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文学评论:2019 2:三十:Vol.8 No.2

新文学评论:2019 2:三十:Vol.8 No.2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6-01
开本: 29cm 页数: 172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6.2(5.6折) 定价  ¥2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文学评论:2019 2:三十:Vol.8 No.2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286677
  • 条形码:9787562286677 ; 978-7-5622-866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文学评论:2019 2:三十:Vol.8 No.2 内容简介

  《新文学评论(2019.2)》为新文学学会主办的文学评论集刊,本期设有“作家语录”、 “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燕园论坛”、“批评前沿”等栏目,邀请各方学者和作家对现当代文学评论、文学史发展、现当代旧体诗词等领域,或撰文抒发己见,或参与访谈剖析心声。

新文学评论:2019 2:三十:Vol.8 No.2 目录

作家语录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文学新势力·王十月
主持人语
阅读王十月
抗拒荒野——论王十月的意义
作为时代在场者的见证文学——论王十月的小说
一部“软硬兼济”的科幻作品——论王十月的《如果末日无期》

诗人档案·孟原
主持人语
先锋写作:承担与见证
“先锋”就是“传统”——孟原访谈
选一只古典的鹤飞进我的词语——关于孟原的诗
在词的高音区里——孟原诗歌诗学特点管窥

新文学史家访谈录·吴俊
登高临深,不可为而为之——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及史著撰写答问

燕园论坛·现代小说经典再阐释
主持人语
“这也就是战时生活”——论萧红的《马伯乐》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改造——以《三里湾》为中心
作为“写者”的涓生——论鲁迅《伤逝》
被书写者的命运——从子君形象看《伤逝》对书写行为的反思
体验与记忆:有情的家国书写——论萧红的《北中国》

聚焦新学人文学
主持人语
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虚无病——李陀《无名指》中人物与生活场景
房伟文学书写的精神向度与诗学立场
英雄叙事中的历史与文化——评刘保昌的长篇历史小说《楚武王》
小镇传奇、“流浪”叙事与人文寻思——丁伯慧论

批评前沿
主体的行动哲学——论木山英雄的《野草》研究
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古典气与现代性交融的张枣诗学理想——以《镜中》《何人斯》为例
今天我们如何写女性——左小词《棘》阅读随笔
评《浪漫的中国:性别视角下激进主义思潮与文学(1890—1940)》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
文体代偿:旧体诗之于鲁迅的特殊意义
俞平伯晚年旧体诗词创作心理解读

学术交流
评论家、作家畅谈刘醒龙近作与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
展开全部

新文学评论:2019 2:三十:Vol.8 No.2 节选

  《新文学评论(2019.2)》:  完稿于1925年10月的小说《伤逝》是鲁迅创作序列中构思时间较长且“*为难解”的作品之一。在已有研究中,涓生与子君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结构关系、塑造手法及其背后折射的作者对个人境遇、时代文化的思考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子君形象的意涵也从多个角度获得了阐释:有学者将其视为对启蒙话语、个人主义思潮的反省及对“娜拉走后”时代议题的思考;有学者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探究这一形象体现的文本反讽性特征:也有研究结合鲁迅自身的经历与思想脉络,将子君形象视为作者本人的某种镜像和寄托。而本文试图以“书写”这一概念为核心,将子君定位为“被书写者”,并将《伤逝》看作两位“作者”(手记作者涓生与《伤逝》作者鲁迅)对书写这一行为的梳理与反思,从而寻找子君形象意涵的一种阐释可能,并借此再度审视这部作品在鲁迅创作序列中的定位。  一、回忆性写作建构的子君形象  多数研究者都已注意到,作为**人称手记文本的描写对象,作为涓生已然死去的爱人,子君在文本中几乎不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和真正言说自己的能力。她的言语、行为、思想与感情近乎都被控制在涓生的话语逻辑下,这样的存在境遇与文本中子君直接说出的唯一完整的语句“我是我自己的”形成了鲜明对照。  具体而言,在涓生的回忆性书写中,子君的形象由涓生兼具抒情与反思意味的写作话语建构,并随着涓生在写作过程中心态的变化而改变。在整个手记文本中,涓生的书写语言对子君的建构基本潜在地吻合于他的书写意图和策略:手记创作伊始,涓生立意写出自己的“悔恨与悲哀”,并似乎希望在对过去时光的捕捉中慰藉自己此时的“寂静和空虚”,于是子君以一系列意象符号的形式出现——清响的皮鞋声、带着笑窝的苍白的圆脸,以及象征着新生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⑤。这些意象激活了人物涓生的感官体验,也使得子君的形象具有了女神般神秘幻美的特质。对于涓生而言,这个美好的形象是可知可感的,而这些美好的记忆似乎也可以被自己的书写语言召唤回来。  然而,涓生的写作意图在行文过程中逐渐发生着变化:随着写作的进行,情感逐渐冷静的涓生自认为体察到了这段爱情的“盲目”或“虚无”。*终他认识到,这次写作活动不应该是对“过去”的捕捉和耽溺,而应该是向着“未来”的“新的生路”迈进的起点与契机。这样,反思二人的情感裂变过程并从中得到某种教训和“真理”,以此作为对“过去”的交代和为“未来”行动寻找的依据就成为涓生手记创作的潜在目的,于是,书写子君之“变”势在必行。手记中,涓生针对子君的描写逐渐出现了更多的否定乃至嘲讽成分,子君的形象也逐渐失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变得“泯然众人”:她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是这样地粗糙起来。与之相伴的意象也从皮鞋、画像、紫藤变成了油鸡、饭菜和狗。涓生试图从子君的“变化”中总结某种有关人生与爱的“真理”,如“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甚至*终生发出关于真实和虚伪、生与死这样哲学命题的探讨。这些颇具抽象色彩的语句穿插在涓生对二人情感经历的具象回忆里,显然已经偏离了他对于子君之死的忏悔和悲痛之情。  值得玩味之处在于,作为写作者,涓生在这番寄托自己“悔恨和悲哀”的回忆性书写中似乎既不试图美化逝去爱人的形象,也不试图掩饰自己对于子君之“变”的惊讶和不满。在这次写作中,他仿佛立意背负“真实的重担”,这也就造成了手记文本在情感基调乃至话语逻辑上的种种矛盾裂隙。试想,如果涓生的写作策略足够圆熟,如果在回忆往事时的反复忏悔取代了“冷漠的镇静”和对书写对象稍嫌刻薄的反讽(如对子君“功业”的反讽).涓生的手记会是一个更为光滑的文本。然而在手记创作中,涓生采取的恰恰是相反的做法。有赖于这样的“真实”态度,涓生的读者*终所能看到的是“热烈纯真的爱”逐渐变成了“虚伪的谎言”,为涓生的话语所感召的子君又逐渐失去了与涓生携手同行的能力。对此,普遍的解释是涓生在子君身上逐渐发现了启蒙话语建构爱人世界观的无效性,也即从一开始,他所爱上的就仅仅是自己的“语声”,而当他逐渐意识到子君没有听懂或并不相信他的话,意识到“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时,这样的爱人便逐渐成为向往个人主义式奋斗生活的涓生新生道路上的怯弱无知的拖累者,于是涓生以“真实”之名将子君驱逐到“无爱的人间”。  ……

新文学评论:2019 2:三十:Vol.8 No.2 作者简介

黄永林,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财务管理研究会会长,《教育财会研究》杂志社社长、执行主编,湖北经济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