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作者:颜天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7.9(6.2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78138
  • 条形码:9787510878138 ; 978-7-5108-7813-8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本书特色

1.凡是研究中国戏曲或者尝试着去了解传统生活艺术的人,没有不知道李渔的。——本书作者 2.李笠翁当然不是一个学者,但他是了解生活的人,绝不是那些朴学家所能企及。——周作人 3.你写了一部《闲情偶寄》,编了一部《芥子园画谱》,如今,还有人看。你在《闲情偶寄》中谈居室、器玩、饮撰、种植、颐养……后世做会馆的,创造享受清闲氛围的,都该向你学学。——冯唐 4.名满天下,妇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王安节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内容简介

李渔是一个懂得生活艺术也能享受生活情趣的人。他从寻常的娱乐、日常的生活中,发掘出独特别致的兴味,行之笔端,成就了这部《闲情偶寄》,也是中国很早的戏曲理论专著。本书上篇介绍笠翁一生的劫难漂泊、家国的兴亡更替、人世的悲欢离合;中篇介绍他的戏曲理论;下篇是日常生活的品鉴,包括丝竹歌舞、园林房舍、养生之道。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目录

【导读】生活的情味

上篇 作者介绍

一、创作部分

二、编选部分

中篇 笠翁的戏剧理论

**章 笠翁剧论的几个相关问题

一、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二、写作的动机与态度

三、笠翁剧论中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 笠翁的戏剧理论

一、关目问题

二、唱曲问题

三、宾白问题

四、题材问题

五、科诨问题

六、搬演问题

七、批评问题

下篇 日常生活的赏鉴

**章 居室的结构与布置

一、房舍部分

二、窗栏部分

三、墙壁部分

四、联匾部分

五、山石部分

第二章 器玩的设计与摆列

一、制度部分

二、位置部分

第三章 饮食的风味与处理

一、蔬食部分

二、谷食部分

三、肉食部分

第四章 花木的种植与赏鉴

一、木本部分

二、藤本部分

三、草本部分

四、众卉部分

五、竹木部分

第五章 养生的道理与途径

一、行乐部分

二、止忧部分

三、调饮啜部分

四、节色欲部分

五、却病部分

六、疗病部分

附录 原典精选

词曲部

结构**

宾白第四

居室部

器玩部

饮馔部


展开全部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节选

上篇 作者介绍 凡是研究中国戏曲或者尝试着去了解传统生活艺术的人,没有不知道李渔的。李渔一辈子没做过官,可说是一生在为生活而奔波忙碌。但他的文采才情,却使他生前即享有盛名,他的朋友王安节曾说:“名满天下,妇人稚子莫不知有李笠翁。”足见他当时远近闻名的情况了。而或许就因为不曾当官的缘故,史书里没有他正式的传记,这尽管造成了诸多的残缺不便,却丝毫没有影响后世对李渔研究的兴趣。甚至时到今日,愈来愈多的学者包括外国的在内,都不断地以他为研究的对象。事实上,李渔的艺术才情、创作成就,以及对生活兴味的领会,也确实充分表现了一个传统文士的涵养和气质。今天,西化浪潮渐趋泛滥,而古典行将淹没,我们抚今思昔,再来对这么一个人的身世、思想,作一番凭吊追思,也应该另有一种意义吧。…… 李渔从小读书,写诗作文,少年时代已经有作品成集出版。可惜由于接连不断的战火兵灾,代表他这个阶段生活、思想的诗文,就如此化为灰烬了。他的家境十分富裕,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则是有花木亭台的宅院,这段生活的积渐濡染,跟他后来《闲情偶寄》中所表现的对生活艺术的品位,大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天启七年(1627),他作了一首《元日试笔》的诗: 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无愁昼始长。 *喜北堂人照旧,簪花老鬓未添霜。 年少英发,双亲健在,而家庭又极富裕,这时的李渔可说是生活在无忧无虑之中。