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19cm 页数: 287页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31.0(6.2折) 定价  ¥5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78039
  • 条形码:9787510878039 ; 978-7-5108-7803-9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1.总结中国近古时期生产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 2.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巨著,照耀古老文明的科学之光。 3.台湾知名学者讲解,读懂科学名著的文化内涵。 4.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总结中国近古时期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 内容包括: 作物栽培及病虫害、农业机械、水利工程、食品化学、纺织工业、兵器及造船工业、金属冶炼、陶瓷技术和其他手工艺和轻工业, 等等。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名著, 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珍贵的书籍, 17世纪末传入日本, 19世纪传入欧洲。这部普及版, 尤适合当代读者阅读。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目录

【导读】古人的科技成果大观

**章 来认识中国传统科学与技术

一、小引

二、你曾听过有一本古书叫《天工开物》的吗?

三、模糊的典范

四、中国有没有科学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

六、中国古代的科学家

第二章 来认识《天工开物》

一、初识《天工开物》

二、《天工开物》回娘家

三、宋应星这个人

第三章 来认识《天工开物》的时代背景

一、前言

二、黑暗的政治

三、政、经分离的社会

四、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

五、经济因素下传统农业社会的初步瓦解

六、《天工开物》的社会背景

七、结语

第四章 《天工开物》里的农业技术

一、大地之恋

二、《天工开物》虽不是农书,但三分之一的内容在讲农事

三、中国*早的农业生产统计

四、种稻

五、种麦及其他

六、谷类的加工调制

七、主要的经济作物──甘蔗

第五章 《天工开物》里的食品制造技术

一、明代的饮食生活

二、制盐

三、制糖

四、制油

五、制曲造酒

第六章 《天工开物》里的金属冶炼技术

一、金属器物的文化

二、钢铁的冶炼

三、铁的铸造、锻造技术

四、铜的冶炼和锻造

五、银的冶炼

第七章 《天工开物》里的染织技术

一、小引

二、丝织技术的起源

三、丝织技术的发展

四、中西丝路

五、《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桑蚕丝织

六、《天工开物》所载特殊的丝织品

七、《天工开物》所载其他种类的衣料

八、毛织

九、染色技术

十、结语

第八章 《天工开物》里的陶瓷技术

一、小引

二、陶器发展简史

三、瓷器源于陶器

四、瓷器的进一步发展

五、施“釉”原理

六、宋瓷

七、由《天工开物》所见的明代制瓷技术

八、瓷器的外传

第九章 《天工开物》里的造纸技术

一、小引

二、早期的书写材料

三、简牍与缣帛

四、制纸的源起

五、蔡伦改进造纸术

六、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

七、《天工开物》中的造纸技术

八、造纸术的外传

第十章 《天工开物》里的造船技术

一、小引

二、古代的造船和航海

三、郑和下西洋

四、漕舫

五、海舟

六、造车

第十一章 《天工开物》里的兵器和火药技术

一、明代的武器

二、弓与矢

三、弩

四、火药的发明和应用

五、火药武器的发展

六、火药、火药武器的外传和交流

