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中医护理学第4版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本类榜单:教材销量榜
中 图 价:¥38.3(8.5折) 定价  ¥4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医护理学第4版 版权信息

中医护理学第4版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主要介绍中医护理的发展简史、基本特点,中医基本理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常用技术,中医养生保健,病证辨证施护等内容。其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指导下,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能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临床常见病证开展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并结合现代护理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为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医护理学第4版 目录

**章 绪论
**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中医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二、近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施护
四、防护结合
第三节 学习中医护理学的意义
第四节 中医护理学发展展望

第二章 中医基本理论
**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
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藏象学说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二、病机
第六节 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七节 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气血津液辨证
三、脏腑辨证
四、其他辨证
……

第三章 方药基础知识
第四章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
第五章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第六章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七章 中医养生保健
第八章 辨证施护

附录 中医护理常用术语简要解释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医护理学第4版 节选

  《中医护理学(第4版 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用 配增值)/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第六节 四诊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和搜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肉筋脉、形体组织官窍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人体外部的征象与内脏功能关系密切,内脏病变可从神色、形态、五官、四肢、体表各方面反映出来,局部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影响所属脏腑或全身。所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察疾病显现于五官、形体、色脉等方面的各种外在表现,就可以探求疾病的内在本质,为正确的辨证施护提供依据。  四诊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不能相互取代,必须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望神  1.望神的含义及意义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外在表现以判断整体病情的方法。观察神的盛衰,既可判断脏腑精血的盈亏和形体的强弱,也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因此,望神对于判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望神的重点在于观察目光、神情、气色和体态。  2.神的表现类型和临床意义神的表现可分为得神、少神、无神、假神。  (1)有神:又称得神。主要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良好,两目精彩,面色荣润,表情自然,呼吸平稳,反应灵敏,动作自如等。提示脏腑精气充足,正气强盛,生命活动正常;即使有病,也是正气未伤,属于轻病,预后良好。  (2)无神:又称失神。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语言断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失灵,甚至神志昏迷,语言错乱,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等。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正气大伤,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3)少神:又称神气不足,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常见于素体虚弱之人,或病情较轻,或病后恢复期而正气尚未复原。(4)假神:系指危重、久病病人精神突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临床应予特别注意。主要表现为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突然神志转清,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原来面色晦暗,突见面赤如妆;或不欲饮食,突然食欲增加等。这是阴阳即将离决的危候,犹如“残灯复明”“回光返照”。  (二)望色  望色,是指望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我国健康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在疾病状态下的面部色泽称为“病色”。若病人面部色泽鲜明、荣润,表明病情轻浅,气血未衰;若面色晦暗、枯槁,表明病情深重,精气已伤。  1.常色常色即正常面色与肤色,因种族不同而异。我国健康人面色应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  2.病色病色包括五色(青、黄、赤、白、黑)善恶与变化。五色善恶主要通过色泽变化反映出来,提示病情轻重与预后吉凶。其中明润光泽而含蓄为善色,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晦暗枯槁而显露为恶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  (1)青色:主寒证、痛证、血瘀、惊风。青色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的表现。面色苍白而青,多属寒邪外袭,或阴寒内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闷痛或刺痛,为心阳不振,心血瘀阻;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常见于惊风或惊风先兆。  (2)赤色:主热证。赤色为血液充盈皮肤脉络的表现。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之实热证;两颧潮红娇嫩,为阴虚阳亢之虚热证。  (3)黄色:主虚证、湿证。黄色为脾虚不运,水湿内蕴的表现。面色淡黄,枯槁无泽,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萎黄证;面黄而虚浮,多为脾气虚衰,湿邪内阻所致。面目一身尽黄属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为湿热熏蒸的阳黄;黄而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的阴黄。  (4)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白为阳虚气血不足的表现。凡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乏力;或耗气失血,经脉气血不充;或寒凝经脉,气血不能上荣,颜色皆呈白色。面色白而虚浮,多为阳气虚;面淡白而消瘦,为营血亏虚;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  ……

中医护理学第4版 作者简介

  孙秋华,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教育部高等院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护理学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擅长护理教育与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现为浙江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及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厅局级课题近10项,主持的项目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11部(其中4部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