崇祯二年(1629),李渔十九岁,这年他的父亲过世了,而这似乎正代表着他生活的一种大转变。…… 不过大抵说来,在三十岁以前,李渔的生活还算是宁静而适意。尤其他又在兰溪的瀔水西边,买下了伊山这座高仅三十余丈的小山丘。虽说也只是乡村式的建筑,但依山傍水,草堂、幽径、小桥、回廊,天工人巧,相互辉映。生活在这样的天地里,当然是惬意极了。此外,在婺城里,他也租了房子,经常入城小住。保持着清闲安适的心境,而又不至于离群索居,可以说是李渔这一阶段生活的*佳写照了。 后来因为流寇蜂起,时局动荡,李渔求取功名的心志也就渐趋冷淡了。他在诗中,往往慨叹着“中流徒击楫,何计可澄清”。然而祖逖击楫中流,终还有勇武报国,李渔一介书生,又能如何呢?只有无可奈何地吟道“诗书逢丧乱,耕钓俟升平”了。避乱山居的三年,是明朝大势将去、翻天覆地的时期,却也是李渔一生*享清福的日子。知识分子的逃避与无奈,就如是讽刺地显现在他的身上。…… 李渔在南京城的旧居,原在金陵闸一地。康熙八年(1669) 夏天,他位于铁冶岭上那座有名的“芥子园别业”,终于兴建落成了。之所以取名为“芥子园”,乃是因为园林虽小,却颇能具丘壑山水之美,多少合于“纳须弥于芥子”的意思。李渔是一个对庭园设计、居室布置极有兴趣、也素有研究的人,这从《闲情偶寄》中“居室”“器玩”“种植”几个部分的意见,便可略窥端倪。“芥子园”的景观,无论是楼阁台榭、门窗联匾,乃至池苑假山、花草树木,可以说就是他观念的具体呈现。而这个地方后来便成了李渔出版图书的坊肆,用“芥子园”名义刊刻的书籍流传一时,就是到了今天,也都还很有名呢!…… 李渔在明朝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积极地寻求着他的功名途程。但改朝换代之后,虽然为了衣食温饱,不得不到处托钵打抽丰、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却一直不曾再应试求官。到了晚年, 回想一生的坎坷困窘,为儿孙打算,仍然只有当官一途,于是便厚皮老脸地带着两个儿子出来应试。这种矛盾的心理,多少反映了他当时的境况。…… 不幸的是,由于操劳过度,到杭州没几天,李渔就病倒了。接着因为下楼失足,摔伤了筋骨,几乎寸步难行。好不容易挨到了仲夏,病情稍微减轻,又因送儿子到婺州考试而中暑,下痢病疟,严重得不得了。这次病从仲春到季秋,总共八个月,总算才恢复了健康。但病好之后,为了经济上的需要,不得不和女婿因伯做了一趟吴兴之行,接受太守胡瑾的邀请和帮助。另外对李渔造成相当打击的一件事,也赶巧似的发生在这不幸的一年,那就是结缡四十多年的妻子徐氏过世了。康熙十七年(1678),原先还有数椽房屋未完工的层园,这时修建起来了。占地甚广的层园,曲径幽深,由麓至顶,大约有几十级之高,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李渔曾经自己题了一副对联:“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足见它的巍峨景观了。 不过,一生的劫难漂泊、人世的悲欢离合,都成了晚年隐居西湖的无限思量,李渔就这样悄悄地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至于他的卒年,依据孙楷第的考证,不是康熙十九年(1680)就是十八年(1679)的残冬,享年七十或六十九。 李渔的一生刚好是汉明沦灭、满清入主的一个转换时代,这样的时代原本就是一种矛盾的历程,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在面对它的时候,都难免会有难以抉择的彷徨。当然,李渔所选择的方向、所走的路程,以今天来看,可以说褒贬相参、殊难定论。但有一点绝对能肯定,他创作的热忱、著书立说的执着,永远也不能抹杀。…… 中篇 笠翁的戏剧理论 ……然而在这种风气习性笼罩下的中国剧坛,李渔《闲情偶寄》中有关戏剧理论方面的阐述,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异数了。 李渔诞生的时代,正是传奇戏曲因汤显祖突破格律派的樊篱、重新绽放异彩的一个阶段。一辈子听戏、编戏的经验累积,使他对于戏曲,有着深厚的涵养和超越时人的独到见解。尤其重要的是,对戏剧的全心全力投注,促使他对传统戏剧理论去进行一种全面性、系统性的深入探讨,不再如以往文人般作为闲暇时的欣赏、消遣罢了。在《闲情偶寄》一书中,作者对自己的殷殷心意, 便作了相当恳切的剖白。正因为激荡不已的“一片苦心”(《演习部 · 授曲第三),怜“千古词人,未穷其秘”,所以作者才“以探骊觅珠之苦,入万丈深潭者,既久而后得之,以告同心”。(《词曲部·宾白第四》)而且因为担心“于此中索全人,颇不易得”,乃“再费几升心血,创为成格以示人。自制曲选词,以至登场演习,无一不做功臣,庶于为人为彻之义,无少缺陷”。