附录一 思虑与悲悯:宋应星──合理社会的追寻者 卢建荣

附录二 野议

野议序

世运议

进身议

民财议

士气议

屯田议

催科议

军饷议

练兵议

学政议

盐政议

风俗议

乱萌议

附录三 原典精选

乃粒**

乃服第二

彰施第三

粹精第四

作咸第五

甘嗜第六

陶埏第七

冶铸第八

舟车第九

锤锻第十

膏液第十二

杀青第十三

五金第十四

佳兵第十五

曲糵第十七


展开全部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节选

宋应星这个人 宋应星生于万历十五年(1587),死于顺治年间(17世纪中叶)。他生存的时代是个政局混乱的时代,复杂的国内外情势,正塑造着明帝国的命运,虽然内有伟大政治家张居正的锐意革新,稍稍扫除了积弊已久的吏治。但只是一段时间的振兴,从明神宗到熹宗、思宗,内忧外患交相侵逼,有东林党争,有李自成、张献忠的横行,有女真族在北边虎视眈眈,蚕食继而鲸吞。但从宋应星的著作里,看不到他对这些时局的任何反应。 在这样的世局下,《天工开物》的作者出身于江西省奉新县,一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官*高做到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约是现在的监察委员),子孙辈中了举人或进士的有好几位。宋应星在这样典型的环境中成长,“学而优则仕”自不例外。他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和哥哥宋应昇一起在乡试过关及第(因此在上述的县志里,大都两人并列一传),这一年江西弟子参加乡试者,多至一万余名,其中只有八十三人及第,奉新县上榜的就只宋家两兄弟。哥哥官做得比较大、比较有名,在广东做过知府。宋应星官做得小。在江西家乡附近分宜县做了三四年的“教谕”(督学),又在福建汀州做了二三年的“推官”(法官),*后在安徽亳州任知州(约为今之县长),总共从崇祯七年(1634)到十七年,前后过了十一年的宦海生涯。做了十一年的地方官,宋应星辞官返乡,或许是不惯于末世政治的混乱吧! 《天工开物》刊行于崇祯十年(1637),距离他乡试中举有二十二年左右。这段时间应是他准备和撰写本书的*长年限。 在这二十多年内,他足迹所至相当广泛,《天工开物》的自序里,他说:“幸生盛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可以见得,他是在多方地收集各地方科学技术的各种流传。因此,《天工开物》里,不论农业技术、纺织技术或冶矿技术,内容涉及全国各地,但也无可避免地,作者以熟悉的故乡为主。 宋应星的家乡江西,是个物产富饶的地方,自古以来,各种产业包括农业、矿业、轻工业,都很发达。像萍乡的煤矿,除东三省外,无可匹敌;像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已数百年执全国之牛耳;像制纸业(在民国初步的统计,生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等,是其中较著名的。 大地是历史的舞台,江西的一般性产业是宋应星写《天工开物》的基础;江西的特殊性产业,则成为《天工开物》里较具地方特色者。例如以农业言,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发达普及中国各地,大体上,北方和南方有一些不一样,《天工开物》里有关农业的部分,也秉承了中国农书自古以来的传统,言之颇详,遍及南北。而江西有特殊经济作物如蓝靛、菜、栌油、桐油、苎麻等,使得宋应星对这些作物的描述更深入而具特色。 如前所述,我们对于宋应星所知不多,仅从三种地方志和《天工开物》的序文略知一二。他的家人,他的其他生平事迹,和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一样,一起淹没在历史的洪流里! 初识《天工开物》 三百七十多年前,时当明朝末年崇祯时代,在江西地方一位做过官的学者宋应星,把编写了十数年的《天工开物》付梓刊行。 这本书在明末的中国,只刊印了二次,而且刊印的数量很少,并不普及,但反而流传到了日本,却流行起来。从明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中国人都不知道有《天工开物》这本书,甚至明刊本的《天工开物》也在中国佚失了,反而要求之于日本。正如日本大学者、也是研究科技史的大师薮内清所说:“明末刊行的《天工开物》,在中国,自刊行后,除曾被二三书籍所引用外,完全逸失。