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

作者:曾繁旭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48.7(8.4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 版权信息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 本书特色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的写作方式非常吸引人,以新闻作品引出采访和创作的思维方法,比如采访角度、亮点设定、实际采访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作者的处理方式和呈现方式,富有启发意义。 超越单纯实践技巧;聚焦新闻采写方法论;从六大报道领域切入;总结新闻从业经验;探索前沿报道新趋势。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 内容简介

新闻采写教材长期以来重在强调基础操作技能,《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尝试打破这一传统,超越单纯的实践技巧,聚焦于新闻采写的思维训练,凸显不同题材的特征、厘清该题材的问题意识,并总结出主要的方法论与分析框架。 书中探讨了新闻报道中极为重要的方法论问题,从*重要的六个报道领域切入,结合业界经验与前沿探索,既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宽广视野,对新闻实践有系统、直接的指导意义和作用。适合新闻专业本科高年级、研究生和新闻从业者、爱好者阅读、学习。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 目录

导言1


**部分人物报道


**章让人物报道更生动: 观察的视角9

**节民间人物: 外部冲突,还是内心世界10

第二节公众人物: 仰视,还是平视16

第三节延展性人物: 时代符号,还是人物细节21

小结23

【课后习题】24


第二章让人物报道更饱满: 寻找坐标系25

**节人物的多重坐标系26

第二节透过坐标系寻找报道主线29

第三节灵活组合坐标系33

小结37

【课后习题】37


第二部分文化报道


第三章让文化报道更有关怀: 不审丑也不谄媚41

**节立场: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亚文化42

第二节视角: 粉丝视角VS观察者视角46

第三节态度: 起哄、简化VS专业、丰富50

小结54

【课后习题】54


第四章让文化报道更厚重: 脉络感与学科视角55

**节流行工业的演进56

第二节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60第三节文化潮流的更替63

第四节文化报道的学科视角64

小结66

【课后习题】66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目录

第三部分商业报道


第五章让商业报道更专业: 分析框架与问题意识69

**节商业报道的不足与改进70

第二节商业报道的分析框架72

第三节商业报道的问题意识76

小结83

【课后习题】83


第六章让商业报道更好读: 从人物切入商业故事85

**节借人物谈公司与行业86

第二节企业家的生活与性格88

第三节商业人物背后的经济模式与商业环境93

第四节商业人物的调查报道与群像96

小结97

【课后习题】98


第四部分突发事件报道与时政报道


第七章让突发事件报道更从容: 落点与角度101

**节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与改进102

第二节突发事件的报道落点103

第三节突发事件的报道角度107

小结113

【课后习题】114


第八章让时政报道更深入: 路径的选择115

**节如何报道国家仪式116

第二节如何报道官员120

第三节如何报道热点政治事件125

小结128

【课后习题】128

第五部分调查性报道


第九章让调查性报道更有突破: 信源获取131

**节谁是报道的核心信源132

第二节如何逼近核心信源136

第三节如果采访不到核心信源怎么办139

第四节善用互联网突破信源142

小结143

【课后习题】144


第十章让调查性报道更严谨: 证据链145

**节寻找关键证据146

第二节超越庸俗的“平衡观”149

第三节证据链条的完整性150

第四节证据链与报道立论153

小结157

【课后习题】158


第十一章让调查性报道更有影响: 焦点确定159

**节焦点何在160

第二节为何失焦163

第三节如何聚焦167

小结170

【课后习题】171


第六部分环境科技报道


第十二章环境科技报道的专业化之路: 成为合格的沟通者175

**节重塑专业理念177

第二节立场: 在公众与专家之间179

第三节什么是“主流科学观点”183

小结187

【课后习题】188


第十三章环境科技报道的专业化之路: 克服本能189

**节判断: 一般常识VS科学证据190

第二节语态: 煽情VS专业192

第三节环境科技报道的贴近性196

小结199

【课后习题】200


参考文献201


致谢206


展开全部

深度报道-题材、理念与方法 作者简介

曾繁旭: 博士,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资深编辑。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2010—2011)。著有《表达的力量: 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媒体作为调停人: 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风险传播: 通往社会信任之路》等。曾获第七届“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三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专著奖等学术奖项。目前在清华大学承担“初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采写”“传媒创新与创业”等课程的教学。林珊珊: 知名非虚构写作者,曾任《南方人物周刊》资深记者、《时尚先生esquire》专题总监和主笔、One实验室负责人,而后创办“故事硬核”工作室,与腾讯进行非虚构领域的合作,同时兼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任课教师。代表性新闻作品包括《九号院的年轻人》《唐慧的漩涡》《少年杀母事件》《教父最后的敌人》等。曾获“《南方周末》传媒致敬之年度最佳特稿”“北京大学公益传播致敬奖”“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年度记者”“网易华语新媒体传播大奖之年度非虚构写作”等奖项。 庄永志: 1999年进入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评论部《新闻调查》栏目任策划,2003年任新闻中心评论部《焦点访谈》主编,2009年任新闻中心DESK制片人。2014年5月辞去中央电视台职务,现就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广电系主任,讲授“电视新闻采访”“新闻高级采写”等课程。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