(《演习部·教白第四》) 从这段文字看来,李渔戏剧理论的价值存在,自是不言而喻的了。我们甚至可以说,在他之前,固然没有如此圆融精熟的理论,而在他身后,尤其是古典戏剧渐趋没落的今天, 这一套戏剧理论恐怕也将成为绝响,将成为研究古典戏剧者的无上瑰宝吧。…… 积多年的编曲经验,笠翁很愿意以一个“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的身份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首先,笠翁认为授曲之际,*主要的是必须“解明曲意”。因为唱曲宜有曲情,否则只是念歌诵经一般,如何感动人心。所谓的曲情,指的便是曲中的情节。能解明情节、知道它含义的所在,那么唱出口时,便俨然这种神情。问者是问,答者是答;悲者黯然魂销不致反带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愁容。各种不同的感情心境,都随着歌曲的高低抑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是一般唱曲的人,往往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乃至一生唱此曲,却始终不知道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如此,只是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那就是所谓的无情之曲了。即使腔板极正、吐字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不能算是登峰造极的技艺。要想将曲唱好,一定要请明师讲解曲意,等到心领神会以后,再注意其他有关的音乐的枝节。而唱的时候,务必要融入自己的感情,以精神贯穿其中。使曲里面的情意,得以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同样的一首曲子、同样的一个歌者,却判然有别了。转腔换字之间,似乎便别有一种声口;而举目回头之际,也自然另是一副神情了。…… 下篇 日常生活的赏鉴 笠翁一生绝意仕途,寄情山水,在悠游岁月之中,过着顺适的生活。他既不强求自己去高唱“立德、立功、立言”的大题目, 也不会浑浑噩噩地随波逐流。他只是认清了生命平凡的本质,从而在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里,品味它们细水长流的情趣。同时由于自己艺术的修养,使腐朽化为神奇,因之,一般人叹为单调沉闷的生活,在笠翁眼里,却是充满了水穷云起、鱼跃鸢飞的喜乐。 当然,“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人生原该有着庄严而积极的目标,这样,生活的脚步才能沉稳而踏实。不过就才情、性格来说,人与人之间,毕竟是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并不一定每个人都必须也都能够肩挑起淑世救人的重任。而即使如此,并不就意味着他的生活无须任何调剂,或是他的生活态度便应该彻头彻尾地严肃了。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本也是刚柔并济、庄谐相生,才能多彩多姿而又深具意义的啊! 笠翁的《闲情偶寄》,可以说就是此种观念下中国文人生活艺术的结晶。他尽心尽力于剧曲的创作与研究,把它当作终身事业。卷一到卷五《词曲部》《演习部》的戏剧理论,为我国传统戏剧奠下了全面性的理论基础,固然可以算是他事业的成绩证明。而由他本人的酷好此道乃至训练家伎搬演自编新剧,我们事实上已能够确定,戏剧是笠翁兴趣所在,也是他生活中的重心了。如是,则《闲情偶寄》中戏剧理论心得的公开,当然仍不外乎他生活情趣的进一步献诸同好。至于卷八到卷十六的部分,计分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五部,更是明显地相关于日常的生活,兹条列如下: ……

闲情偶寄:生活艺术的结晶(李渔一生戏曲理论的精华,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的典范.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 作者简介

颜天佑(1948-2009):台湾澎湖人,教育家、戏曲学者,长于史记研究。博士毕业后,正式任教于静宜大学、政治大学,最后落脚于彰化师范大学,直至退休。著有《南宋姜吴派词之研究》《元杂剧所反映之元代社会》《闲情偶寄:艺术生活的结晶》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