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现代教育学 第4版

现代教育学 第4版

作者:扈中平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9-01
开本: 16开 页数: 316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3.5(8.4折) 定价  ¥39.9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现代教育学 第4版 版权信息

  • ISBN:9787040486322
  • 条形码:9787040486322 ; 978-7-04-04863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现代教育学 第4版 内容简介

  《现代教育学(第4版)》较全面地阐述了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与历史、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艺术、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等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在编写过程中,作者较好地呈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内在关系和教育学的学科特性,既有利于提升读者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启迪其实践智慧。在教育学知识的阐释上,凸显了学术性、历史性、针对性、批判性、多元性、选择性,以及教育中的社会性、人性和独特的复杂性,分析深刻、独到,视野广阔、高远,资料丰富、新颖。《现代教育学(第4版)》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公共课教材,亦可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还可作为备考教育学硕士和教育硕士的参阅读本。

现代教育学 第4版 目录

**章 教育与教育学
**节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的客观制约性
**节 教育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客观制约性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智慧
**节 教育规律
第二节 教育原则
第三节 教育智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第五章 现代教育制度
**节 教育制度
第二节 学制
第三节 现代学校制度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七章 课程
**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改革
第三节 课程资源

第八章 教学理论
**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设计
第四节 教学原则

第九章 教学实施
**节 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活动
第三节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节 教学评价

第十章 德育
**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第四节 国外德育思想与流派简述

第十一章 班主任工作
**节 班级与班主任
第二节 班级群体的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班级个别指导
第四节 班级学生评价
展开全部

现代教育学 第4版 节选

  《现代教育学(第4版)》:(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所谓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智者派。它否定一切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社会发展以及个人谋生的外在功利需要,而在于弘扬人性、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成其为人,使人精神丰富、品德高尚。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是这一理论的全盛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F.Froebel)、爱伦·凯(E.Key)等人。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因为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教育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而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甚至常常有害;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社会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至少又有三种类型。以卢梭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为极端,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倾向,但在当时是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尤其对于揭露和抨击当时社会的腐朽面和促进人们的思想启蒙有着重要的意义。以爱伦·凯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主要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和自主个性,强调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进行压制,而应促进他们自由自主地发展。还有一种是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它并不拒绝教育的社会目的,也不把教育的个人目的与社会目的完全对立起来,而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要通过个人的完善才能实现,因此教育应以培育理想的人性为首要目的。(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况。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因而教育应该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个人;由于教育与国家政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以培育未来统治者为目的的教育乃是实现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荀况认为,教育不应从人的本性而应从“礼”这一社会需要出发,因为“人之性恶”,须以“礼义”加以教化,如顺其人之本性的发展,必然产生社会暴乱。到19世纪下半叶,这一理论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德(A.Comte)、涂尔干(E.Durkheim)、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einer)、纳托尔普(Natorp)等人。他们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价值观念施加于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在他们看来,社会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不过是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所以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社会的意志。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至少又有两种类型。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并未把个人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只是认为社会是目的,个人是手段,尽管他们也有一定的反个人倾向。以德国教育思想家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非常极端,与其说是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不如说是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国家主义的实质是:国家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地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发生冲突时,均须无条件地以国家利益和本国利益为重,为此,可以不惜牺牲任何个人利益和他国利益。这里,没有公平和正义可言。国家主义教育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教育。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之所以具有国家主义的性质,与德国强烈而狭隘的民族主义传统和扩张主义有直接关系。他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后来受到了法西斯主义的赏识和利用。(三)两种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中的对立,首先有其社会的现实根源。一般说来,当社会处于混乱无序的时期,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个人本位论,并以个人来反对社会,进而期望改变社会;当社会处于上升和稳定的时期,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具有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就会极力倡导社会本位论,并要求以社会来约束个人,以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可见,任何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包括个人本位论者,都不是超社会的。他们的教育观点,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有关,所不同的是他们对所处时代的态度与价值选择各异。……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