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系列图书)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系列图书)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173
本类榜单:自然科学销量榜
¥91.0(7.1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00:00:00
中 图 价:¥101.1(7.9折)定价  ¥12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系列图书) 版权信息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系列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必由之路。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机构机制、政策框架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效。一是全面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意义,梳理总结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政策等;二是梳理总结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典型案例、经验模式和实践成效;三是提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赢的对策措施和路线图,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支撑。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系列图书) 目录

目录
第1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关系1
1.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层次1
1.1.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1
1.1.2生物多样性的层次2
1.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意义6
1.2.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6
1.2.2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7
1.2.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意义11
1.3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发展关系的演变11
1.3.1古代原始文明单纯依赖自然资源12
1.3.2农业文明低度利用生物资源12
1.3.3工业文明过度开发生物资源13
1.3.4生态文明倡导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14
1.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15
1.4.1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5
1.4.2生物多样性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表征和基础16
1.4.3投资生物多样性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选择17
第2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18
2.1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8
2.1.1生态文明是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18
2.1.2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色24
2.1.3生态文明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驾护航25
2.2中国推进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的历史过程26
2.2.1生态文明建设萌芽阶段27
2.2.2生态文明建设孕育阶段27
2.2.3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阶段28
2.2.4生态文明建设成型阶段28
2.2.5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提升阶段29
2.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29
2.3.1生态文明体制建设逐步完善30
2.3.2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改善31
2.3.3生态经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32
2.3.4生态社会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3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
第3章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行动36
3.1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绿色发展的国际公约36
3.1.1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及其履约机制36
3.1.2其他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国际公约39
3.2世界主要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45
3.2.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政策变迁45
3.2.2典型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47
3.3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典型做法和案例51
3.3.1主要国家典型做法与案例51
3.3.2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发展政策措施55
3.4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趋势57
3.4.1推动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目标58
3.4.2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8
3.4.3注重生态价值转化,提升人类福祉59
3.4.4倡导多边主义,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59
第4章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状况60
4.1生物多样性调查体系逐步完善60
4.1.1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60
4.1.2全面开展重要生态系统调查61
4.1.3积极开展重要生物类群专项调查62
4.2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状况64
4.2.1不断加强濒危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64
4.2.2重视环境指示动植物遗传多样性保护65
4.2.3对外来入侵动植物遗传多样性开展研究与防治66
4.3物种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68
4.3.1野生植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68
4.3.2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70
4.3.3微生物资源潜能巨大71
4.4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明显72
4.4.1森林覆盖率明显提高74
4.4.2灌丛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减少75
4.4.3草地生态系统实现转变76
4.4.4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率提高76
4.4.5农田生态系统面积总体得到有效控制77
第5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主要举措和成效78
5.1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制度78
5.1.1法律法规78
5.1.2政策制度81
5.2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推动绿色发展84
5.2.1加强生物资源保护84
5.2.2推动绿色发展85
5.3落实保护空间,布局实施重大生态工程89
5.3.1落实保护空间89
5.3.2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91
5.3.3天然林保护92
5.3.4湿地保护修复92
5.4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执法监督93
5.4.1落实目标责任,推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93
5.4.2严格执法监督,杜绝猎杀野生动物95
5.5强化能力建设,开展绿色宣传96
5.5.1机构建设96
5.5.2人才队伍培养98
5.5.3合作交流99
5.5.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宣传102
第6章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和谐人居建设104
6.1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104
6.1.1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发展历程104
6.1.2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案例105
6.1.3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意义107
6.2和谐人居与城市景观设计108
6.2.1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空间设计108
6.2.2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自然要素108
