时,人作为劳动主体,在改变客体并使其满足主体需要的同时,也在改变作为劳动主体的人类本身;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以及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这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客观规律。 另一方面,劳动中带来的劳动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实现了人类技术领域的进步。 劳动工具被马克思主义称为劳动的“中介”,是劳动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参与物,也是全面了解劳动的重要因素。每一次新的劳动工具产生都会带来劳动形态的重大变化,进而引发生产方式划时代的变革,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社会历史形态的进步。 从旧石器时代简单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等原始工具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工具、钻孔和生火技术,原始社会的技术和劳动工具的进步记录了人类的发展。 正是源于劳动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剩余劳动产品,少数人占有剩余产品,生产资料由原来的氏族集体公有逐渐转变为个体家庭私有,私有制引发了阶级差别和矛盾,出现了国家,奴隶社会应运而生。 奴隶社会技术和劳动工具的典型代表是制作和使用青铜工具,青铜工具迅速提高了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商业和手工业依托青铜工具的进步和发展。 铁器的出现引发了劳动技术和工具的进一步发展。铁矿石更容易被开采、冶炼,更方便进行锻造加工,以铁为原料的工具比青铜工具更加结实、锋利和耐用,劳动生产效率更高。铁制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铁制兵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铁为原料的工具使用范围迅速扩大所导致的劳动效率提高和社会生产力进步,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 西方工业革命同样是源于劳动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在英国,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织机”和1776年瓦特改造升级的蒸汽机引发了**次工业革命。**次工业革命中,劳动技术和工具的进步实现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过程,也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导致资产阶级革命,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与资本家依靠旧的生产方式获得更高利润是存在矛盾的;这种来自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是无法通过资本主义社会自身解决的,这就必将导致人类社会向社会主义进步。

劳动教育及其创新进路研究 作者简介

张子睿,北京创造学会理事长、科普与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创造学理论(创造、创新理论)研究、长期关注青少年素质教育及创业研究,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专著、教材40余部。2005年出版的《创造性解决问题》一书于2008年4月获得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二等奖。 郭传真,女,中共党员,法学硕士,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长期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十三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案例集《解惑青春》,曾荣获“第二届北京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