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16开 页数: 432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6.8(7.5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版权信息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本书特色

★ 莫提默·J.艾德勒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主编,被《时代》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后的亚里士多德”。 ★ 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才算是正确决定?做个好人意味着什么?什么是不公,什么才算公平?关于爱、自由、工作、阅读、终身学习……以哲学之眼,从经典著作中探寻答案,重新审视20个避不开的人生“大问题”,送给所有人的一堂终身哲学课。 ★ 艾德勒为每个普通人推开了看似厚重的哲学的大门,这也印证了他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在思考。”通过本书,你将见证哲学思维如何拆解人生困局,成为一个会用哲学解决问题的人。 ★ 哲学是一种知晓,知晓是一种权力。要经常回到哲学中来,在此处静休。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内容简介

★是欲望产生了真爱,还是真爱激发了欲望? ★离开学校后,如何持续学习? ★如何清晰表达本意,并保证不被曲解? ★如何成为在深渊里仍能仰望星空的人? ★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掌握事情的真相? 这些生活的困惑,其实也是经典哲学命题。 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的艾德勒组建研究团队,历时8年、耗资数百万,从两千多年以来的西方经典著作中研究总结出103个哲学基本命题,并对这些命题展开深入探究。 之后,他从中精选出适合大众思考的哲学命题,在美国一档极具开创性的电视节目《大问题》中,抢先发售与大众一起公开讨论。这些命题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比如爱、是非善恶、学习、工作、艺术,甚至还包括对达尔文主义、法律的正义性、反智浪潮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本书基于电视节目内容整理而成,真实还原了当年哲学讨论现场的激辩盛况。《大问题》节目曾在美国民众中掀起一股“哲学流行”狂潮,而本书中艾德勒所展现的思考逻辑和哲学话题,至今仍是文化对谈与辩论的思想基础。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运用哲学思维拆解人生困局,矫正错误认知,活出生命的意义。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目录