6.2.3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自然要素的意义109
6.3城市生态廊道建设110
6.3.1生态廊道的概念与类型110
6.3.2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111
6.3.3城市生态廊道的实践112
6.4绿色城镇化的提出与内涵114
6.4.1绿色城镇化的提出114
6.4.2绿色城镇化的内涵116
6.5城市推进绿色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案例118
6.5.1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使“绿色”成为发展底色118
6.5.2雄安新区建设采取“先植绿、后建城”的新理念121
6.5.3上海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建设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123
第7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实践125
7.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的主要路径125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
7.1.1绿色发展应立足本底特色生物资源优势125
7.1.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需多方参与保障125
7.1.3生态旅游是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转变的有效途径126
7.1.4改革创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协同并进的助推器126
7.1.5三产融合有益于减少农业生产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127
7.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脱贫攻坚127
7.2.1案例一:湖北五峰县——特色“蜂药”产业助力脱贫攻坚127
7.2.2案例二:四川平武县——挖掘生物资源带动生态扶贫130
7.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134
7.3.1案例一:河北围场县——生物多样性恢复筑起金山银山135
7.3.2案例二:陕西留坝县——道地中药材筑起乡村产业基石139
7.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绿色发展142
7.4.1案例一:浙江安吉县——两片“叶子”助推绿色发展143
7.4.2案例二: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经济绿色转型147
第8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对策152
8.1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152
8.1.1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仍然未得到遏制152
8.1.2生境栖息地遭到挤占破坏154
8.1.3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仍然较大155
8.1.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制度政策有待完善155
8.1.5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落实还有待推进156
8.1.6生物资源粗放利用156
8.1.7气候变化影响不断加大156
8.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157
8.2.1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157
8.2.2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设定的重点研究内容158
8.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主要对策和任务159
8.3.1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159
8.3.2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159
8.3.3加快国家公园保护地体系建设160
8.3.4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惠益分享法规制度161
8.3.5促进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62
8.3.6加快探索并推广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162
参考文献164
展开全部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之中国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系列图书) 节选

第1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人类的发展历史,与形形色色的生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类生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障了人类的衣食住行,奠定了人类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多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为特征的损耗式经济,常常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并威胁生态安全。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而言,绿色发展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为特点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形态,成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的政策支撑。当前,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关系的认识仍在发展完善之中,有必要对其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 1.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与层次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同时是一个矛盾而艰巨的任务。由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内涵一直以来是学界共同探讨与不断完善的课题,理清生物多样性的内涵,理解多样的物种对于形成人类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进而协调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性,是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关注的焦点。 1.1.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1. 定义演变 生物多样性这一概念由美国野生生物学家和保育学家雷蒙德(Ramond F. Dasman)1968年在其著作《一个不同类型的国度》(A Different Kind of Country)中首先提出,其英文是 biology和 diversity的组合,即 biological diversity。此后的十多年,这个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直到 1985年,罗森( W. G. Rosen)**次使用“生物多样性”的缩写形式 biodiversity,并于 1986年**次出现在公开出版物上,自此“生物多样性”才在科学和环境领域得到广泛传播与使用。1984~1986年,多位学者尝试给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但都不明确(Wilcox,1984;Norse,1986)。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办公室 1987年给予了生物多样性更明确的定义,即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自 1989年至今,众多学者或机构均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和解析,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在学科发展中不断变化。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WWF)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地球生命的宝库——无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及由它们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WWF, 1989)。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多样化,它包括所有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及生物所参与的各种生态过程( ICBP, 1992)。《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生物体,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我国学者马克平( 1993)提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随后,他进一步提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及相关的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物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马克平, 1993);钱迎倩( 1994)认为,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 2011 年,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提出生物多样性的定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2011)。