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01
开本: 26cm 页数: 10,165页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31.5(7.5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2542292
  • 条形码:9787302542292 ; 978-7-302-54229-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本书特色

工业社会,工程文化,面向文科的工程教育工业社会,工程文化,面向文科的工程教育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有关工业经济、社会系统、工程文化、工程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的提问和回答来展开叙述。对工业产业的分类和认识, 工业文明概念与工业革命、近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等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 提出应用耦合社会演化论框架来理解工业文明的共性与特性。继而微观化到工程的涵义, 工程文化的起源等角度来分析工程文化的特征, 以及对工程与工业在不同语境的差异。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目录

第1章 找到问题: 工业的未来如何

第2章 工业产业
2.1 工业与工业化
2.2 工业产业的分类
2.3 分类的分类
2.4 工业作为产业

第3章 工业文明
3.1 工业文明的概念
3.1.1 工业文明与工业革命
3.1.2 工业文明与近现代社会
3.1.3 工业文明与资本主义
3.2 耦合视角的社会演化论
3.3 工业文明的逻辑
3.4 作为经济系统的工业文明
3.5 工业的未来

第4章 工程文化
4.1 工程的特征
4.1.1 工程的涵义
4.1.2 工程思维
4.2 工程文化的起源
4.2.1 欧洲文艺复兴中科学精神的提出,作为一种世界观
4.2.2 工程师的职业化: 从匠人到工程师,学艺但不仅仅是学艺
4.2.3 工业文明中的技术知识地位提升
4.2.4 工业大生产促进现代管理的演进
4.2.5 综合性与项目制
4.2.6 第三种文化
4.3 中国的工程文化

第5章 面向文科的工程教育
5.1 教育的社会需求
5.2 工程/技术教育的社会体制
5.2.1 各国技术教育概说
5.2.2 中国近现代的工程教育
5.2.3 教育与职业的社会分流
5.3 工业文明下的当代需求
5.3.1 工程与工程教育展望
5.3.2 分析与讨论: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程
5.4 面向文科的工程教育
5.4.1 作为通识的工程教育
5.4.2 培养未来的工程思维
推荐扩展阅读

