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现象研究

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现象研究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10-01
开本: 24cm 页数: 10,361页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5.3(7.0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现象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6051129
  • 条形码:9787106051129 ; 978-7-106-0511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现象研究 内容简介

  迄今为止,在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中,有两种西方理论学者们津津乐道,一个是米莲姆·汉森的“白话现代主义”理论,它对中国早期电影研究来说体系相对完备;另一个是在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广泛领域都非常活跃的“民族国家”理论。这两种理论对于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的社会发展状况,特别是从清末开始的中国的现代化理想和努力及其变革发展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很多据此理论而做出的研究成果深刻地描述了中国社会在近现代的发展变革中的种种现实迹象和中国各阶层人群对于现代国家的种种想象,以及由这种想象与现实的差距所带来的身份、文化的认同焦虑,政治家、学者对这种想象中的“民族国家”所进行的种种理论构想和实践努力,等等。作为大众文化的新时代的代表——电影,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说,由于其自身对于公共空间的跨越和其独特的影像呈现特性,对于今天展开的关于上述历史进程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样本,而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艺术作品,其叙事过程亦是上述历史进程,其间包含的焦虑、思考、认同、实践等直观的诠释,其记录下来的都市空间影像,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勾画,对于身份认同和文化独立性的创建实践等表现,都可以做到清晰地有物可寻,  上述理论似乎成为研究那个时期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途径,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史的一种有效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在这种理论支撑下,国内已出版不少相关的早期电影文化研究的史著和理论成果,在电影史研究领域形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美国学者米莲姆·汉森于21世纪开启时提出“白话现代主义”理论并用于研究中国早期无声电影,她的学生张真随后出版《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这个理论便成为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无声电影直至30年代电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通畅的理论方法,进而成为中国电影文化史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论。的确,这个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为国内学者力图突破电影史学研究方法的努力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此后,这个路径不断被拓宽,形成现在对于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非常活跃的局面。在这个意义上说,上述理论的价值值得肯定。时至今日,这个理论在中国早期电影研究中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民族国家”理论对于在中国正在建构的民族国家进程中的电影文化表现的概括也有其正当性和逻辑上的合理性。

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现象研究 目录


1922-1931: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观
一、文化形成:西方电影放映及中国电影文化的初显
二、本土试制:民族文化开发与主体意识的觉醒
三、文化传播:电影与城市消费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四、文化批评:“迷影文化”与电影媒介的认知
结语

市民文化与20年代中国电影
一、20年代上海都市化进程中的市民电影
二、西风东渐与早期市民电影的文化分类
三、多元文化的影像风格表现
四、市民电影的影响及意义

20年代中国商业类型片的文化表现
一、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
二、20年代商业竞争-一类型片不断延伸
三、20年代商业类型片的文化意涵
四、电影生产的文化转向
结语

再论“国产电影运动”
一、单向传输:“国产电影运动”生成语境
二、方兴未艾:“国产电影运动”产业与文化
三、兼收并蓄:“国产电影运动”群落创作特色
四、共荣共存:“国产电影运动”文化内涵
结语

一种现代性:20年代中国电影的“欧化”倾向与批评
一、西方的入侵与电影的传人及兴办
二、“欧化”倾向在影片中的呈现形式
三、国产电影的“欧化”与社会现代化
结语

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旧派”与“新派”考察
一、中国早期电影“旧派”“新派”的界定问题
二、“旧派”“新派”电影公司代表及经营策略比较
三、“旧派”与“新派”电影叙事方式比较
四、“旧派”“新派”银幕呈现与“造星”的发展
结语 沿袭与革新
……

