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儒家先哲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23cm 页数: 159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32.2(7.0折) 定价  ¥4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儒家先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8844808
  • 条形码:9787548844808 ; 978-7-5488-448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儒家先哲 本书特色

编写这本书的目的,首先是要让读者了解历代儒家先哲的思想精义,知道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对宇宙、人生有哪些追问、探求和发现。同时,要让读者认识到,儒家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不断地融入新鲜血液而不断地新生,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芒,给我们带来启示。例如,儒家思想中特有的修养理论,历史上曾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作为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些理论也能够在道德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儒家思想不仅没有断裂,而且依然保持着活力,也必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儒家先哲 内容简介

  编写《国学百科:儒家先哲》的目的,首先是要让读者了解历代儒家先哲的思想精义,知道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对宇宙、人生有哪些追问、探求和发现。同时,要让读者认识到,儒家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不断地融入新鲜血液而不断地新生,至今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芒,给我们带来启示。例如,儒家思想中特有的修养理论,历史上曾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产生过重大影响;今天,作为宝贵的思想财富,这些理论也能够在道德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儒家思想不仅没有断裂,而且依然保持着活力,也必将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儒家先哲 目录

前言

一 孔子
1.孔子其人
2.《论语》其书
3.孔子对“礼”的思考
4.孔子对“仁”的思考
5.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仁人
6.孔子的人生态度_乐以忘忧
7.孔子论“天命”和“鬼神”

二 孟子
1.孟子其人
2.《孟子》其书
3.民贵君轻
4.制民之产
5.教以人伦
6.性善论
7.心性论
8.养气说
9.“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三 荀子
1.荀子其人
2.《荀子》其书
3.“天行有常”
4.“明天人之分”
5.“制天命而用之”
6.“化性起伪”
7.“明分使群”
8.作为“度量分界”的礼
9.“隆礼”“重法”

四 董仲舒
1.董仲舒其人
2.《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4.天人感应
5.“三统”历史循环论
6.“性三品”说
7.三纲五常

五 韩愈、李翱
1.韩愈其人
2.排斥佛、老
3.恢复“道统”
4.“道”的内涵
5.“性三品”说
6.李翱与“复性”说
7.“不动心”的修养方法

六 周敦颐
1.周敦颐其人
2.《太极图说》《通书》
3.“无极而太极”——论宇宙的生成
4.“主静”——仁义道德发挥的根本
5.“诚”——社会道德的*高原则
6.“圣人”是怎样的人
7.圣人要做的事——“立教”
8.“孔颜乐处”乐什么

七 张载
1.张载其人
2.《正蒙》其书
3.“太虚即气”——“气”构成了世界
4.“一物两体”——“气”包含两个对立面
5.“万物皆有理”——对人类认识活动的思考
6.“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对人性的思考
7.《西铭》与“横渠四句”——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八 程颢、程颐
1.程颢、程颐其人
2.《二程全书》
3.“天理”的提出
4.“有理则有气”
5.“性即理”
6.“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7.“涵养须用敬”
8.“致知在格物”
……

九 朱熹
十 王守仁
十一 顾炎武
十二 黄宗羲
十三 王夫之

附录
展开全部

儒家先哲 节选

  《国学百科:儒家先哲》:  6.“四句理”与“四句教”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这四句话被有些学者称为“四句理”(陈来《理解与诠释》),以区分王守仁晚年提出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  “四句理”把心、意、知、物作为一个纵向联结的结构加以界说。心—意—知—物的次序来自《大学》提出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四句理”把《大学》中作为功夫条目的正心、诚意、致知、格物还原到心、意、知、物的基本概念层次上。“四句教”也是以《大学》的心、意、知、物的结构为基础,兼论功夫。所以“四句理”其实是“四句教”的基础。  “四句理”的后两句代表了王守仁哲学的睿识,其中与心和物有直接关系,而且*能代表阳明思想特色的,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晚年在《大学问》一书中,仍然坚持“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  作为意之所在的“物”,既包括意所指向的实在之物或意识已投入其中的现实活动,也包括意识之中的对象。“意之所在便是物”正是王守仁“心外无物”思想的具体内涵。  “四句教”是王守仁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奉命出征广西之前,在天泉桥边与他的学生钱德洪、王畿商讨心学四诀。钱、王两人都是王守仁的嫡传弟子,但是对如何理解王守仁的这四句话,两个弟子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教人的定本,其宗旨不能改变。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因为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都是无善无恶的了,所以王畿后来提出了“四无”说。  在与老师分别时,两人在天泉桥边向王守仁请教。王守仁解释,“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教法。人有两种,一种是利根人,比如圣人,比如活佛;一种是钝根人,即普通人。对利根人来说,悟本体即是功夫;对钝根人来说,还是要不断修行,为善去恶。王守仁希望两个弟子不要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但是后来两个人还是各讲各的,也就造成了心学的分化。黄宗羲说钱德洪遵循王学宗旨,但是也限制了王守仁学说的发展;王学因为王畿与王艮两个人风行天下,却也渐渐失去了根本。  在王守仁的晚期思想中,人的意识结构中*重要的两部分,就是良知与意念。意念包括思维与情感,有是非,有善恶;良知则是人的更深一层的自我,又表现为判断意念善恶的能力。良知虽能判断是非善恶,但不能保证不善的意念不产生,也不能先验地保证人们只遵从良知的呼唤和指引。  为什么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呢?因为这是良知本体自我存在的状态,这时候还没有任何经验性的东西。因为无善无恶,所以才能区分善恶。王守仁曾经举过两个例子:眼睛本来没有颜色,所以才能分辨各种颜色;镜子里原无一物,所以才能准确地照出人和事物本来的样子。金玉好,灰尘不好,但是进了眼睛都不行,所以善恶都不能进入心的本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在说“意”的作用。王守仁认为“意为心之动”,心动了,脱离了寂的状态,就进入了经验状态。良知*终是通过经验社会来表达的,有物的牵扯,良知就动——动得正,善得以保持;动偏了,就是恶。  为什么说“知善知恶是良知”呢?因为良知是自知、自明的,所以能明他物,自然就具有对善恶的判断能力。人做什么判断、做出什么行为的时候,良知立刻就能感觉出来。  “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当良知判断出一个人当前的心理和行动状态是善是恶的时候,就要明明白白听从良知的召唤,不折不扣地执行。善的就去做,恶的就放弃,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更不能因为恶小而为之。  ……

儒家先哲 作者简介

韩品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写作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文论和大学语文研究。著作有《中华博物通考·雕绘卷》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编《大学语文》4部及《国学经典小故事》10册。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