而在日本,却反而有莫大的影响。” 为什么《天工开物》会流落异乡三百多年?《天工开物》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什么在中国失传,却反而流行于日本呢?这本书虽书成于明末,但包罗万象的生产技术的记录里,有很多是已传承千百年的技术知识,在西学大量涌入明末的中国以前,这是一本综合当代以及近古、中古传统科技的科技百科全书。不但如此,在中国传统科技史上,记录生产技术的专书原来就不多见,《天工开物》不论就质或就量上,都是极为突出的代表性经典。 我们且就《天工开物》先作一番粗略的巡礼。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八篇,依次是: 1 乃粒(各种主粮的栽培、水利、灾害) 2 乃服(丝、棉、裘各种质料的培育、织造) 3 彰施(织物用的色料生产及染色技术) 4 粹精(各种主粮的加工技术) 5 作咸(海、池、井等盐类的制造生产) 6 甘嗜(从栽培到制糖的生产技术) 7 陶埏(砖瓦、陶瓷的生产技术) 8 冶铸(铜、铁金属的铸造技术) 9 舟车(各式车、船的制造技术) 10 锤锻(各种铁质生产工具的锻造技术) 11 燔石(各种矿石的采取、生产技术) 12 膏液(各种食用油、工业用油的制油技术) 13 杀青(造纸技术) 14 五金(金、银、铜、铁、锡、铅的制炼技术) 15 佳兵(兵器及火药的制造生产技术) 16 丹青(文书用的各种色料、墨的制造技术) 17 曲糵(酿酒技术及曲类生产) 18 珠玉(各种宝石类的采取、加工技术) 根据作者宋应星的原序,本来还有讲天文学的《观象》和讲乐器音乐的《乐律》二篇,但他谦虚地认为:“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 由这样的一份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天工开物》已搜罗了各种重要的、和民生关系密切的轻工业的技术知识。 再进一步地去审查量的配比,我们又可以发现,有关于食品的生产技术,包括**、四、五、六、十二、十七六篇占了*大的分量,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织物(衣服),包括第二、三两篇,约占全书的七分之一,两者加起来,约占全书的一半。由此可见传统社会科技的需求,仍以直接关系民生者为重。另外,有关于金属工业的分量,也占了将近四分之一,仅次于食品,这表示当时社会因为货币通行、生产分工细化,生产工具殷需,而对金属制品需要日增。 极为实用的一本科技百科全书,书名《天工开物》却并不是很容易让人了解。作者宋应星并没有说明书名的意义,倒是民初著名的地质学家丁文江(丁文江和《天工开物》的渊源留待后文再叙)为之作解,说:“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曰天工者,兼人与天言之耳。” 将天与工归为自然的,而物和开则属人工的。这可以这样比喻:纤维的存在是“天工”,而纺织此纤维成为布帛,便是“开物”。也就是说:天工是指相对于人工的自然力,而利用此自然力加以创造生产的人工,便是“开物”!这和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相一致的:天工是根本,顺应此而造出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才有人类技术的存在!当然,这和近代西方欲将自然从神(在中国是天)手中解放的机械论思想,是大异其趣的! 像这样一本涵盖面广的“科技百科全书”,当然作者必须要有相当的技术涵养,而且不是一时一地所能成的。我们不知道宋应星花了多少年头作成了这本书(中国的科学家,常常以一生之努力,从事研究及著作,像比宋应星稍早的李时珍,以二十七年光阴写《本草纲目》一书)。但我们可以确定,宋应星并不是专业的技术者,从他在本书卷首的序文里所说: “……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像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 可以看出,他这本书的读者对象,是上层社会的成员们。宋应星对于这些人似乎心怀愤慨,因为他们对于日常生活蒙受恩泽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技术,竟然无甚知道。这本书不是精深的技术指导书。