20年代中国电影评论研究
20年代中国纪录片研究
后记
展开全部

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现象研究 节选

  《中国电影:20世纪20年代现象研究》:  由家及国,从小家庭喜怒哀乐的伦理叙事到家国观念下对战争的批判以及非战的渴望,20年代还有一些描写军阀统治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影片。国家贫弱难免遭受西方势力的压迫,百姓还要进一步承受国家腐败、战乱频发和封建势力的困扰。电影界将目光关注于战乱与腐败带给百姓的巨大伤害,反映民众的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从而极力讨伐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戕害,也对国家前景表现出担忧。批判、褒扬力度不一的现实写照,表现出当时电影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2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上内忧外患,军阀割据,同时又被外敌欺压处于半殖民,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的文学以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为主,而直接反映军阀混战黑暗现实题材的作品比较少,但总体在军阀政府时期,爱国意识是与现实同步的。电影对这样的现实做出过自己的回应。《大义灭亲》《爱国伞》《松柏缘》《春闺梦里人》《沙场泪》《好哥哥》《战功》《立地成佛》《和平之神》《落魄惊魂》等作品不同程度地表达了民众停止战争、实现和平安定的社会愿望。但这些作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创作者对于战争的认识仅仅是情感上的,将这种因无力的抗争转化为一种理想主义,这样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也是幼稚的。电影创作者还是延续和继承着道德感化的思维模式,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良心的复活与觉醒,然而这种假想终究是镜花水月,带有知识分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商务印书馆是较早拍摄此类题材的制片机构,对于仁人志士爱国精神的表现、舍生取义的行动寄予了高度的赞扬。《大义灭亲》中爱国青年郑民威对财政部长梅鲁国以权谋私的卖国行为愤慨不已,在恋人丽兰(梅鲁国侄女)“大义灭亲”的帮助下,他们的正义行动得以实施,两个人的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影片让主人公的爱情、亲情都让位于国家利益,将家国观念置于个人情感之上,有一定的现实表达,但也没有超出传统文化中关于家与国的价值考量。《爱国伞》与《大义灭亲》的叙事框架基本一致,不过将讨伐的主体从“为官不仁”置换成了“为富不仁”,依旧是为谋私利与国外势力勾结。商务印书馆的这两部影片反映的都是有思想觉悟的个人反抗权贵,打击卖国的英雄主义情结。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战功》宣扬“非战”思想,极力地讨伐了战争对于普通百姓生活的伤害,将爱情与灾难编织凸显战争的残酷——除了身体的伤残更是心灵永久的伤痛。  这类影片客观上表达了反战的思想,而采取的叙事策略则都归结到了对家庭和伦理理想社会的破坏上,凸显了此时中国电影叙事的一种共同性的思维惯性,在文化上有着明显的时代局限和相对保守的世俗观念。  大中华百合公司的《殖边外史》始映于中央大戏院。《殖边外史》的外景取自江浙豫鄂各省,至少包含临城、黄口、会稽、杭州、绍兴、郑州、上海各地,主创包括陆洁、王元龙、周诗穆、黎明晖、王雪厂、周文珠、杨静吾在内的二十余人,由于题材原因,该片外景多于内景。剧情除提倡殖边外、亦描写儿女爱情。本来是怡然自得、民风淳朴的六合乡乡间纪事,后因响应政府移民边外的号召,而变为对于边陲荒漠的治理和农场的再建。同样,这部影片仍然着力于表现家庭伦理和婚恋的叙事套路。  黎长福的女儿阿贞与表哥桂生相爱,王桂生自幼失去父母,故寄居在姑父家,长福对机灵可爱的女儿是疼爱有加。长福家的农事全靠三个年轻人桂生、老五和四官完成,老五与卖酒翁的女儿毛媛相互钟情。不久,阿贞的母亲因积劳成疾去世,黎便张罗起续娶的事宜,周妇嫁入黎氏之后,变着法儿地虐待阿贞,长福也不如此前偏袒女儿,反而向着周氏说话。恰逢殖边征召,于是桂生和老五报名去边外,四官则留下陪伴阿贞、毛媛。留在家中的阿贞在后母周氏的逼迫下,不得不与他人成亲,结果在新婚之夜将喝醉的新郎刺伤在地,自己留了遗书投井身亡。得知阿贞的死讯,桂生悲痛心碎,重返边外却发现“死而复生”的阿贞在屋内等候,皆大欢喜。阿贞的生死,成为影片的一大悬念,吊足了观众关心这对苦命鸳鸯的胃口。  身兼编导和演员数职的王元龙对于电影艺术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负,自他独立导演《殖边外史》之际,就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为极力发挥“东方化”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未曾开拍之前,对于服装布景,风俗方面,加了几度考虑,以为要发挥中国原有的文化,或是要使本国人看了发生切肤的感情,不能不用东方化,于是大胆地做了”。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