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71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75.2(7.6折) 定价  ¥9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27190
  • 条形码:9787520327190 ; 978-7-5203-2719-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本书特色

赵德坤、陈传芝著的《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梳理了宋前寺院碑文的历史演进情况,指出其书写趋势为从官方到民间,从庄严到世俗的转进,这一论述为宋代寺院碑文研究奠定了基础。对碑文文类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定义(当然仍有可商之处),为文献材料的收集制定了标准,因此其统计数据大体可信。辨析了碑文作者的身份,在文人、僧人之外,特别是发现了一些平民作者。德坤指出:“这一庞大作者群的出现,改变了寺院碑文作者的传统格局,它意味着佛教文化的普及程度超过往代,已然渗透到广袤民间的各个角落。”这一发现颇有意义,恢复了宋代寺院碑文书写多姿多彩的原生态。碑文作者身份的确立,是本书的一大关键。其后第三章“僧侣佛学期待”,第四章“文人佛学诉求”,第五章“民间佛教信仰”皆由不同身份的作者书写推衍开去,其论述形成较为严密的逻辑链条。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内容简介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通过对宋代寺院碑文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宋代多维度的佛教信仰,在丰富多彩的寺院碑文书写中,得以确立和呈现。对于佛教的现实价值,虽然官方、民间和寺院的立场、认识不同,但彼此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和冲突,而是互相补充与呼应,*终通过文人、僧侣和平民的碑文书写,建构了宋代佛学文化的基本思想面向:人生福祉、心灵自由与社会和谐。这一结论,无疑对当下整合各方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目录

绪论

**章 宋代寺院碑文概述
**节 寺院碑文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宋代寺院碑文的文类
第三节 宋代寺院碑文的作者

第二章 宋代寺院碑文的文献价值
**节 宋代寺院碑文的史学意义
第二节 对僧史僧传的补充与垂示
第三节 对人间佛学话语的承载与传播

第三章 碑文凝聚的僧侣佛学期待
**节 对佛教精神的阐扬与坚守
第二节 对佛陀境界的追求与修为
第三节 对高僧大德的缅怀与礼赞
第四节 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第五节 苦心经营的淑世思想

第四章 碑文敞开的文人佛学诉求
**节 山水之旅的寺院发现
第二节 诉诸碑文的佛学省思
第三节 儒学视野的儒释之辨
第四节 撰文勒石的教化之念

第五章 碑文蕴含的民间佛教信仰
**节 抄经立幢荐福先人
第二节 造塔塑像庇佑至亲
第三节 崇奉观音有求必应
第四节 尊信弥陀栖神净土

第六章 宋代寺院碑文的价值观构建及意义
**节 碑文之于寺院的佛教价值
第二节 碑文之于文人的自省意识
第三节 碑文之于民间道德信念的引领与塑造
第四节 碑文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启示

附录 基于《全宋文》的宋代寺院碑文统计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节选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中国寺院碑文的作者,具有历时性的演变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考察,使我们能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了解中国佛教发展的轨迹及其内在规律。自魏晋时期至宋代,寺院碑文的作者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阶段,以政治与文化高层为主;隋唐阶段,以文人为主,同时出现大量无名作者和僧人作者;宋代,则进一步泛化,作者出现于所有的社会阶层,而文人士大夫显然处于中心地位。这一径路显示出中国佛教日益世俗化、民间化的演进方向。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据现有文献,我们清楚地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寺院碑文的作者有: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邵陵王萧纶、陈后主、谢灵运、沈约、王僧孺、陆倕、王中、刘勰、刘孝绰、刘孝仪、张绾、王筠、任孝恭、宗士标、徐陵、虞荔、温子升、邢劭、王褒、庾信等。经过分析,这一作者名单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首先,从作品的数量看,此一时期*重要的作者,当为梁简文帝(16篇)、梁元帝(12篇),其次是沈约(8篇)、徐陵(5篇)。其次,此时寺院碑文的作者,总体人数并不多,社会身份也不复杂,要么是皇族,要么是显宦,均属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核心人物或重要角色。*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作者名单中,几乎囊括了南北朝文坛*重要的作家,如谢灵运、沈约、徐陵、庾信、王褒等,这意味着佛教对文学的影响,已经开始了。那么,这一时期的寺院碑文的作者为什么是这样的构成呢?这需要对所列诸人的佛学修养及其文化背景予以考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典型的动乱之世,朝代更迭频繁,征战杀伐不断,生命个体脆弱不堪,人生无常之感格外突出。值此灾难之秋,社会不同阶层对生命存在具有同样的迷恋与困惑,佛教适时地成了一个时代精神的疗养地。然而,不同的文化阶层,面对佛教,其理解与接受的层次与方式,是迥然相异的。虽然底层民间受苦*深,但他们无法成为佛教精神的解释者,诚如马克斯-韦伯所言:“农民的命运极其密切地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十分依赖有机的过程与自然现象。经济上则极少导向合理的体系化,以此之故,农民大致上只有在受到奴役化或赤贫化——不管是由于本土(国库财政或领主),还是外来的(政治的)力量——的威胁下,才会成为宗教的担纲者。”①而知识精英阶层就不同了,他们精致的思维能力、敏感的生命触觉以及高远的精神视野,决定了他们面对此在之劫难,必将做出深沉的追问与有效的根究。因为“知识分子之渴望救赎永远是源自‘内心的困顿’,因此,较之于非特权阶层所特有的、由于外在之困穷而期盼的救赎而言,就显得离生活更遥远,更为理论化和体系化。知识分子以各种方式探索,其决疑论推衍至无穷尽,赋予其生活态度首尾一贯的‘意义’,由此而发现与其自身、同胞及宇宙的‘统一’。”②职此之故,作为外来文化,佛教之精义,必须首先经由中国文化精英阶层的理解与接受,才可能进一步通过恰当的途径,传输到广袤的民间社会。对于佛教文化的认识,必然从佛经翻译和经义的阐释开始,而这一深湛精致的工作,只能由高僧和中国学人担纲。因此,首先从学理实质层面认知佛教的,当然是文化精英阶层。这是此一时期寺院碑文作者少而精的原因所在。  ……

宋代寺院碑文书写研究 作者简介

赵德坤,男,河南信阳人。文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禅宗文献与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已在《文艺研究》、《宗教学研究》、《红楼梦学刊》、《北方论丛》、《中华文化论坛》、《中国韵文学刊》、《文艺评论》等刊物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三十篇,出版学术专著两部,主研从校级到部级课题八项。多次获得省、厅级学术成果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