此外,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6)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一定地区的各种生物,以及由这些生物所构成的生命综合体的丰富程度,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多个层次。 2. 内涵与层次 不同学科对生物多样性有不同的理解和关注度。多数学者或机构(马克平, 1993;钱迎倩, 1994;陈灵芝,1993;李俊清, 2012;薛达元, 2011;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16)认为生物多样性一词至少应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即生物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地理学的生物多样性。①生物学意义:多侧重于生命实体群(主要指物种及其以下的实体)在代谢、生理、形态、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如生命有机体、分类学生物的多样性;②生态学意义:主要指群落、生态系统或者景观在组成、结构、功能及动态等方面的差异性,如生态、物种和生境多样性;③生物地理学意义:指不同分类群或其组合的分布特征或差异,如植物区系多样性。 前期的学者将生物多样性分为 3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马克平, 1993)。但是也有学者不接受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例如, Hawksworth(1994)认为生态系统包括有机体群落和无机环境两部分,而后者显然是没有生物多样性的。迟德富等( 2005)指出生态系统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虽然统称为生物多样性,但其与后两者有较大区别:一方面生态系统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在更高、更复杂层次的体现;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多样性除包含不同的物种与生物群落外,还与生物的生境和生态过程密切相关。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一方面取决于构成各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差别,另一方面与生态系统中环境因子的特异性相关。 对景观多样性这一层次的争论较大。王伯荪等( 2005)认为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它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主要研究组成景观的斑块数量、大小、形状和景观的类型、分布及斑块之间的连接性、连通性等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多样性。虽然,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无论在研究内容上还是研究方法上均有所不同,明显有别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内涵,但景观多样性层次在后来逐渐被接受(马克平, 1993;钱迎倩, 1994)。在较大时空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构成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的背景,并与其他层次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对于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生产力水平、物种分布扩散等有重要影响,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将文化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组分(张新时, 1994),即在语言、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人类社会特征上表现出的多样性(裴盛基等, 2012)。文化多样性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或同一文化背景下,人类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因文化背景差异而反映出来的人类生活方式和在不同环境中采取的生存策略的多样化(陈灵芝和马克平, 2001)。文化多样性应属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方式或影响,不宜置于生物多样性中。 总之,生物多样性既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也是生物之间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开放系统,维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综上,本书中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4个层次。 1.1.2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1. 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genetic diversity)即物种内基因和基因型多样性。任何物种的个体都保持着大量的遗传类型,均是一个基因库。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遗传多样性包含分子、细胞和个体三个方面遗传变异的多样性,对物种和群落的多样性有决定性作用。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为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蕴藏在地球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总和( McNeely et al.,1990)。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WRI et al.,1992),故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变异水平的高低,也包括变异的分布格局,即种群的遗传结构(夏铭, 1999)。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遗传多样性有不同的阐述。施立明( 1990)认为遗传多样性为种内和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三个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度。季维智和宿兵( 1999)认为遗传多样性在广义上是指种内或种间表现在分子、细胞、个体三个水平上的遗传变异度,狭义上则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群体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态性程度。迟德富等( 2005)认为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总和,也就是各种生物所拥有的多种多样的遗传信息。张风春等( 2015a)认为遗传多样性是指一个物种的基因组成中遗传特征的多样性,包括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冯晓辉( 2015)认为遗传多样性又称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2.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是指物种水平的多样性。理论上,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各种变化的总体,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通常也指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与多样性,或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针对一个地区物种的多样化,可以从分类学、生物地理学等角度,开展物种多样性规模、形成、演化,物种受威胁现状,以及物种可持续研究。 不同学者对物种多样性也有各自定义。迟德富等( 2005)认为物种多样性是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区系的状况、形成、演化、分布格局及其维持机制。而张风春等( 2015a)定义其为“在一次个体采集(数据集)中,不同物种的有效物种数,以及一定时间、一定空间中各个物种的个体分布特点,包括了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冯晓辉,2015)。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物种多样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多样性(regional diversity);②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 ecological diversity)或群落物种多样性(蒋志刚等, 1997)。区域多样性方面,通过区域物种调查,从分类学、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角度,对一定时空尺度上物种总数的形成、迁徙和灭绝,科、属、种的分布中心,种类的特有分布与岛屿生物地理学所涉及的物种问题进行研究。群落多样性方面,往往从生态学角度对群落的结构水平进行研究,强调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如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的程度、生态功能群的划分、物种在能量流和物质流中的作用等。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由不同生物群落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一般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恢复之间紧密相关。某些物种可能是关键种,其存在与否影响群落组成,从而进一步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此外,有些生态系统通常存在于另外一些生态系统之中。 生态系统是由具有不同营养特点的生物组成的,即营养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McNeely等(1990)认为,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不同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频率,即生物圈内生境、生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