前言

致谢

关于作者

导读

1 如何思考真理

2 如何思考观点

3 知识与观点的区别

4 观点与人的自由

5 观点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6 如何思考人类

7 人类有何不同

8 达尔文的人类起源论

9 回应达尔文

10 人类的独特性

11 如何思考情绪

12 如何思考爱

13 与性无关的朋友之爱

14 性爱

15 爱的道德

16 如何思考善与恶

17 如何思考美

18 如何思考自由

19 如何思考学习

20 年轻是学习的一道阻碍

21 如何阅读一本书

22 如何与人沟通

23 如何看电视

24 如何思考艺术

25 艺术的种类

26 纯艺术

27 艺术的益处

28 如何思考正义

29 如何思考惩罚

30 如何思考语言

31 如何思考工作

32 工作、享乐与休闲

33 存在于工作中的尊严

34 工作与休闲的发展简史

35 工作、休闲与通识教育

36 如何思考法律

37 法律的种类

38 法律的制定

39 法律的正义性

40 如何思考民主

41 如何思考变化

42 如何思考进步

43 如何思考战争与和平

44 如何思考哲学

45 哲学、科学、宗教的区别

46 哲学中的未解难题

47 哲学还有进步的空间吗

出版手记


展开全部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节选

年轻是学习的一道阻碍 …… 成年人比孩童的可教育性更强 在我们继续讨论前,希望你的脑海中会形成这样一幅画面。在这幅画面里,*后的部分才是*重要的,其余部分都是为它做的准备而已。你还记得勃朗宁的一句诗吗?“与我一同老去,*好的还在后头”,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婚姻生活,也适用于学习。 劳埃德·卢克曼:你说的也许对,但艾德勒博士,我能肯定有许多人不是这么想的。我觉得这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学习只是孩子的责任,而是因为青少年拥有学习的能力,而成年人会丧失这种能力。我们年纪越大,能学的越少。就像那句老话,“你没法教老人学会新东西”。 莫提默·J. 艾德勒:劳埃德,恐怕你是对的,人们确实这么想。但我觉得我们应该试着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和印象。或许你没法教老年人玩新把戏,但不是所有人类都是老者,成人学习也不是为了玩一些新把戏。 我认为错误的源头在于许多人将身体成长和精神成长混为一谈。毫无疑问我们幼年时身体发育迅速,而当我们快16岁或18岁的时候,生理成长就差不多停止了。但思想的成长独立于生理成长之外,除了疾病引起的衰老,精神就不会失去自己成长的力量,只要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它就会保持成长的力量。 我们从未老到不能学习,这是一个常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常识是,有些东西会因为我们太年轻而无法学习。这就是为什么成人学习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不成熟或太过稚嫩时,可能无法掌握人生必须学习的重要之事。 试想一下,学校的每一位学生,尤其在毕业之时,有什么事是他不知道的?答案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也意识到自己仍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而这正是所有人离开学校或大学近5年后会非常清楚意识到的一点。不是吗,卢克曼先生?你所认识的大部分人里,有谁不是在离开学校四五年后才意识到自己懂的太少而需要学习的太多。 劳埃德·卢克曼:我不仅同意,而且强烈地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 莫提默·J. 艾德勒:如果有人不明白这一点,我们唯一能做的善事就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不再谈到他们。 尽管多数大学毕业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但他们大多还是会对此给出两种错误的解释。一种会说自己的学校不好,或课程安排不好,或教师资质差,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学校或者大学里没学会什么。另一种则与之相反,他们会说虽然学校好、课程安排好、教员资质高,但“怪我自己浪费了时间”。我没有努力学习,或学得不够认真,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学校或者大学里学到的不多。这些可能都是事实,但没有一种解释能成为我们真正的理由。 为了让你准备好接受我接下来所说的,先请你想象一下这种情境:想象一所*好的学校,里面有*优秀的教职工,*完美的课程安排,想象一个学生,他在学校里一直认真地学习。即便如此,这位学生在毕业时也无法保证自己接受了所有教育,所以无须再进行下一步的学习,甚至余生都没有继续学习的必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年轻本身就是完成教育的巨大障碍。 这似乎耸人听闻,但我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全部学习的*终结果而得到解释。让我们思考一下全部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我想说,我们所有人想要的,或者说应该获得的,是认识自己及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只有傻子才不渴望变得更聪明一点。除了傻子之外的所有人都会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些智慧。但问题在于,获得智慧是*终的结果,并不是年轻人在学校里学到的。举个例子,会有人称一个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是智慧的吗?智慧和认知是一样的,两者都是由生活经验或社会经验构成,也是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的认知。不够成熟的人缺乏经验和慎重的目标来获得这种认识。几乎可以这么说,他们的灵魂或精神土壤太过贫瘠了,以至于那些认识难以扎根。 孩童学习技巧,成人学习智慧 大部分伟大的教育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教师仍对此缺乏认识。比如说,我们查阅柏拉图的《理想国》,考察书中探讨人类教育益处的那一段,我们会发现柏拉图认为一个人直到快四十五岁时才会开始思考那些*为基本的大问题。对基本大问题的研习以及智慧的获得实际上会推迟到人的后半生,也就是到五十岁之后。 或者我们翻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我想我们会发现开篇就提到不应该给年轻人讲授道德观、伦理学及政治学,因为他们还缺乏经验,情感不够稳定,不具备深刻理解那些主题的严肃态度。 让我简单地分享一下我做教师时的感受。我发现在大学里教年轻人理论性的内容很容易,但讲授道德哲学,探讨道德和政治问题则要难得多。比如我曾在大学里分别与年轻人及更年长的人一起阅读讨论有关人生重大问题的伟大小说或剧作,其感受的差别有如日与夜,你 会发现很难和年轻人一起阅读那些作品。 我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证据。离开学校时我很肯定自己有幸读到并理解了一些伟大作品。但更幸运的是,在我的教学生涯里,我不得不去反复重读其中一些作品。我现在明白在大学时自己根本没有理解它们。实际上,十年前的我也并没有把它们理解得很好。这并不是说现在的我比十年前更聪明了,我只是年纪更大了而已。劳埃德,这难道不也是你当老师的感受吗? 劳埃德·卢克曼:是的,的确如此。而且我相信大部分毕业后回学校做老师的人,当他们继续研究相关专业课题时,也会有这类感受。 艾德勒博士,我同意你的主要观点,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您说得很精彩。但我觉得有些部分有些夸张。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您这段话会给人留下印象,似乎在说年轻人在学校几乎学不到什么,我们的教育放在年轻人身上纯粹是浪费。 莫提默·J. 艾德勒:我并不想留下那种印象,劳埃德。让我试着修正一下。我的意思不是说孩童没法教育,而是成年人比孩童的可教育性更强,就像儿童比起成年人的可训练性更强一样。也就是说,孩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在身体上甚至思想上养成习惯。习惯的形成模式与身体的成长模式互相关联、互相对应。 习惯在生活中积累得很快,而且大多数习惯形成于幼年时期,并不会等到20岁或者25岁之后才开始养成。它们的形成不会像思想的成长那样持续到生命结束。说到这,我们应该明白了想要掌握大问题需要有思想上的深度和经验上的广度,所以成人能学得更好。 劳埃德·卢克曼:不过艾德勒博士,我还是想知道您认为学生应该在学校里完成哪种学习,以及学校教育和成年学习真正的区别。 莫提默·J. 艾德勒:关于在学校里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在我看来,学习的主要阶段,知识和智慧的培养大部分都发生在成年后。所以我的答案是,如果学校的职责是为学生离开校园后的学习生活做准备,那么一所好学校就应该做到以下两件事情。 **件是教给孩子学习技巧。如果想在毕业后仍持续学习,那孩子就得学会如何学习。所有学习会涉及的技能如听、说、读、写,都应该在学校里掌握,这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效果之一。而第二件事是,鉴于人类只有在离开学校后才能获得智慧及对事情本质的深刻认识,那么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做到让孩童对日后学习的领域有所了解。但不仅仅是了解而已,还应该让他们在离开学校时有着继续学习的动力,给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刺激。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尚未学会所有事情,帮助他们对这些未学但必要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具备在之后的生活里持续学习的动力。

一堂终身哲学课:回答一生必然遇到的20个人生难题 作者简介

莫提默·J. 艾德勒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和“zui后的亚里士多德”。美国哲学研究学会创始人,阿斯彭研究所名誉理事,“哲学大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兼主席,《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主编。 艾德勒一生致力于“伟大著作”计划的研究与推广,提倡将阅读经典引入教学中。这项计划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吸引了媒体、社会名流的注意力,并受到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特别关注。他的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畅销全球,成为备受读者追捧的经典读物。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