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读书月福利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作者:吴波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2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52.4(7.7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暂时缺货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09238
  • 条形码:9787515409238 ; 978-7-5154-092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困难的成因及其破解方法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之一,以反映当代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为主题,共收入文章23篇,分为“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建设”“文化软实力”七个部分。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目录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陈先达 / 002


中国道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陈学明 / 01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因?黄力之 / 0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色?秦?宣 / 045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来源及价值?汤?恒 / 058


文化自信的意义及其实现?杨生平 / 069


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


——兼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任?平 / 081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创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着力研究的四个问题?张国祚 / 100


精神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意识形态建设?胡?潇 / 107


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郑一明 / 118


以问题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贾建芳 / 126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引发的思考?徐俊忠 / 13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基础


——基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何?萍 / 150


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罗文东 / 16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曹光章 / 175


意识形态斗争


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法论研究?侯惠勤 / 190


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困难的成因及其破解办法?韩?震 / 201


我国网络公共领域三大话语权及其价值整合?王志红?黄志斌 / 209


文化建设


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沈壮海 / 220


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视点?王习胜 / 232


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探析?刘?仓 / 242


文化软实力


加强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和运用?李慎明 / 2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刘卓红 / 258






展开全部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节选

目前在中国大地上,传统文化研究和宣传热潮高涨,儒学重新成为显学。当年孔子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实际上齐鲁郑卫陈蔡诸国不过是如今山东河南几个县,而今孔子学院正在“周游”世界。国外汉学家渐多,中国传统文化声望日隆。这本是大好事,是中华民族复兴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
有些理论工作者感到迷茫,有人甚至产生了意识形态领域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方针是否发生了变化的疑问。有些极端的儒学保守主义者误判形势,拔高之论迭出。乱花迷眼,议论各异,意识形态领域陷于两难:似乎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就是贬低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反之,则应把马克思主义请下“神坛”,重走历史上尊孔读经、以儒治国的老路。这种非此即彼、冰炭不可同炉的看法,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是有害的。
应该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我想起“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有的学者尊他为现代新儒家。他在历经多年编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序言中说:“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我所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冯先生由于专业写作的需要把它仅限于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重写中国哲学史,我从冯先生的话中得到启发,以“旧邦新命”作为廓清迷雾、解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争论的一把钥匙。
社会主义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国的当代存在。中国是旧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可当代中国是不同于传统中国的社会主义形态下的新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负有新的历史使命,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包括创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民族复兴,也包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这是一条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又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道路。这条路历经九十多年的摸索,在艰难曲折中跋涉前行。有经验,也有教训。只有站在社会形态变革的高度进行审视,才能牢固确立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什么为指导思想,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这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仅仅局限在文化范围内是说不清楚的。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形态的根本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变化本质上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变化。王朝易姓,改朝换代,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形态的本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当然有变化,但都具有同一社会形态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中国封建社会是在一治一乱、王朝易姓中走向发展和成熟的。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历史上出现过儒释道的相互吸收,也出现过新儒家,但儒学道统未变。在两千多年中,孔子是王者师,是素王,这个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没有因为王朝易姓而发生根本变化。新王朝依然是尊孔读经,依然是看重儒家学说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统治合理性的首要思想功能。
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相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皇帝多,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真正信奉“民贵君轻”,实行王道、仁政者则极为罕见。这也不是儒家思想存心欺骗或愚民,封建社会的政治现实不能否定儒家学说精华中的思想价值。这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使然。理想永远高于现实,现实从未完全符合理想,这是历史上一切伟大思想家的共同宿命,孔子也是如此。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
清末,中国社会处于崩溃前夕。近代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以身许国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可是中华民族的命运并没有改变。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处于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无论藏书楼中有多少传世的经典宝鉴,传统文化中有多少令世人受用无穷的智慧,儒学中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观念如何熠熠生辉,都不可能避免中华民族被瓜分豆剖的命运。历经诸多失败,*终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伟大任务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这个旧邦要想复兴,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可能再沿着历代改朝换代的道路走,沿着历史上尊孔读经的道路走。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首要任务是革命,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解放全中国,建立一个和历代王朝不同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已经不再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延续和更替,而是社会形态的变化。要实现这个任务,从思想理论指导角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这个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社会形态革命的学说。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一个严整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有它才能帮助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照亮处于危亡之际的中国,为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找到一条复兴之路。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胜利。这条道路是通过阶级斗争和武装斗争,通过血与火的斗争,生与死的决战,以千百万人的流血牺牲取得的。这是一条推倒既有社会秩序、等级、法统、道统的“犯上作乱”、革命造反之路,是与儒家和新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内圣外王、返本开新迥异的道路。
在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用了六十多年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之路。同样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实际才逐步弄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建设,就其指导思想理论来说都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结合。
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时,决不能忘记社会形态变革这个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不能忘记“旧邦新命”。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的主义;马克思主义立足点是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而儒学是处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以家庭为细胞的人与人的关系。儒学学说中没有阶级,只有君子与小人之别。这是以道德为标准的区别,而不是阶级区别。封建社会也有穷人和富人,这种区别在儒家看来只是贫和富的区别,而非阶级区别。儒家处理等级关系的方法,是正名;处理贫富关系的方法,是“贫而无怨,富而无骄”。马克思主义处理的是阶级关系,儒学处理的是同一社会内部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即所谓五伦关系,而非阶级对抗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夺取政权;而儒家强调“仁”与“和”稳定既成的社会关系。如果不懂得这个根本出发点,就无法理解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不能继续将儒家铺就的道路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而要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应该重新温习毛泽东当年的这两句话。它包含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回答。

当代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丛书当代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 作者简介

吴 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央宣传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