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为普遍的中国传统生产技术,留下了颇为完整的面貌。 明代的饮食生活 明代有两本著名的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态。一本是描写江南民间的《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著(真实姓名已不可考);另一本是写北方山东乡间的《金瓶梅词话》(确实作者亦已不可知)。 这两本脍炙人口的明代小说,表现了当时分工较细化、工商业较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民日常生活的多样化。对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主题,也有所记述。 像《古今奇观》卷十四《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金沦为乞食者,偶遇老父至友刘有才,便先叫女儿宜春,“把冷饭泡了热茶给他吃”。卷二十四《陈御史巧勘金钗钿》,贫困的鲁公子到姑姑家借米,给他饭吃,临走时送给他“一包白米,和些瓜菜之类”。卷十一《吴保安弃家赎友》里引当时人常言道:“巧媳妇煮不得没米粥”,也就是一般人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故事说明以米为主食的普遍。 在北方,白米是珍贵的东西。据称,唐代的时候,衙门的官给伙食是白米饭。《金瓶梅》提到,官绅的好筵席常用白米饭类,如第十回有“软炊香稻”、第三十一回有“割肉水饭”、第五十二回有“绿豆白米水饭”。一般的庶民就吃面粉类及其他杂粮,《金瓶梅》内列了好几种,像:馒头、烧饼、炊饼、烙饼及各种汤面,都是至今随处可见的。 主食的情况如此,副食更加琳琅满目。 一般的农民,仍是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副食大都是自己营种的蔬菜、菽类。另以腌酱来保存剩下的,如豆酱、腊肉、鱼鲊(鲊系以腌过的鱼片和米饭,一层鱼一层饭装入坛中,上以石头压之,置数十日后,米饭会发酵,由其乳酸作用会带有酸味,又称糟鱼)。 其他糖饴、酒类、水果、油品,名目很多,而且主要的,这些食品的加工技术,相当出色。很多技术传承了千百年,传到民国以后的手工作坊,仍然沿用。 《天工开物》里对食品化学、食品加工有很生动的记录,内容分布于第五篇《作咸》(制盐),第六篇《甘嗜》(制糖),第十二篇《膏》(制油),第十七篇《曲糵》(制曲造酒)。 《天工开物》所记载的桑蚕丝织 纺织的过程究竟如何?由养蚕吐丝到织成布帛需要有什么技术呢?我们可以在《天工开物》的第二篇《乃服》寻找到答案,宋应星说:“先列饲蚕之法,以知丝源之所自。” “蚕是昆虫的一种,它的生活史是由卵孵化为蚕(幼虫),蚕吃桑叶而生长,经过三眠或四眠变为蛹而结茧,*后蛾破茧而出。蚕依孵化的早晚分成两种,晚种从仲夏开始饲养过冬,所结的茧成亚腰葫芦形;依眠性分,则可分三眠蚕、四眠蚕;依体色则可分纯白、虎斑、纯黑、花纹数种。” “茧有黄、白二种,浙江湖州及嘉兴产白茧,其他地方产黄茧,黄白两种交配的后代会结褐色的茧,黄色的茧可以猪的胰脏漂洗为白色……” “桑树高七八尺,不必利用梯子来采集桑树叶,取叶是用铁剪,铁剪以嘉郡、桐乡所产*利*有名。” “桑树的繁殖用枝条垂压的方法,将母株往外生长较长的枝条,以竹钩拉近地面用土覆盖,等拉下的枝条生根以后,就可与母株分开,成为新生的桑树。” “桑树多不开花结果,营养集中在叶子部分,少数开花结果的桑树,叶较少而且薄,但我们可用接枝的方法,使叶片薄少的桑树长出厚多的桑叶来。” “四川中部地区因不长桑树,故以柘树的叶片取代,所生的茧仍一样可用,并且较为坚韧,称为‘棘茧’,特别用来做受力较大的弓弦和琴弦。” 浙江嘉州、湖兴地区所养的蚕是四眠生白茧的,丝的产量较三眠的蚕多,但缫丝的收成率较低。四眠蚕所产丝质量较好作为经线用,经济价值较高,这就是嘉州、湖兴地区蚕业兴盛的原因。至于山东地区的三眠蚕,虽然质好,但量少。北方所养的蚕为三眠蚕,与野生蚕相近,嘉州、湖兴地区的四眠蚕由北方三眠蚕演化过来,原因是饲养技术、桑树品种、地理环境等因素的改变。 结茧可用人工诱导的方法,方法如下:“将竹子剖细后编成‘箔’,以木材架起使高约六尺,下摆炭火,每盆炭火距四到五尺。开始时火要小,发育完全的蚕感觉到温度升高时就开始吐丝造茧、不再随处游走,此时将火势加旺,使蚕吐出的丝能即时干燥,可使织成丝绸耐久不坏,此谓‘出口干即结茧’。诱导蚕吐丝结茧的‘茧室’不可密不通风;下面升火、上面必须通风凉快。要留下育种的蚕,应取火势较小的地方,炭火正上方的蚕并不适宜。