展开全部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节选

第1章找到问题:工业的未来如何 承接《上册》中对工业产业部类的分类介绍,本书进一步概括和探讨产业分类的角度与差异,继而我们需要回顾和探讨一个问题——工业的未来如何?这个问题是本书区别于经济学理论书籍的地方。我们不是理论经济学家,并不打算探讨工业的生产、投资等要素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去探索发展经济学的目标。 全面展开“工业”这样一个庞大的话题对于言者和听者都不容易,于是我倒觉得不如采取抓住一个问题“一头撞进去”的方法来体会。概念的大网络是人造的观念体系,概念本身是用于理解事物和事物间的联系,所谓“得意而忘形”,正是在说对得其道理者来说表达方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不必说要去扩大概念。然而,虽然概念不过是人们思考的工具和媒介,但在不断的交流中,概念的内涵、外延都难免发生变化。概念之上再造概念、概念之外再设概念,各有各的说法和原由,各种概念流行和被广泛认知的程度又不同,于是,就有了观念史常有的“层叠”效应,就如同,地质学中的地层问题——虽有一定本来的先后顺序,但地层的运动又导致不断地变化、错位、重组,以致展现在亿万年后的今天显得错综复杂、无迹可寻、无处下手。“撞进去”的话,我倒觉得不妨从一个基本的问题开始,我们先试着不断把问题延伸开来。 从*后一个我们期望的主题开始思考,要回答“工业的未来如何”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展开: (1) 工业产业的未来,本身是一个对社会现象的预测而不仅仅是对技术形态的预测。那么,工业的未来是一个文明方式的扩张?甚或是经济系统的演化? (2) 如果工业的未来本身不只是工业的技术,那么在文明的层面我们将如何思考和看待这个问题呢? (3) 工业文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否展现出了什么规律?我们是否可以依靠这些规律来研究工业文明的未来? (4) 工业文明的研究,这需要对“文明”进行思考。面对这样“巨大”的概念,我们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框架?——耦合论历史观是一种可以参考的框架,将经济、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三个子系统的耦合作用作为历史偶然要素不断重组历史事件的解释框架。 (5) 耦合论之下,怎样看待工业文明的问题?——工业文明是一种从生产方式角度进行分类的概念,是经济子系统的一种类型。 (6) 因此,工业文明不是整体历史的全部内容,更不可能是“普适内容”或“必然内容”。在结合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时,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形态,例如,中国、美国、日本、伊斯兰国家、非洲、南美等。 (7) 于是,历史的本质相对偶然,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需要海量的具体细节,难以预测,因此即便有了一个分析的框架和互动法则也仍然不能得出历史的必然性。这样的分析过程是历史的哲学,还是历史学的历史? (8) 如果不能从历史的必然角度来推测工业的未来,那么,从现有的社会、政治子系统能否预测出有限的经济系统即工业文明的未来? (9) 在大致解决了工业的未来的问题之后,我们是否可以再降低到工程文化的层面来思考,无论特定的 历史环境如何?我们以短时段的观点来看,工程文化有哪些特征?这个层面在追寻的问题是,工业的未来将怎样通过“人”来实现呢? (10) 工程文化也包括现代科学技术、重视实验和实践、项目制管理思维、系统哲学的思维等这一系列的范畴,它们起源自欧美的工程师匠人文化。那么,如果作为一种不同的中国匠人文化,结合产生的工程文化是有所不同,还是受到工业文明的异化力量而已经变得十分相同呢? (11) 在工程文化对工业文明的当代呼应之中,社会系统应该培养怎样的人?能够结合怎样的制度体系来平衡权力?这样的社会诉求,是经济系统的要求,包括人口数量、质量、行业训练,也包括行业协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城市化对应的住房和医疗卫生体系。 (12) 当代工程教育应该如何定位?是对工业文明的诉求的回应?——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对整体社会体系需求的回应,工业文明作为一种社会的经济子系统产生相应的人才要求。工业文明以工业技术为基础,以全球化拓展为发展特征、面向多种文化背景的社会; 相应的,工业文明的教育要求工程学知识在社会的知识结构中有一个普及性的地位,一方面 要求工程师职业的知识具有更宽的通识性以面向多元社会,另一方面要求工程学知识进入社会一般通识成为公众知识。 (13) 工业文明对教育的要求怎样具体实现?——工程师的通识培养和面向文科的工程教育。前者已经有很多的培养方式,例如文化基础课程、跨学科系统设计集成等; 对后者而言,科学技术史的教学是一个重要方式,从高等教育之前的中小学逐步开展是另一个重要方式,再加上从经济视角分析的工业文明研讨,这便可以搭建一个初步的框架。 以上这一系列杂乱 的问题相信会令很多读者把本来“清楚”的“工业”问题弄糊涂了。倘若真能如此,那却是我们自诩成功的**步开启了。因为这个问题既没有那么简单,也没有高深到不可探究。其实,我们始终希望强调的并不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我们在此的讨论也必须通过研讨这些问题来实现——而是这样的两点: 一是工业时代带给我们的思维模式的启示; 二是实践中我们可以参考的做法。 本书作为一部讲义,从学习的角度去构思和谈问题,在讲述上,我一直觉得,比来比去,这几个形式上的要素是需要的, 就推荐给读者: (1) 思维导图等所谓可视化方法。图表的信息量是大大高于等面积文字的,所以讲谈者画图来谈,倾听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图来记录,得到的图未必就是一样的,这就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提问与追问。不追求完整宏大的目录框架,带有意识思考的自由的痕迹,比完整的逻辑框架更适合大部分人的学习。因为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授课也是要有一个“思路”才行的,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的照本宣科 往往会令听者无法跟上节奏,某种意义上会和背字典一样。这“字典”是两个意思: 一是说照本宣科的方式自说自话、不问听者是否知道其间的逻辑,如字典中的顺序,并没有连续的语义或故事; 二是,其实字典都有自身的顺序,无论是汉字的读音或部首、英文的字母顺序,都包含着一系列相合相近的概念,如果能把这个内在关系“讲”出来,那么读字典可以触类旁通地认识很多字。——希望我们一起进行本书讨论的过程是后者。 (3) 知识量的有限分类和无限探索。在一个主讲的题目之下,要围绕主线来谈,但难免有不同程度的案例、知识的深发,讲者要适度、去控制,听者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之后去深挖,也许进入了其他的主题或领域,但某些时候这才正是学习和碰撞的机会。

工业讲义--工业文明与工程文化 作者简介

叶桐,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实体经济、工程文化、企业管理、工程管理,曾编著有《实体经济导论》、《工业系统概论(第三版)》,曾任房地产企业、私募投资基金、数据科技公司高管,曾任财政部出资的省级养老产业基金总经理、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公租房项目资产证券化政策可行性研究》课题负责人。毕业于清华大学,高级经济师、高级调查分析师、工程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军计划校友导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