另外,竹箔上铺以稻秆,避免跌到地上或火里。”以人工诱导方法所产的蚕丝,适合于大规模生产的产量控制,并且能提高质量、经久耐用。 茧收成之后加以选择分类,分别缫丝。“首先煮一锅沸水将茧煮开,一次投入二十枚茧左右,用竹签不断拨动,慢慢地会分出丝来,待干将丝均匀绕在‘大关车’的木框上,此即‘出水干即治丝’,和前述的‘出口干即结茧’,对丝的品质一样重要。” 丝自大关车的木框取下后,为了使以后的工作易于进行,再“调丝”一次,卷在另一个木框上,此项器具称为“络笃”。 接着进行机织,在此之前的纺丝,是将蚕丝的纤维连成长线,机织即是进一步由线到面,以“综”引垂直的经线、“簆”引水平的纬线,使经纬互成直角纺成丝帛。这种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的过程,是纺织不易的通则;不管是以人工编织的原始时代,或是机械动力生产自动化的今天,这种原则性的步骤是一样的。 纬线是将丝线沃湿后,右手摇动轮子、左手拉动丝“铤”(经缠绕丝线的圆筒)纺在竹管上的(见图),此称为“纬络”。 经线的制作如图,以长直的竹竿穿三十几个洞,称为“溜眼竿”,丝经图右下的铤到右中的“竹扇”穿过洞,然后绕到左方的“经耙”上,接着以“交竹”(图左下两个织工间)一上一下分开,以便下一步进行。 纬线使用较多,与经线的比约为三比二。 机织的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即可继续进行织造。织机的型式可大分为“花机”与“腰机”两种,花机又称大机。宋应星说:“杼柚遍天下,而得见花机之巧者,能几人哉?”可见花机并不普遍。腰机又称小机,凡是织造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即可。织匠腰后垫座一皮幅以使用力(见图),因用力全在腰部,故称为腰机。腰机也可以用以织造麻布、棉布。 花机长一丈六尺(结构见图),“花楼”高起,中有“衢盘”,下有“衢脚”,提花小厮坐在花楼上,机末的“的杠”用以卷丝,“叠助”木长四尺、尖端和簆联系。不加花纹的素罗,一人织造即可,不用提花的小厮,同时也不必设衢盘与衢脚。 织绫绢使用的簆有一千二百齿,又由花机图有“老鸦翅”与“涩木”各四可知:绫绢的经线是以四条为组织单位,即有四千八百缕。 绫绸之经线数有五千缕或六千缕,五千缕是与绫绢的四千八百缕相近,六千缕是用一千二百齿的簆以五条经线为单位,质地较好。 罗纱使用的簆为八百齿,所以只有三千二百缕。另由花机的一千八百根衢脚,可推知有七千二百缕者。由三千二百缕到七千二百缕所代表的意义即是经线致密的程度。至于用腰机所织的“罗地”,是以簆一齿穿织一条经线织成的薄绢,其经线较绫绢粗三分之一,簆也是八百齿。 “花样的设计*须巧思,画图者先将图案花色画在纸上,接着计算使用丝线的型式,长短做成模型(此称‘结本’),安放在花楼上,织造工匠即可以依此模型穿综、带过经线,随着尺寸、型式提起衢脚,花样自然就显现了。” 织绫绢是以经线的变化来显现花纹;梭子一来一往皆要提动衢脚。织纱罗是以纬线的变化来显现花纹;仅在梭子拉近时提起衢脚,梭子拉开时不必。 “丝帛织好以后,仍是生丝,需要煮过才成为熟丝。煮的方法是用稻秆烧成灰加入水中、放入生丝煮练,煮好不立刻拿起,水中再放入猪的胰脏,经过一个晚上,隔天拿起时色彩即鲜艳灿丽。若改用乌梅取代猪胰脏,颜色亮丽的程度则稍减。” “在前述熟练的过程中,除了使丝帛的颜色灿烂夺目外,尚可使丝帛的质地更纯粹;一般说来,如果经线为早丝,纬线为晚丝,在熟练的过程中,每十两会减轻三两。若经线、纬线皆为早丝,只会减轻二两。” “熟练之后,丝帛会干,张力较大,有时会起皱纹,此时可以磨钝的大蚌壳刮平,显现出丝帛优美的颜色及纹路。”

天工开物:科技的百科全书 作者简介

蔡仁坚:台北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公共行政硕士。曾任新竹市市长、台北医学院讲师,现从事文史研究工作。著有《科学与古老的中国》《古代中国的科学家》,译有《科学与人文价值》,编有《中国科技文明论集》等。 蔡果荃:台湾阳明大学医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副教授,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发表约百篇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的文章,著有《当你所爱的人病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